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親子

孩子有發展遲緩嗎?有6成家長警覺不足錯失黃金治療期

嬰兒與母親

更新於 2020年04月10日15:12 • 發布於 2020年04月10日00:00
孩子有發展遲緩嗎?有6成家長警覺不足錯失黃金治療期
孩子有發展遲緩嗎?有6成家長警覺不足錯失黃金治療期

 

俗話說「七坐、八爬、九發牙」孩子的每個成長階段都像冒險般充滿挑戰。伊甸基金會日前針對有0至6歲育兒經驗的照顧者進行「兒童發展知多少」問卷調查,發現包含父母、親友及祖父母等非職業照顧者中,有近6成(59.9%)的占比在發展遲緩狀況出現時,選擇以「再觀察」或「等等看,應該沒事吧?」的保守心態面對。另外,調查也指出,超過4成(42.6%)父母因工作緣故,每天陪伴孩子的時間不足4小時,種種結果顯示「大雞晚啼」的傳統保守心態仍揮之不去外,育兒的「質」與「量」也還有許多進步空間。

 0~6歲是成長關鍵期,勿錯失黃金治療期 

全球發展遲緩兒童發生率,大約為6%~8%。如果爸媽懷疑寶寶發展遲緩,建議盡早帶到醫院檢查,萬一確認已發展遲緩,應接受早期療育(簡稱早療)。

兒童的發展歷程就像是循序漸進的冒險關卡,每個年齡都有不同的挑戰,0~6歲是成長發展的關鍵(尤其0~3歲更是黃金期,大腦會在此時快速發育),也最需要照顧者的關心、陪伴,但往往因為許多現實因素、資訊取得不易,或是觀念上的落差,導致孩子的隱形需求被忽略。在缺乏有品質的關懷與陪伴,孩子的成長冒險之路,就會顯得困難重重。

伊甸基金會資源發展處處長張炎玉指出呼籲:「孩子的成長不能等,別因保守、害怕,或觀望的心態,讓他們錯失早期療育介入的機會。」

發展遲緩
發展遲緩

如何察覺發展遲緩徵兆?

發展遲緩的原因很多,如:染色體異常、是否曾感染腦膜炎、腦部畸形、癲癇、神經病變、聽力障礙、視力障礙、自閉症、鉛中毒、環境刺激不足或家庭照護忽略…等,都有可能。因此要透過檢查,及早發現、找出遲緩原因,才能及早治療。

如何察覺孩子是否有發展遲緩徵兆?除了看發展里程碑,還要觀察孩子的能力、反應、表達、適應能力,與同齡孩子相比是不是很明顯的慢。一般來說,1歲以下的孩子,可容許孩子發展落後約2~3個月;1至2歲的孩子,可容許發展落差3~4個月;3歲以上的孩子,若落後長達半年以上,就須請專業醫師評估。

不過根據伊甸基金會的「兒童發展知多少」調查,肢體與動作發展,是最容易被家長們所忽略的項目,超過一半的父母選擇以再觀察的保守心態面對,遠超語言及認知類別的34.7%,以及自理能力與社會性的35.6%。鼓勵家長可自行製作簡易教具,增加陪伴的質與量,而在疫情嚴峻的此刻,也是在家防疫又能與孩子互動的好妙招。

發展遲緩
發展遲緩

兒童早期療育怎麼做?

父母、老師、保母、社工員、地方衛生所醫護人員等都可能是發覺寶寶可能有遲緩的早篩人員,透過轉介或告知請家長帶孩子到醫院兒科門診,或諮詢兒童聯合評估門診(通常包含兒科、復健科、兒童心智科等跨科別共同評估),檢查確認寶寶是不是真的有遲緩狀況,確認發展遲緩後,才會介入療育,並依據評估報告書來擬訂療育計畫,再由治療師協助執行。療育計畫除醫院介入治療之外,更重要的是得以家庭為中心,爸媽必須與醫療院所合作,除了在醫院治療師會引導寶寶學習外,爸媽也要配合專業人員指引確實在家執行。

今年6歲的涵涵,出生時,因嚴重的心臟疾病,導致有認知、語言、動作等發展遲緩的情況出現,進而來到伊甸基隆服務中心接受早療服務。剛開始,涵涵接受僅時段療育服務,但他無法坐穩且手部功能不佳,認知及溝通能力也相當不足,時間有限的情況下,進步的幅度較不明顯。經過教保老師與家長溝通,取得信任後,來到中心的日托班,老師就有更充足的時間針對涵涵的狀況引導、訓練,加上同儕的刺激與影響,如今,在助行器的輔助下,涵涵已經開始學習行走,也能抓、握湯匙自行吃飯,並理解簡單的指令,也能發出的語音給予家長、老師們回饋。

發展遲緩
發展遲緩

<慢飛天使涵涵在老師的協助下接受伊甸早療服務。圖片來源/伊甸基金會>

結語

發展較慢的孩子需要花費比別人更多的時間與努力才能讓自己茁壯,也因為如此,父母必須投入更多心力協助孩子成長。雖然要接受孩子比別人慢半拍很不容易,但仍要面對事實,接受「發展的慢」是孩子特質的一部分,進而積極處理,幫助孩子盡早接受早期療育服務,才能讓孩子遲緩的狀況好轉。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