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S徐熙媛48歲因流感併發肺炎猝逝,有些人認為這是延遲就醫的結果,內科醫師姜冠宇分析,延遲就醫行為的成因多重,呼籲大家不要怪罪,家醫科醫師林家揚則說,就算是年輕、健康的低風險族群,也可以避免誤判情勢的方法。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一般內科主治醫師姜冠宇指出,延遲就醫的行為在臨床上經常看到,尤其是發生在海外,成因多重,一是疾病特性,二是環境,三是患者內在狀態。
病況患者自己難判斷 常認為可以「再看看」
姜冠宇說,很多患者在症狀發生當下會覺得自己「還好」,可以「再看看」,最後拖到難以收拾才就醫。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家庭暨社區醫學部主治醫師林家揚也認同,抱著觀望心態最後拖到受不了才來求醫的病患幾乎在門診天天碰到,徐熙媛才48歲,通常會被認為是年輕、抵抗力好的族群,大多自認再忍一下就可以撐過去,若是一般感冒就算不吃藥,確實3、5天會慢慢好轉,但是民眾對於自己得的是流感,容易誤判情勢。
林家揚說,感冒和流感最大的差別在於病程與症狀,兩者一樣會發燒,但是流感的發燒是高燒不退、退燒藥難奏效,嚴重的還會燒到意識不清、昏迷;肌肉痠痛則是流感的另一明顯指標症狀,還可能伴隨喘、胸口痛,如果出現症狀前接觸過得流感的人,也是另一個觀察指標。
轉診制度和語言障礙也有影響
姜冠宇說,延遲就醫的原因是環境,有的國家分級醫療制度嚴格,加上有語言隔閡,都會成為國人在海外就醫時感到不友善的原因。
健保提供國人海外醫療費用核刪,往往給付金額相較於外國人就醫費用杯水車薪,因此遇到出國旅遊身體不適,也可能會考慮在當地的就醫花費而選擇忍一忍,大S應該沒有就醫花費的顧慮,卻是很多民眾出國旅遊考慮是否有就醫必要的因素,那麼在當地購買成藥服用是否能成為應變的方法?
林家揚說,不論是流感的高風險或低風險對象,正確的預備步驟應該是出國前2周先打疫苗,並諮詢家醫科醫師,請醫師開立適合的備用的藥品;萬一這些出國前都沒做到,到了國外出現症狀,可以搜尋網路上對日本常見感冒成藥的介紹,依照需求服用應急,但如果沒有起色,還是應該在當地就醫。
醫療易有不幸福感
患者的「內在狀態」,是另一個姜冠宇認為造成延誤就醫的影響因素。姜冠宇說,曾有跨國研究發現,購買禮物送人、享受體驗式服務所獲得的幸福感,和把相同金額的花費用在醫療,會被認為是相對不幸福的感受,尤其對於感性的人來說,醫療、過度理性的事物會令人想要遠離,與前述認為可以「再看看」等因子結合在一起,成為延遲就醫的行為。
有這些因子就該就醫
林家揚提醒民眾,若要避免出現症狀時誤判情勢,可以從症狀和個人危險因子加以評估,只要符合其中1項危險因子,不論在國內或國外都應該就醫:
- 危險因子:65歲以上、嬰幼兒、肥胖、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免疫力低下(如器官移植服用抗排斥藥物者、使用免疫抑制藥物者、以前得流感症狀嚴重者)。
- 症狀:喘或有氣喘病史、胸口痛、高燒不退、意識改變、昏迷。
◎ 圖片來源/翻攝自徐熙媛臉書
◎ 資料來源.諮詢專家/姜冠宇醫師.林家揚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