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女嬰耳後紅斑誤當胎記,竟是新生兒血管瘤!免開刀治療5個月神奇消失

健康遠見

更新於 2024年10月08日04:29 • 發布於 2024年10月08日03:40 • 健康遠見編輯部

家住台中大肚 1 歲的徐小妹在 1 個月大時,耳後突然長出鮮紅色斑塊,一開始家人都以為是胎記沒想太多,奇怪的是徐小妹的耳後斑塊卻逐漸隆起,且愈變愈大,從 0.5 公分長至 1 公分。經由理學檢查才發現原來紅色斑塊不是胎記,竟然是「新生兒血管瘤」,所幸及早發現、在免開刀治療 5 個月後,成功消滅血管瘤,紅斑完全消失與常人無異,未影響聽力!

醫師評估免開刀!藥物治療5個月,成功消滅耳後血管瘤

徐小妹的母親表示,初期家人都以為女兒耳後的紅色斑塊是胎記而不以為意。可隨著斑塊突起、愈長愈大,且似乎還伴隨發癢感,讓徐小妹總是忍不住伸手饒抓、抓癢,家人間也出現疑心。剛好定期至烏日林新醫院小兒科施打常規疫苗,於是有機會向兒童心臟科廖立勤主任諮詢,經由理學檢查才發現原來紅色斑塊不是胎記,竟然是新生兒血管瘤。

醫師立即安排徐小妹住院 3 天,採口服 Propranolol 心律錠藥物治療,臨床觀察藥物反應,確認沒問題後返家繼續服用藥物治療 5 個月,成功消滅血管瘤,耳後的紅斑完全消失與常人無異。也讓徐小妹母親直呼,「還好有找廖主任諮詢、及早治療,聽醫師說如果是比較嚴重的血管瘤恐怕無法完全恢復,長期下來甚至可能影響孩子的聽力!」

原來徐小妹耳朵後的紅色斑塊不是胎記,而是新生兒血管瘤(圖為個案治療前後對比)。烏日林新醫院提供
原來徐小妹耳朵後的紅色斑塊不是胎記,而是新生兒血管瘤(圖為個案治療前後對比)。烏日林新醫院提供

新生兒血管瘤會消失嗎?醫:及早確診釐清有無治療必要

不過,究竟什麼是新生兒血管瘤呢?廖立勤指出,新生兒血管瘤屬於一種血管性腫瘤,在新生兒期間較為常見,台灣統計嬰兒發生率約略是1%~2.6%,好發於女嬰、早產兒及低出生體重的嬰兒。研究顯示,新生兒血管瘤可能涉及胎兒期間的血流變化、遺傳因素和生長因數作用。

新生兒血管瘤通常在嬰兒出生後的最初幾週開始出現,主要分為:表淺型、深層型及混合型,根據統計臨床約有60%屬於表淺型。而徐小妹的血管瘤除了有皮膚表面的深紅色瘤塊,另外更有隱藏在皮膚下深部血管瘤不易察覺,則屬於混合型的血管瘤。

新生兒血管瘤通常出現在頭部和頸部,但也可能出現在其他部位,隨著時間推移而急速增大,在某些情況下恐會引發併發症。建議家長如發現異狀,可帶孩子至小兒科藉由理學檢查發現有無新生兒血管瘤,也可以透過掃描超音波或核磁共振檢查,確認病變深度和位置,及早確診有助於制定適當的治療計劃。

大多數新生兒血管瘤是良性腫瘤且會自行消失,一般而言無需治療。然而,對於生長迅速或可能引發併發症的血管瘤,治療是必要的,尤其當血管瘤位於特定危險區域,如眼睛、口腔或鼻腔時,恐影響感官器官的正常發育,導致視力或聽力問題

烏日林新醫院兒童心臟科廖立勤主任與徐小妹及媽媽合照。烏日林新醫院提供
烏日林新醫院兒童心臟科廖立勤主任與徐小妹及媽媽合照。烏日林新醫院提供

1歲前是治療新生兒血管瘤黃金期,常見治療選項有3種

1 歲以前是治療新生兒血管瘤的黃金期,治療選項包括觀察、藥物治療和外科治療。廖立勤表示,首選為藥物治療,口服 Propranolol 心律錠是一種常見的藥物,已證明可抑制血管瘤的生長。
臨床上大多用來治療高血壓、心律不整等,屬於一種非選擇性乙型阻斷劑,能降低心跳速率。若是運用在新生兒血管瘤治療的話,建議在兒童心臟科醫師的監督下進行,以確保安全性和有效性,治療過程中,醫師將密切監測患兒的生長和減少副作用發生。

醫師Tips:
廖立勤提醒,新生兒血管瘤雖然在嬰兒期間相對常見,但多數情況下是可以自行縮小和消失的。然而,家長應該密切關注嬰兒的皮膚狀態,及早發現並尋求醫療協助。
早期診斷和治療能夠有效地管理新生兒血管瘤病情,減少潛在的併發症,讓寶寶健康成長。且醫學科技不斷進步,對於新生兒血管瘤的治療方式也在不斷豐富和改進,提供了更多選擇,有助確保患兒得到最佳照護。

成為健康遠見Line好友,讓健康更貼近你的生活!

延伸閱讀: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