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位婦女來找甘地,請他勸自己的小兒子不要在餐與餐之間偷吃那麼多糖。
她相信,偉人的話應該比她的話更有分量。甘地回答,他需要三個月好好準備這項任務。
當婦女三個月後帶著兒子再次來找甘地,他只是用簡單的話向男孩解釋,說他不應該吃那麼多糖,糖對健康不好。如果他能更常拒絕吃糖,一定能長得更高、更壯。男孩立刻同意了。
此時,婦女把甘地拉到一旁,想知道為何這麼簡單的解釋,卻需要耗時三個月準備。甘地回答:「為了更有說服力,我得自己先斷糖三個月。唯有如此,我才能給你兒子信心去做一樣的事。」
如果我們能言出必行,不論我們說什麼話,都將更有分量。
我們可以透過自己的話引起的回響,得知我們的話對別人意味著什麼。林肯說過:「你的行為會為你大聲發言,聲量大得以致於我根本聽不見你在說些什麼。」要是多數人不相信我們的話, 那原因通常不在別人,很可能在我們自己。
團隊領導者須避開這 4 種陷阱
我們很可能掉進了以下四種陷阱之一。
陷阱一:只顧管理,卻毫無生產力
每位自雇者和經理人,都會處於以下四種管理階段之一:
■ 生產階段: 一開始,很多人確實很有生產力。他們會將多數時間用在能創造收入的活動上。只要我們還停在生產階段,我們就能賺到錢。只有當我們自己具有生產力,我們才能言之鑿鑿地談論自己未來的目標。
■ 管理階段: 一旦自雇者發現自己無法獨自完成所有任務,就會開始尋找合夥人或員工。在管理階段,他們大多數時間都得花在鼓勵及幫助他人。現在,他們不再親自進行生產活動,而是需要激勵他人變得更有生產力。
問題不在於邁入管理階段,而是離開生產階段、只做「重要工作」之後,一旦失去生產力,很快就沒有人會把他們的話當一回事。
■ 監督階段: 在這個階段,人們將成為管理者的監督者。一般情況會像這樣: 員工及下屬通常會把老闆當成榜樣。 新員工入職後,「老鳥」通常會將訓練及鼓勵新人當成自己的任務。這樣很好,只要老鳥也別忽略了自己要繼續貢獻生產力。
儘管如此,因為每個人都認為自己必須去做「重要工作」,這樣的情況還是會一再發生:高階主管要監督中階主管,中階主管要監督積極的新人生產者。生產活動被層層下推,整體生產力並沒有隨著新員工的加入而成比例增加。
■ 監督監督者的階段: 公司繼續雇用新員工。上一階段還算有生產力的員工,此時已經成為新人的主管。同時,管理者則成為監督者,原先的監督者,則進階為監督者的監督者──現在,他們抵達了管理階級的金字塔頂端,認為自己無比重要,要做的就是評估與推動任務。畢竟總要有人負責監督高階主管,確認他們有妥善監督管理,好讓中階主管確保新員工有在進行生產活動。
你會驚訝地發現,一間公司能以多快的速度──而且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掉入這樣的陷阱。原因自始至終都沒變過:人類傾向於按照職位,而非自己的生產力來評斷自己的重要性。
但事實上,可信度只會來自於行為,而非職位。點燃別人的熱情之前,我們必須先為自己的熱情燃燒。想維持自己的可信度,我們就必須保持生產力。
陷阱二:陷入「曾經我也是號人物」的想法
很多人往往只能靠細數過往的成功經驗而活。這種人不過是自己過去的影子。
我們都該小心不要被這樣的人矇騙,或也成為這樣的人。不論你的工作是什麼,想被人認真看待,就必須定期表現出生產力,並達成一些成果。至於「定期」該隔多長一段時間,每份工作都有自己的合理性及週期性,不論這樣的週期是多久,我們都必須遵守。
藝術家可能每隔兩年就必須發表新作品。外科醫師或許能休業一年,但接著就必須再次執刀。在所有的產業裡,銷售員的週期都非常短暫,一名多年前曾創下空前佳績的銷售員,如果近幾個月的銷售成績都掛零,你就得嚴格審視他了。正常來說,一名以佣金為生的銷售員,表現只能以他最近一筆的業績來衡量。
陷阱三:高談「我以後會是號人物」
當一個人高談未來的計畫,給人一種一切都已經實現的印象時,請務必對此保持懷疑的態度。總有人能巧妙地將眾多沒實現的事,與少部分有完成的事混為一談,讓人以為他們已經成功了。
但事實上,他們不過是吹牛大王。
聲譽永遠奠基於已實現的成績,尊敬則建立於當前的活動。 當然,好的領導者通常也是有遠見的人。
在多數人只看得到眼前的情況時,領導者卻能預見事物未來的樣貌。但他們必須有能力將自己的熱情傳遞給其他人,讓更多人願意一起為了共同目標努力。 要做到這點,領導者必須保持一致。
在實際觀察領導者的工作情況時,他必須能讓人信服──「像他這樣做事,一定會成功」,必須讓人有這種印象。 一個真正有遠見的人,工作一段時間後,就應該有一些初步的成果可以展現。 空洞的說詞永遠無法取代辛勤工作以及由此產生的結果。
陷阱四:不做榜樣
許多人都渴望成為比自己更偉大的願景的一部分。 如果你已經有一個願景,也能清楚地傳達給其他人,你應該很容易找到員工。
然而,很多人卻很難做到這點,總怪罪於好人才難尋。
事實上,如果我們散發著吸引力,就一定能吸引到人才加入一項令人振奮的工作。但沒有人喜歡追隨一個不值得尊敬的榜樣。
請你嚴格地問自己:你會想追隨一個像你一樣的人嗎?過去三個月內你完成了些什麼?請回顧你的紀律和你的工作方法。你過去的毅力如何?你是否可靠地逐步實現著你的目標?你過去許下的諾言,如今都實現了嗎? 要想激勵身邊的人做更多事,自己必須要先付出更多。
你總不能自己舒服地坐在家裡,卻想「遙控」別人去做更多事吧?如果無法讓自己繼續保持生產力,長遠來看是不可能成功的。
(本文摘自《贏家心態》,方智出版)
延伸閱讀
別讓「怕輸心態」害了你!我在 MIT 學到的事:犯錯比拿第一更有價值
沒有無意的成功,只有「刻意練習」!扭轉你一生的 3 個重要測驗
加入《經理人》LINE好友,每天學習商管新知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