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人際

一小時的討論訂為 50 分鐘、不發言的人不用來!丹麥人這樣開高效率會議

經理人月刊

更新於 08月22日06:10 • 發布於 08月22日06:00 • 針貝有佳

想要充實私人生活,只能提早完成工作,讓工作時間發揮出最大的工作效益。

其中,最關鍵的就是「開會」。就算其他工作做得再有效率,若被迫得連續參加幾個冗長會議,一天的時間很快就過了。

事先決定會議的「結束時間」,絕不延長

丹麥人召開會議時,不只擬訂開始時間,連結束時間也會事先決定好。一旦仔細決定結束時間,大家就會迅速討論,不拉長會議時間。

此外,也會事先設定會議議程及目的,並且盡可能在時間內做出結論。

萬一會議上無法做出結論,也絕不延長會議時間。因為就算當場將時間拉長,也會有很多員工離席。即便沒有得出結論,也會先打住當日的討論,約定日後時間再議。這就是丹麥式的開會方式。

順便一提,疫情期間大家發現線上會議的效率極佳,現在就算是同事處在同一個辦公室,選擇召開線上會議的情況也愈來愈多。

中間管理職負責開會

即便如上述方式開會,還是有其他問題存在。

丹麥也一樣,當員工愈多,公司成為大規模企業後,組織結構就變得複雜。中間管理階層因為負責各種利害關係人的協調工作,必須參與的會議也變多。因此,就算是在丹麥,中間管理階層一整天的行程幾乎都被會議給塞滿。

擔任中間管理階層多年的露易莎.薇琳格(Louise Welling)就是如此,每天都被工作追著跑,行程表一打開滿是會議。

更甚者,她過去在不動產業界工作。在不動產業界,顧客能夠看房的自由時間就是平日傍晚或週末,是從業人員工作最忙碌的時間。即便在丹麥,也因產業別不同,而出現工作與生活難以平衡。

此外,就算同樣屬於丹麥的職場,外資企業的丹麥分公司,還有推動全球化之丹麥企業的工作文化,也都會跟純丹麥企業或組織的文化有不同。與各國的員工接觸,又或者是跟不同國家做生意,職場的丹麥色彩必然漸漸淡化。

根據我的採訪經驗,我發現在丹麥色彩愈濃的職場工作,員工愈能保有工作與生活的平衡。

一小時的會議設定為 50 分鐘

那麼,該怎麼做才能夠拯救整日忙著開會的中間管理階層呢?

經營「TAKE BACK TIME」的培尼雷,針對開會的方式提出幾點建議。培尼雷說,丹麥的中間管理階層基本上一整天都在開會,他毫不客氣地說:

早上到公司之後,九點到十點、十點到十一點、十一點到十二點……會議一個接一個開。因為一直在開會,根本沒時間為各個會議做準備。 因此,會議一開始先問「這個會議的主題是什麼」,就是在浪費大家的時間。

他更指出有趣的一點,是只要開會設定一小時就會開一小時的會,設定兩小時就會開兩小時的會。

被他這樣一說,我想情況好像的確如此。

所以關於開會的方法,培尼雷這樣建議:「 會議時間不用一定要設定為整點。 例如,將三十分鐘的會議設定為二十五分鐘,把一小時的會議設定為五十分鐘。這樣做就能讓大家自然注意時間的運用。」

原來如此,這還真是有點創意的想法。三十分鐘的會議訂為二十五分鐘,一小時的會議訂為五十分鐘,確實會讓人無意識地留意時間。

而且,這樣做會議與會議之間就能生出五或十分鐘的空檔。這段時間不僅可以稍微休息,也能快速預先瀏覽下一個會議的議程。

關於議程,培尼雷表示會議一開始就讓大家了解議程非常重要。

不只是會議主持人,若全部與會者都能知道議程的話,當討論離題時,整場會議比較容易拉回正軌。因為當討論岔題時,不只會議主持人,其他與會者也能指出問題所在,讓會議快速回歸正題。

