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像你在進行演講,不論是進行簡報,還是推銷構想,當你在滔滔不絕的時候,眼光難免會掃視台下的聽眾,然後不自覺的想:剛才有人笑了嗎?還是看起來困惑?或者在打呵欠?甚至,有些人看起來很不認同的樣子?
這些表情都會影響你演講時的表現。有人認為,演講的時候要把台下聽眾當成南瓜,才能不受干擾完成演說;也有人認為,要及時觀察聽眾的反應,修正內容或做出回應,演講才會精彩。那麼,到底哪種論點才是對的?
研究顯示,如果要同時觀察一群人,觀察者的注意力通常最容易被情緒強烈的臉孔吸引,不論這個強烈的情緒是正面還是負面。相對來說,情緒不這麼強烈,或沒有特別表情的臉孔,就容易被忽略。
在公開演講的情況下,這種差異會對演講者造成干擾,誤以為那個表情最明顯的人代表了所有聽眾的反應,從而導致對整體氣氛與自己表現的誤判。
比方說,演講者看到台下有個人很明顯一直在打呵欠,他就會不自覺認為,每個聽眾都覺得自己的內容很無聊。殊不知,那個打呵欠的人可能只是前一晚睡眠不足,與演講者說了什麼完全無關。但這個反應,足以讓演講者感到十分挫敗。
除此之外,我們對負面表情的反應,會比對正面情緒的反應來得更大。比方說,演講者看到有人一直打呵欠,但也同時看到有人時不時點頭附和,但最終,「大家覺得我的演講很無聊」的挫折感,還是會大於「我的演講得到認同」的滿足感。
如此說來,演講的時候乾脆不要看台下,這樣會比較好嗎?這也是不可能的,因為我們的眼球,天生就會被強烈的表情吸引,所以想做到完全「視而不見」,是不可能的。
既然如此,到底要怎麼辦呢?
放輕鬆一點來想,既然你不可避免一定會掃視台下的聽眾,那麼乾脆刻意去看那些相對「面無表情」的臉孔,才不會過度解讀觀眾的情緒。
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網路會議。視窗裡一格一格的人臉,比起現場會議,讓你更容易注意到每個人表情,連皺一下眉頭、撇一下嘴角都會看得清清楚楚。因此,你就更不能被各別聽眾的強烈情緒所誤導。
下次,你在發表演說、簡報,甚至只是進入會議室、開始感覺周遭氛圍時,可以嘗試主動觀察每一個人,不要只把注意力集中在一、兩張情緒激動的臉孔上。這麼做,可以讓你更正確地評估聽眾的真實感受,讓演講的干擾降到最低。
- 以上改寫自《哈佛商業評論》文章〈別盯著那些表情最明顯的聽眾〉。
延伸閱讀: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