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京城銀行稅前淨利 73.59 億元、年增達近 1.5 倍,稅後淨利 62.07 億元、年增達近 1.81 倍,每股盈餘 5.59 元、股利 3 元,全改寫新高,成銀行獲利王。外傳中信金、永豐金都有意併購,依照市值,京城銀身價上看700 億元,引起金融圈矚目。
這不是京城銀第一次交出亮眼成績,攤開京城銀歷年財報,股東權益報酬率(ROE,return on equity)幾乎都在雙位數以上,資本適足率、逾放比等重要經營指標,表現都遠優於同業。
京城銀行主要分布在雲嘉南地區,全台有 66 家分行,屬於區域型銀行,它如何在金融市場激烈競爭的情況下,締造優秀表現?
靈活因應金融環境變化,以股替債就賺20億元
一般來說,銀行獲利主要有 3 種管道:一、獲取存款與借貸資金的存放利差;二、信用卡刷卡、換匯或辦理財富管理相關業務的手續費;三、買債券、股票或衍生性金融產品的投資操作收益。其中以存放利差為最大收益來源,至少會占銀行收入 5 成,如果是較為保守的銀行,占比會更高;如果愈多角化經營,則手續費與其他收入的比例愈高。
一名熟悉金融投資的業內人士就表示,不同於其他穩健型的地區銀行,京城銀行的經營非常靈活,懂得透過投資有效賺錢。2023 年法說會上,京城銀就表示,去年的成長動能來自於放款業務成長、投資收益與呆帳回收。其中光是買賣台股,就替京城銀賺了 20 億元收入,又以 AI 股為獲利大宗。
這背後,不只是投資團隊一時眼光精準,還包括對資產配置的靈活度。過往,京城銀行存放淨利差可達 1.8~1.9%,比同業平均約 1.2~1.3% 還要高。因為他們不競逐利率、不搶大企業的放款生意,主要承作中小企業放款,因此可維持利率水準。
這幾年處於升息環境,造成京城銀淨利差下滑,低點來到 1.52%,雖仍比同業好,「但是京城銀行股東,絕對不會滿意,」董事長戴誠志說。他在 2022 年法說會上透露,因為升息,京城銀吸收了大量定期存款,客戶信任他們、把錢存進來,銀行也需要負擔非常重大的成本,包含存款準備金、支付客戶利息等等,「NIM(淨利差,net interest margin)在(整體)銀行表現確實是不行,勢必要找一條出口。」只能建立新的制度,來填補收益。
因美元不斷上升、避險成本升高,京城銀行就出清部分海外債券,在不影響銀行資本適足率的情況下,把資金挪移到台股,找到一個新的獲利空間。京城銀也增加對於股票風險、停損、流動性的管理辦法,例如單一股票最高只能占總量的 2~3%、持有標的要隨時賣都能賣掉、還要能嚴格執行停損。
總經理姜宏亮就指出,目前台股投資部位約 40~50 億,股市波動大的時候,投資團隊「一天甚至會賣幾十億出去,」操作要非常快速。目前獲利了結 20 億元,填補海外債券平均貢獻 15 億元的營收。
吸收小額存款、透過投資創造收益,既是出路也成為經營限制
不過,依賴投資也可能是隱憂。國際信用評等機構惠譽國際(Fitch Group)就指出,京城銀行的獲利能力確實高於同業,但也會因為投資而較同業波動性更大。例如 2022 年,受到美國升息、俄烏戰爭、物價通膨、疫情等因素影響,導致股債市崩跌,影響京城銀整體獲利表現,使淨收益較 2021 年減少將近一半。
2023 年,京城銀淨利差相較於第一季低點 1.52%,全年平均約 1.57%。京城銀主力向來是 300 萬以下的小額存款,受惠於政府高科技S廊帶計畫,吸引大型企業進駐,帶動周邊經濟活動與房價提升,對小額存款也有幫助。
在去年,京城銀 300 萬以下的小額存款就增加33億、而且每戶不到 100 萬,客戶包含健身房、咖啡廳、餐飲店等小商家,戴誠志認為現階段不追求放款要增長多少,但是成長力道應該會慢慢浮現。
戴誠志表示,京城銀行不收大額存款、著重在核心存款的策略,已經執行了 10 多年,最重要的目標就是降低流動性風險,他以美國矽谷銀行倒閉為例,因為大額存款占了矽谷銀行約 9% 的比例,過去擠兌還需要到銀行現場排隊,現在透過手機,「不用 2 分鐘,還轉帳不成功,這間銀行就完蛋了,因為銀行是賣信用的,錢不夠,馬上變成矽谷銀行了。」
為了降低流動性風險,存款必須得小額且分散,這既是地區型銀行的生存之道,也是經營難題,「對京城銀行也是很大的壓力,員工必須面對很多零散客戶,透過螞蟻雄兵,吸收存款。」戴誠志說。
業內人士觀察,受限於自身規模,京城銀行可能「愈經營愈辛苦」,這也是京城銀想出售的主因。假使併購,除非能把京城銀最關鍵的人物戴誠志留下來,不然原有的優勢難以延續,加上其他金控本來就有投資團隊,也未必能留任,因此京城銀是否真能如市場所傳,以高價風光出售,還需時間觀察。
延伸閱讀
台新 Richart 不再是「甜蜜的負擔」!用戶愈年輕、愈難找到獲利模式,它卻靠 4 招賺錢了
第一共和銀行倒閉,由摩根大通收購!金融危機將重演嗎?
加入《經理人》LINE好友,每天學習商管新知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