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再也不用等影印、燒光碟!最快2年,換間醫院病歷也會通

康健雜誌

更新於 03月14日04:43 • 發布於 03月14日04:43 • 出處 / 康健編輯部 文 / 邱宜君 圖 / Pexels
再也不用等影印、燒光碟!最快2年,換間醫院病歷也會通
再也不用等影印、燒光碟!最快2年,換間醫院病歷也會通

衛福部宣布,最快2年內,民眾去任何一家醫學中心看病,只要病人同意授權,醫師都看得到其他醫學中心的病歷;6年內,全台灣所有醫院和診所的病歷都能互通。人們將真正擁有自己的病歷資料,看是要連到手機App,還是要拿去向AI大神問事,享受「醫療資訊無障礙」的便利。

被診斷出重大疾病,不確定下一步該怎麼做,很多人會想去聽聽其他醫院醫師的意見。但從A醫院到了B醫院,面對陌生的醫師,要把自己的病史、做過哪些處置,清楚完整講一遍,談何容易?還要申請將A醫院的病歷印出來、檢查影像燒錄到光碟片,又是好幾天的煎熬。

如果有一天,醫師打開電腦,就看得到病人在其他醫院或診所的病歷資料,還能用自家醫院的AI工具從中歸納重點、提示治療指引,醫病雙方都會更加安心。就算是救護車送來未曾謀面、失去意識的病人,醫師也能更快確認治療方向。

衛生福利部資訊處處長3月12日宣布啟動「台灣醫療資訊標準大平台」,最快2年達成醫學中心病歷互通。圖片來源 / 邱宜君攝
衛生福利部資訊處處長3月12日宣布啟動「台灣醫療資訊標準大平台」,最快2年達成醫學中心病歷互通。圖片來源 / 邱宜君攝

不只轉院好用,民眾還能擁有自己的健康資料

這樣的理想,最快2年就可以在醫學中心之間實現。衛生福利部資訊處處長李建璋3月12日宣布啟動「台灣醫療資訊標準大平台」,透過「資料統一」、「規則統一」、「應用程式統一」等3大核心策略,打造完善的醫療數據生態系統,確保數據順暢交換,提升醫療決策的準確性與行政效率。

李建璋預估,最快2年可望達成23家醫學中心的病歷互通,6年內達成全國300多家各級醫院與1萬2千多家診所病歷互通,達到醫療資訊無障礙。

病歷資料不僅可在醫院間流通,民眾也可擁有自己的就醫健康資料,李建璋說,平常也能將這些資料連結到手機上的健康管理App,或接上大型語言模型問AI問題、請AI分析數據或提供建議。

走出老舊系統的舒適圈,把難用的東西變好用

未來如此美好,不過就像登山,得先花一番力氣、堅持一段時間,才能看見山頂的大景。李建璋說,綜觀其他國家,都要至少3到5年才能重新整合國家醫療資訊,台灣也需要花時間走出舒適圈。

現在的醫療資訊舒適圈,其實就是大家已經習慣忍受東西不好用。台灣醫院有些資訊系統老舊到連病毒碼都無法更新,因為一旦更新,綁定的機器就不能用了。

全台醫院各擁高達50幾套不一樣的資訊系統,每當健保更改1個申報規則,每套資訊系統都各自重新改寫程式,才能繼續申報。A醫院開發的AI應用程式很好用,B醫院、C診所想買來用也不行,因為跟自己的系統不合,必須再花一筆錢找人大幅改寫程式。

關於防毒機制的資安燃眉之急,李建璋說,因為醫院仰賴系統運作才能提供醫療服務,舊系統不能說廢就廢,只好先外加防禦軟體。衛福部正在爭取補助經費,補助醫院安裝訂閱費用很貴的防禦軟體,補助到位前,協調廠商提供免費試用3個月,目前已有19家醫院來申請。

未來當各級院所的資訊系統達成「書同文、車同軌」,就算健保申報改規則,只要由衛福部公布1個相對應的程式碼,各家醫院下載安裝,就能按新規則繼續申報,再也不需要各自重新改寫程式。醫院開發的AI應用程式,因為符合國際規格,不僅能上架App市集賣給國內院所,還能銷售到國外。

李建璋說,衛福部目前的做法,是積極服務大型醫院資訊人員以及小型醫院系統商,不會像美國那樣鐵腕立法強制要求醫院。因為台灣擁有最強大的政策推行工具健保,目前已經開始透過健保給付的附加規定,推動醫院將電子病歷規格改換為國際標準,包括癌症次世代基因檢測結果上傳格式、癌症藥品事前審查的電子病歷格式等。

打造台灣自己的平台,醫療資訊產業才有活路

現在仍有許多醫院主事者觀望,以為可以安於舒適圈,李建璋示警,再不將電子病歷標準化,5到10年內,台灣在智慧創新的投入成本都會付諸東流,還會受制強大的外商,美國最大電子病歷公司Epic Systems,美國的醫學中心已幾乎百分百使用,韓國、中國、香港,也都在發展次世代電子病歷系統,這些公司想要佔領的市場,絕對不會只有在本國。

台灣必須打造自己的平台,才能讓本地廠商的創新產品有可以成長的空間,不然以後國外廠商帶著封閉系統及其各項專屬應用程式,整包產品送進台灣的時候,台灣做系統、做應用的產業,恐無法存活。

延伸閱讀:

心理諮商如何幫助你?心理諮商費用、流程、免費資源推薦

AI也會寫病歷?自動生成紀錄病歷、診斷 還能給治療建議

※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此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