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美食

做西米露的「西谷米」 你可知道它正從飲食文化中淡出!

食力 foodNEXT

發布於 2019年07月07日16:00 • 食力FoodNEXT

撰文=蔡幸儒

「西谷米」又稱「西米」,或許這兩個名字聽來有點陌生,但其實它便是我們常吃的「西米露」的原料。但這樣的食材雖然很常能在甜品,如楊枝甘露、甜粽中出現,在許多印尼原始部落它更是主食,但你可知道它究竟是怎麼來的?

「西谷米」並非「米」 現今常以樹薯粉取代

其實西谷米並非米,在過去西谷米主要是以馬來群島的原生棕櫚科植物「西谷椰子(學名:Metroxylon sagu)」為來源,去除莖部周圍的外皮後,將內部富含澱粉的莖髓磨碎,再多次以清水洗滌之方式去除掉木質纖維、提取澱粉,隨後再透過加水搓圓過篩等方式至呈顆粒狀塑型。

但發展至今現在市面上的許多西谷米的原料許多會再添加樹薯粉進行調整,甚至完全以樹薯粉製作。

現今的西谷米多為樹薯粉成分所取代。

而在印尼南蘇門答臘的城市「巨港」最為知名的傳統菜餚「Pempek」(一種以魚肉、水、鹽與西谷米澱粉所製成之魚餅)的原料西谷米澱粉也漸漸為較為便宜且方便取得的樹薯粉所取代。

印尼南蘇門答臘「巨港」最為知名的傳統菜餚「Pempek」。

西谷米從印尼原始部落主食漸漸淡出

而根據曾被《時代雜誌》評為全球10大環境網站之一的《Mongabay》指出,目前在印尼馬魯古和巴布亞地區西谷米仍為大多數人的主食。在更早印度人及華裔印度人將米帶至印尼之前,西谷米更是許多印尼的原始部落的主食。然而,隨著西谷米的需求被取代,也使得西谷椰子的種植與這樣獨特的飲食文化漸漸消失。

西谷米所製成之食物。(圖片來源:Asrida Elisabeth / Mongabay Indonesia)

然而,為了能讓西谷米的飲食文化能夠繼續保留,巴布亞地區在2017年開始也將每年的6月21日定為「西米日」。透過節日形式,邀請遊客參觀西谷米從伐木到加工成為食物的過程與實際品嚐,期望讓年輕一代也能夠了解這樣的食物,並且讓這樣的文化能夠被記住。

居民在「西米日」當天向遊客展示如何製作西谷米澱粉。(圖片來源:Asrida Elisabeth / Mongabay Indonesia)

承裝西谷米的籃子。(圖片來源:Asrida Elisabeth / Mongabay Indonesia)

品種改良技術與農業科技的進步帶來「綠色革命」的快速進展,讓糧食的產量迅速的增長,餵飽了同樣快速在成長的世界人口。然而一體兩面的,也帶了單一作物大量耕種所要面臨到的基因多樣性降低、土地貧瘠等問題,同時像「西谷米」這樣的糧食作物也被其他更具有生產優勢的糧食作物所取代,漸漸從飲食文化中被淡出。

審稿編輯:童儀展

延伸閱讀
我們到底留給下一代什麼?綠色革命首先從餐桌做起!
世界4大糧食作物:馬鈴薯的種植起源
高效、環保又滿足經濟需求才是永續農法的核心思維

參考資料
Sagu-wiki
Menjaga Sagu, Harapan Menuju Kedaulatan Pangan Papua-Mongabay
Sagu Bukan Hanya Pangan, Tapi Juga Identitas Budaya-Mongabay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