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過度捕撈、棲地破壞、環境汙染及氣候變遷,全球海洋資源與海洋生物多樣性正在快速地衰退,如果再不改變,不到30年,海洋將會面臨無魚可捕的窘境。為了永續海洋,台灣海洋保育與漁業永續基金會推廣「買對魚、吃對魚,才能年年有魚」,公布台灣海鮮選擇指南,列出建議食用、斟酌食用和避免食用三大類,秋刀魚也被列入斟酌食用。
許多養殖漁業耗損海洋 消費者也能為永續海洋盡力
養殖漁業固然可以減少對海洋野生魚類的依賴,但許多養殖魚類重度依賴以野外小魚或下雜魚所做成的飼料,一樣持續損耗海洋,甚至養殖過程也對環境造成衝擊。因此,除了要減少捕魚的速度與數量,強化野撈漁業與養殖漁業管理,更需要消費者在挑選海鮮時,盡可能選擇符合生態保育及永續利用原則的水產品。
台灣海鮮選擇指南 用紅黃綠燈選擇海鮮
台灣的海鮮選擇指南參考2013年至2022年,漁業署漁業年報與全國各港口調查的漁獲資料,將海鮮分為建議食用、斟酌食用和避免食用三大類,並以綠燈、黃燈和紅燈代表。最新指南調整燈號的海鮮包括:馬糞海膽由黃燈降至紅燈、紅尾圓鰺自黃燈升至綠燈;而秋刀魚因近年調查數據顯示漁獲量有大幅下降,故而改列為斟酌食用。
建議食用的海鮮
資源量尚稱豐富,食用牠們對環境的影響較低:海藻、文蛤(蛤蠣)、台灣蜆、牡蠣(蚵仔/青蚵)、九孔、鮑魚、鳳螺、海蜇皮、櫻花蝦、鎖管、臭肚魚、飛魚、烏尾冬、皮刀、剝皮魚、虱目魚、星雞魚、台灣鯖魚、竹筴魚、四破魚、圓花鰹、巴鰹、正鰹、白帶魚、紅魽、紅尾圓鰺、煙仔虎、鬼頭刀、台灣鯛、養殖烏魚、養殖淡水魚、養殖白蝦。
斟酌食用的海鮮
因數量較少,撈捕的漁業管理尚未完善,食用牠們需特別留意漁法、漁期及產地:海蝦、蝦姑、赤尾青蝦、三點蟹、花蟹、鳥賊、章魚、魷魚、吻仔魚、沙丁、肉魚、白鯧、黑喉、黃錫鯛、黃鰭鯛、紅鋤齒鯛、紅目鰱、赤鯮、嘉鱲、笛鯛、馬頭魚、石狗公、扁魚、扁花鰹、金線魚、鰻魚、秋刀魚、海鱺、旗魚、鮪魚、鱸魚、養殖石斑、養殖午仔、養殖黑鯛、養殖黃金鯧。進口牡蠣、扇貝、鮑魚、紅蟳、龍蝦、鯖魚、白帶魚、鱈魚、鮭魚。
避免食用的海鮮
已遭到過度捕撈,族群數量難以恢復,請盡量避免食用:鯊魚、魚翅、黃魚、曼波魚、土魠、黑鮪、野生石斑、野生龍蝦、馬糞海膽、五爪貝、海馬、大法螺、夜光螺、椰子蟹、野生烏魚/烏魚子、紅皮刀、鸚哥魚、蝴蝶魚、蓋刺魚、刺尾鯛、胡椒鯛、龍占、鯨鯊、隆頭鸚哥魚、龍王鯛、魔鬼魚、圓鱈。
冬季4種魚最常見:白帶魚、鬼頭刀、烏魚、蟳蟹
農業部漁業署沿近海漁業組長劉福昇表示,台灣有洋流、有黑潮,一年四季近海都有數百種漁獲,最大宗的就是鯖鰺,像是鯖魚等等。以冬季為例,白帶魚、鬼頭刀、烏魚、蟳蟹就是大宗。
劉福昇指出,白帶魚是洄游魚類,產季為每年10月到隔年3月,肉質鮮美,適合煎烤炸;鬼頭刀則是10~12月,沒小刺、魚腥味淡,在美國以魚排為主,台灣冷鏈成熟,有冷凍切塊或冷凍魚排,或製成魚丸、水餃等;烏魚則是在冬至前後洄游,除了烏魚子被稱為黑金之外,烏魚膘、胃和肉,都是市面上受歡迎的產品,麻油烏魚膘更是知名下酒菜。至於花蟹、三點蟹,每年9~12月是盛產期,萬里蟹尤其受歡迎。
如何知道當季魚有哪些?
劉福昇建議,民眾想為漁業永續盡一分心力,不必刻意去記魚的產季,只要跟漁會購買,透過鮮魚購網站的漁貨,都是符合食品安全、衛生規範,且不影響海洋生態的產品。不只近海捕撈的漁獲,養殖的石斑也買的到。
鼓勵永續發展 禁止捕撈有相關規定
而為了漁業永續,政府也訂定相關禁捕措施。劉福昇舉例,抱卵母蟹8/1~12/31禁捕,就是為了讓母蟹的受精卵可以在海中產卵、長大。另外,今年也禁止捕撈未滿50公分的鬼頭刀,漁民只要抓到就得放生回到海裡。而鯖鰺則是每年國曆6/1~6/30為成長期、農曆12/29~隔年正月18為產卵期,這兩個時間點也禁止捕撈,必須放生。
◎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 資料來源.諮詢專家/台灣海洋保育與漁業永續基金會.劉福昇組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