為了提升會議效率,讓全部人都知道議程並留意時間是很好的方法。

不發言的人不用參加會議

關於會議或活動的出席人數,也有可下工夫之處。

哈斯曾經去日本出差,他回憶在日本的開會情況時表示:「 會議出席人數多到嚇死人。 從最高負責人到第一中間管理職、第二中間管理職,還有首席祕書、第二祕書等(笑)。」

看來在丹麥人眼中,日本人的活動或會議的出席人數多到令人不敢置信。

真的需要全部人都出席會議嗎?召開活動或會議時,大家可以試著再想想,真的需要把全部人都叫來嗎?又或者當被告知要參加活動或會議時,你可以停下來想想,自己真的需要參加嗎?

將活動或會議人數減到最少的程度,也是尊重彼此的「時間價值」。

人數少討論就快,沒有出席的人也可以把時間拿來用在其他工作上。

順便一提,在丹麥,不發言的人不會被叫來參加會議。因為,開會的目的是要交換意見,不發言的人即使在場也毫無意義。

跳過中間管理職的「確認」

確實,日本公司若要做出決策,關係到的人員為數眾多。

電影導演卡斯帕(Kaspar Astrup Schröder)非常喜歡日本,曾經拍攝以日本為舞台的紀綠片。回憶跟日方交涉的過程,他這樣說。

明明只是一個步驟,卻需要很多人的許可,必須走很繁瑣的確認流程。甚至到了做最後決定時,同樣也需要經過很多人的許可,所以事情很難前進。大家都說日本人的工時很長,我覺得 如果時間都花在處理這些瑣碎的手續上,勢必花很多時間在工作。

像這樣,覺得跟日本共事煩雜的不只有卡斯帕。

我與丹麥人聊天時,跟日本企業工作的辛苦談經常成為話題,最讓他們受不了的是,做不完的確認工作。

我們簡單試想一下。

重視工作與生活平衡的外國企業,真的會想跟執行手續繁雜、溝通時間成本高的日本企業一起工作嗎?

關於丹麥的公司組織,卡斯帕這樣說:「在丹麥,我們會跳過日本組織裡一定有的中間管理階層的許可。 丹麥的組織基本上人數少且務實,做決定的速度很快。

卡斯帕參與經營的電影公司人數極少。他們製作高品質的紀錄片,在國內外獲獎無數,但員工數寥寥無幾。其他一起工作的核心成員大約十人,包含協力廠商及自由工作者,共同完成許許多多的專案。他們各自分工並彼此支援,幾乎不需要開會或做簡報。

為了觀察難得召開的會議,我曾拜訪這家電影公司。果不其然,會議很快就結束了(感謝對方總為我準備咖啡及紅茶)。開會的目的與其說是在會議上做決定,更像是快速掌握現況,重點是為了確認接下來應該要做的工作。會議出席人數最多四人,做決定的速度快得驚人。

「那今天開會開到這,我先離開。」有時與會者在會議中離席,看來是因為他判斷接下來的會議內容與自己的工作無關,而其他人對此也完全不在意。(原來可以這樣啊)

我確實感受到了丹麥與日本的不同。

(本文出自《丹麥式幸福工作法》,商業周刊)

延伸閱讀

收到貝佐斯的「問號郵件」有多可怕?在亞馬遜的日子,我學到的溝通課
亞馬遜的「救生艇演練」是什麼?被丟下船的人,離被裁員只剩最後一步!
加入《經理人》LINE好友,每天學習商管新知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1

  • lesane
    座談,並非著眼 於 搭建舞臺 而 舉辦。 它比較像大家交換傳達新狀況。 只是有輕鬆嚴肅的 差異。 開會的 重點包括參與,其 又包括 來自 主講者 和 其它人。若 有人被晾在那兩小時又沒有參與機會,那就是浪費時間。不過有的 會議就是著眼 於 浪費時間,包括那些被用來區別權力高低的,那種專門故意浪費別人的 時間 去 達到目地。不過,若 須要這樣,通常代表執行者能力不足,才會用這種傷己一千 再 傷己八百的 方法。
    08月22日11:32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