幾年前,知名企業家嚴凱泰因食道癌去世,引發社會對食道癌的高度關注;最近女星方文琳也因健康篩查發現早期食道癌,並及時接受治療,再度喚起大家對食道癌的重視。然而食道癌治療一定要手術嗎?醫師表示,早期食道癌可透過內視鏡處理,大幅降低手術風險。
60歲的女性因喉嚨不適,吞嚥困難,並偶爾出現胃酸逆流的症狀,到醫院進行內視鏡檢查,發現位於食道高位、約2公分大小的病變。經切片化驗,結果顯示為高度細胞變異的「癌前病變」,且即將發展為癌症。在醫師建議下,使用免開刀的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降低術後疼痛,術後患者有更好的生活品質。
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 減少術後疼痛
收治該案的台北中山醫院腸胃科主治醫師簡錫淵表示,早期癌或癌前病變通常沒有明顯症狀,或僅有非常輕微的徵兆,無症狀的情況下常因健康篩檢中某些數據異常而被發現,例如:CEA指數異常、糞便潛血陽性或幽門螺旋桿菌測試呈陽性。內視鏡檢查是早期發現這些病變的重要工具。
過去腸胃道早期癌症需要進行手術治療,如今可透過微創治療讓患者得到妥善的治療。簡錫淵強調,目前,針對早期癌與癌前病變,可以透過「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ESD)來治療,不僅可減少手術風險及術後疼痛,最重要的是術後快速恢復。
免開刀新術式 不會留下傷口
簡錫淵解釋,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是一種微創技術,透過內視鏡(胃鏡或腸鏡)操作微型電切刀,剝除病變組織。由於內視鏡是經由口腔或肛門等生理開口進入體內,因此不會在皮膚上留下任何切口,同時保留器官的完整結構,是一項專業度極高的微創治療技術。
他表示患者接受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手術過程非常順利。由於是微創治療,術後恢復速度快,手術當天即可進食流質,隔天便可進食固體食物,僅兩天便能出院返家休息。病理檢查顯示,病變已被完整切除,無需額外治療,只需定期追蹤即可。
文/邱玉珍、圖/巫俊郡
諮詢醫師:台北中山醫院腸胃科主治醫師簡錫淵
延伸閱讀: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