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理財

為何提案、簡報總是不過關?問題出在你只「說理」,沒「讀心」

經理人月刊

更新於 2021年02月05日02:10 • 發布於 2021年02月04日07:13 • 高士閔

每次簡報完,總是會有同事提出 PowerPoint 檔上已經有了答案的疑問,令人在心裡怒吼:這個我不是才剛講過?

《最高學習法》作者傑里德.霍維斯(Jared Horvath)表示,會出現這樣的結果,簡報者要負責,因為你用錯誤的方式傳達資訊。舉例來說,一頁投影片含有 7 個以上的關鍵字,就會讓聽眾花太多精力在閱讀,忽略口說的內容。因為閱讀和傾聽都是由大腦的同一區域處理,但大腦無法多工作業,所以不是忽略讀到的資訊,就是沒聽見簡報者說的話。

《精準寫作》指出,精準的溝通,通常包含精簡、精巧、精深3項特徵。精簡指說話少、用字少、時間短;精巧則是有趣味,讓人想聽;精深意味發人深省,令人印象深刻。

而多數的簡報,不論是推銷自己、發表產品或傳達理念,多半都有一定的時間限制,所以想要精準簡報,精巧和精深是關鍵。

先釋疑、拆除反對意見,對方才願意繼續聽

提案簡報該怎麼樣有說服力?你得先理解聽眾是誰,對方需要什麼。

《牛津人的30堂獨立思考與精準表達課》指出,母語不同,習慣的表達方式也不一樣。比如說,日本人討論事情屬於「漩渦型」,講話會一直繞圈圈;歐美人是「直線型」,從 A 到 B;猶太人、阿拉伯人是「平行線型」,他們聊天會先從 A 事件討論到 B、C 事件,之後又回過頭來發表各自對 ABC 事件的看法,然後再談 ABC 的解決方案。

如果是 1 對 1,依照不同文化,「重新架構」(像是從直線型變漩渦型)自己想說的話;但如果是 1 對多,像是簡報,最好先講「結論」。

《麥肯錫新人邏輯思考5堂課》指出,一般人接受訊息的順序是:主題(你要談什麼?)、結論(你的意見是?)、根據、行動(希望我做什麼?),所以先針對主題發表自己的看法(結論),最符合邏輯。

不過,先談結論有一個挑戰,有些聽眾一聽到你的想法與他不同,就不想繼續聽,就算你之後好好解釋也沒用,因為對方腦子裡想的,都是怎麼反駁你。這就像在職場上,主管已經決定採用A方案,你卻報告B方案的效益更好。想扭轉對方的想法,就得想像對方有哪些疑問,然後一一解答。

心理學家巴瑞.史瓦茲(Barry Schwartz)在 TED 演講〈談選擇的癱瘓〉,主旨是「太多的選擇可能導致人們不快樂」,這個論點違背一般大眾的想法:選擇愈多代表愈有自主權、愈自由。

為了化解聽眾的不同意見,他說了一個故事:前一陣子我想買條新牛仔褲,但到了服飾店,店員卻問:「你想要合身、適中、寬鬆,還是十分寬鬆?要排釦,或是拉鍊式?需要刷破嗎?褲管要小喇叭、窄管,還是……」對聽眾來說,日常生活中有太多相似的經驗,像是全脂、低脂或植物奶,很容易想像選擇帶來的壓迫。

而聽眾接受你的建議還不夠,簡報必須包含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結尾,讓對方忘不了你的建議,甚至改變行為。

《TED TALKS 說話的力量》建議,直接「展示」想法,最能讓人印象深刻。比如說,微軟(Microsoft)創辦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為了號召世界關注貧窮與兒童死亡的議題,在演講會場拿出一罐裝了蚊子的玻璃瓶,並說道:「瘧疾是由蚊子傳播的,我帶了一些蚊子過來……沒道理讓窮人獨享這種體驗。」這種近距離的「親密接觸」,絕對比任何故事,更容易讓聽眾難以忘懷。

不要推銷提案有多好,談對方為什麼需要你

簡報中最困難的,莫過於銷售,你要說服消費者掏錢。近代最厲害的推銷大師,可以說是蘋果(Apple)已故創辦人史蒂夫.賈伯斯(Steve Jobs),他只用了一句話「iPod,將 1000 首歌曲放進你的口袋」,把這個新產品推銷到世界各地。

如果換成一般的推銷員,可能會說「今天我要介紹一種非常容易攜帶的新 MP3 播放器,重量只有 184 公克,容量卻高達 5GB,而且它擁有蘋果歷代產品的特性:非常容易使用。」兩相比較,就會發現這句話缺乏吸引力,因為這段敘述跟消費者無關,他不知道為什麼需要這個產品。

賈伯斯曾解釋,你必須從客戶經驗出發,再回溯到科技層面。《大家來看賈伯斯》指出,當你要推銷一項新產品,一定要問自己「我賣的到底是什麼?」 解釋產品不是精準溝通,你必須展現這項產品如何改善生活,而且這項產品最好是「對方沒有察覺的需求」。

簡報設計3禁忌:文字多、圖片多、版型規格不一致
簡報設計3禁忌:文字多、圖片多、版型規格不一致

面試先談貢獻,主管耳朵馬上豎起

另一種常見的提案場合是面試。推銷自己和推銷產品其實很類似,都是說服聽眾(面試官)透過你的介紹而埋單(僱用你)。

挫敗的求職者經常會問:為什麼不選我?明明自己的能力與職位很契合,對方為什麼不用我?

《自我介紹聖經》作者立川光昭表示,如果你的能力真的這麼好,那一定是溝通不夠精準,以為表現最好的一面、展現強項就足夠了。然而,「精準面試」只有一個目的,讓面試官「對你感興趣」。

簡單來說,你的強項不一定是面試官最想知道的;反之,只要能掌握對方在乎什麼,就能拿下工作。

想要對方有興趣,得猜對方「到底想要什麼樣的人?」立川光昭曾經在創業時想要租賃店面,由於財務狀況無法通過不動產公司的審核,必須私下找房東協商。立川猜測,房東最期待的房客,是能按時付租金,以及維持店面整潔的人。所以他帶自己的父親應試,讓對方安心,找不到立川,也可以找他父親,最後成功租到店面。

《學會3的神邏輯,溝通不再有廢言》指出,自我介紹要談「貢獻」,就是你能幫上什麼忙,它能最快引起同事、主管的興趣。但要注意,可以用幽默的方式描述自己的用處,但不要搞錯了優先順序,以興趣、價值觀為主軸,這些都偏離了面試的目的。

面試者不妨換位思考,如果你是面試官,會想找什麼樣的人跟你一起工作?是能幫你早點下班的助力,還是能成為朋友的人?

《精準表達》提及,同樣學經歷的人,面試官可能看過成千上萬個,你並不特別;把學經歷變成有趣的故事,對面試官有用的資訊,你就成了唯一。

總之,看不到靶心的射擊,技巧再多也只能靠運氣。不論推銷自己、產品或是公司的服務,精準溝通的前提都是換位思考,想像對方到底要什麼。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