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赤藻糖醇與血栓有關? 用代糖減重容易失敗? 營養師:不一定比吃真糖健康

潮健康

更新於 02月07日10:23 • 發布於 02月07日10:21

潮健康/林昱彣

國際期刊《Nature Medicine》曾刊載一則研究指出,攝取人工甜味劑「赤藻糖醇」(Erythritol)可能與「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發生有關,引發不少減重者與糖尿病友的討論。內湖國泰診所張斯蘭營養師受訪指出,赤藻糖醇與心血管事件的關聯性尚待討論;事實上民眾更應重視過度依賴代糖,造成減重失敗的不良後果。

哪些食物含有人工代糖? 天然代糖沒比較健康?
哪些食物含有人工代糖? 天然代糖沒比較健康?

哪些食物含有人工代糖? 天然代糖沒比較健康?

張斯蘭營養師指出,早期人工甜味劑主要添加於糖尿病友的餐點、或烘焙加工食品中。隨著健康意識抬頭,不少民眾為避免果糖或其他糖分對身體的負擔,轉而選擇標榜「無糖」、「零卡」的食品,除了常見的可樂與汽水外,口香糖、糖果、蛋糕、調味品、果凍等食品也可能含有代糖成分。

談到人工甜味劑的種類,張斯蘭營養師表示,常見種類包括阿斯巴甜、糖精、蔗糖素、醋磺內酯鉀或紐甜;亦有相對天然的種類如赤藻糖醇、甜菊糖等等。張斯蘭營養師表明,儘管天然成分的代糖看似健康,近年來相關指引卻認為,民眾應以「減少對任何糖分的依賴」為目標,而非一味透過代糖滿足口腹之慾。

用代糖減重失敗的關鍵原因  營養師:容易出現「1錯誤心態」
用代糖減重失敗的關鍵原因  營養師:容易出現「1錯誤心態」

用代糖減重失敗的關鍵原因 營養師:容易出現「1錯誤心態」

將蔗糖或果糖換成代糖,是否真的有益於減重或控糖?張斯蘭營養師提醒,代糖的本質是「減少熱量攝取」;然而,有研究發現,食用大量代糖者,體重並不一定比食用蔗糖或果糖的人更輕。「這是因為,代糖飲料的甜度與一般含糖飲料沒有差異,長期下來,味覺對甜度的需求並沒有真正降低!」

另外,食用代糖也可能產生心理作用,讓人抱有「反正我攝取的是低熱量的代糖,所以可以多吃一點其他甜食」的誤解。張斯蘭營養師舉例,改喝零卡可樂後,民眾可能會自覺少攝取了200大卡,因此在吃蛋糕和餅乾時,認為多吃2塊也無妨。此時額外攝取的熱量,可能早已超過零卡可樂所減少的熱量

人工甜味劑不利於減重? 降低對糖分依賴為首要之務

綜合所述,張斯蘭營養師建議,減重者或糖友應以「降低對糖分的依賴」視為首要目標。例如原本習慣喝全糖飲料者,可以先改為八分糖或半糖,然後循序漸進地降低,或在有購買手搖飲料的念頭前,先攝取足量的水分,「當有購買手搖杯的念頭時,要釐清自己是否只是單純口渴而已,而非真的想喝含糖飲料!」

張斯蘭營養師分享,診間曾有原本只喝全糖飲料的個案,在配合營養師的建議下,慢慢改為無糖飲料,甚至可以接受黑咖啡。除了飲食調整之外,了解攝取過多糖分對身體的影響,以及減少糖分攝取所能帶來的好處,也有助於增強個案改變飲食習慣的意志力。

喝一杯全糖珍奶就超標! 每日糖攝取量不應超過「這數字」
喝一杯全糖珍奶就超標! 每日糖攝取量不應超過「這數字」

喝一杯全糖珍奶就超標! 每日糖攝取量不應超過「這數字」

至於民眾應該如何看待代糖?張斯蘭營養師認為,目前在台灣合法使用的人工代糖,在科學上並沒有直接證據顯示對人體有害。但要注意的是,代糖並非減重的「萬靈丹」,應將其視為過渡時期的輔助手段;世衛組織(WHO)更指出,從長遠來看,人工甜味劑並不利於減重,民眾應盡早開始減少飲食中的糖分以改善健康。

最後,張斯蘭營養師提醒,根據衛福部國健署的指南建議,每日添加糖攝取量不宜超過總熱量的10%;以每日攝取2000大卡熱量為例,糖攝取量應控制在50公克以內,約相當於10顆方糖。以一杯全糖珍奶為例,其中就含有約12顆方糖,明顯超過每日建議量。

若在減重期間自覺戒糖出現困難,應及早諮詢營養師制定飲食策略,以達到理想的減重目標;糖尿病友更應遵照醫囑逐步戒糖,以免產生相關共病或使症狀惡化。

資料來源:

聯合國新聞網-世衛組織建議不要使用非糖甜味劑來控制體重

衛生福利部-糖飲消暑? 越喝越渴且熱量趁機上身 國健署推出減糖3技巧助民眾清涼一夏

延伸閱讀:

天然代糖「赤藻糖醇」吃多會血栓? 營養師提醒:3種人勿過量

用「代糖」取代蔗糖沒比較健康? 哈佛研究曝:過量將引發憂鬱症、嚴重恐致癌

每週3杯手搖飲恐引發「心房顫動」! 研究驚曝:喝代糖飲料也有風險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