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與領導之間常有混淆。 管理或許是讓社會和組織凝聚在一起的膠水,領導則決定前進的方向,並確定一路上有人伴隨。
我的良師益友及長期鑽研領導學的已故學者華倫.班尼斯曾說過:「 管理者把事情做對,領導者做對的事情。 」我還要加上管理與領導的另一個分別:我們會用「管理」來形容組織或系統;但談到人的時候,我們應該選擇的詞彙是「領導」。
想想看,在大學或專業機構之類的組織中,人才一直是最重要和唯一的資源,這類組織通常會用校長、院長、合夥人或(就我的例子而言)學監等職稱來代表高階職位,而把經理的頭銜用在餐飲、交通運輸或工廠等以系統為要素的領域。
我們的用語再度影響了我們的思維。管理的語言是工程的語言,把人看成可用的資源,組織則是可以微調、操控和指揮的機器。沒有人喜歡被管理,但很少人認為接受別人領導有損尊嚴。這是因為領導的時候,我們會承認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必須設法說服、鼓舞和誘導。
(推薦閱讀:這 4 個領導習慣超致命!有任何一種,就會變成「沒人可用」的主管)
領導談願景;管理重效率
領導談的是願景、使命和熱情;管理則討論目標、控制和效率。管理要仰賴地位帶來的權力和職務賦予的權威;領導則需要仰賴贏得的權威,也就是相關人士賦予領導者的權威。
每個組織都需要領導,也需要管理,但都必須用對地方。管理過多而領導過少,會造成組織迷亂。另一方面,組織運作系統必須有好的設計和管理。要讓設計良好的管理系統有效運作,則有賴優秀的領導人注入熱情與活力。
不幸的是,組織往往因為對官僚體系的強烈需求,而忽略領導的重要性。比方說,我們不會談到領導官僚或領導系統,然而我們必須再三強調,組織是社群,不是機器。機器需要管理,社群則需要領導,由管理輔助的領導。
政治歷史學家吉爾斯.雷迪斯(Giles Radice)在著作《古怪搭檔》(Odd Couples)中檢視在不同時期因歷史的偶然湊在一起的多對治國搭檔。他檢視的第一對搭檔是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和克萊曼.艾德禮(Clement Attlee)。
二次大戰期間,兩人一起領導英國大聯合政府。兩人都需要對方,也正好互補:邱吉爾高瞻遠矚,極具說服力;艾德禮則扮演執行者和推動者,是天生的主席人選。
邱吉爾顯然是領導者,但如果沒有管理者,他的領導力也無從發揮。艾德禮建立起讓國家順利運轉的系統,並維護這個系統。從這個角度而言,艾德禮是管理者。曾有人問艾德禮,邱吉爾做了哪些事,幫助英國打贏這場戰爭,艾德禮說:「他用講的。」當然,邱吉爾在這方面居功厥偉。
(推薦閱讀:怎樣的人,能成大事?優秀領導者時時提醒自己的百大金句)
優秀管理者 ≠ 卓越領導人
有趣的是,艾德禮在戰後當上英國首相之後,仍繼續扮演執行政策的管理者,讓內閣的三頭大怪獸歐內斯特.貝文(Ernest Bevin)、安奈林.比萬(Aneurin Bevan)和賀伯特.莫里森(Herbert Morrison)擔當說服的重任,發揮領導功能。
他們都很有智慧,了解自己的才能和限制,因為能同時扮演領導者和管理者的人可說寥寥無幾,然而兩個角色都很重要。無論在政界或商界,成功的管理者往往在擢升為領導者後,才發現雖然他們對系統和細節的重視在過去獲得良好成效,如今卻無法取代領導者所需要的遠見和說服力。
沒有執行者當後盾的領導者很可能失敗。我永遠難忘曾經有位朋友為了慶生而安排的一次大健行。所有參加健行的人分為兩組,大家約好最後在遠方的村子會合,一起吃中飯。
「這條路我很熟。」有一位組員說,他是個傑出的外交官。「跟在我後頭就好。」但大家還忙著聊天之際,他已經邁開大步前行。等到我們抬起頭來,他已經走進林子,不見蹤影了,後來也都沒有再見到他。他需要找個執行者,把眾人聚攏在一起,組織起來。沒有追隨者的領導者,不會有太大的用處。
許多書籍都探討過領導力, 他們的忠告可以濃縮在我聽過的這段給未來領導者的建議中:「了解自己,了解你想往哪裡去,了解你的人民,保持謙虛,願意聆聽。」 其他的一切自然水到渠成。
談到領導力時,我耳中常會響起約翰.加內特(John Garnett)主持倫敦實業社時說過的智慧話語:「假如你關心他們所關心的事情,那麼他們自然會關心你所關心的事情。」顯然如此,但知易行難。
有些人雖然極具領導才能,卻很容易被熱情沖昏頭,邱吉爾偶爾會如此。但最優秀的領導者往往擅於因應挑戰,在考驗中淬鍊成長。有的領導者生氣勃勃,好發議論,喜歡站到第一線;有的領導者只是默默打造傑出團隊。只不過別期望他們同時也扮演管理者的角色。
(本文整理、摘錄自《第二曲線:社會再造的新思維》,天下文化出版)
延伸閱讀 \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