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邀請到三位不同領域的專家來告訴爸爸、媽咪們,如何和寶貝一起從親子互動、遊戲中快樂地成長,享受和寶貝一起度過的歡樂時光!
擁有良好親子互動的好處
輔仁大學民生學院兒童與家庭學系副教授兼輔幼中心主任涂妙如表示,親子互動關係越好、越密切,對於孩子的成長、將來的發展是有正向幫助的。父母不僅可透過親子互動更瞭解孩子在各方面的發展進度,也能從互動中促進孩子將來適應人際關係、團體活動中的相處模式。良好的親子互動也可使孩子有穩定的情緒、建立自信心、對他人的信賴感。
臺安醫院表達性藝術治療中心臨床心理師暨戲劇治療師朱靜怡表示,家長和孩子間的親子互動、遊戲,就是刺激孩子學習的一種方式,比方說提供孩子視覺、觸覺、嗅覺、味覺及聽覺的五感刺激,訓練肌力、肌耐力,從遊戲中習得問題解決能力、專注力、推理能力等。孩子接觸的活動越多,越想去探索新事物,接收到的刺激也就越多,從過程中的挫折、失敗經驗中成長。
寶寶老是在哭,如何跟他好好互動?
首先,父母要學會讀懂孩子發出的「訊號」。涂妙如老師說明,通常寶寶哭的原因不外乎就是生理性和情緒性兩種,生理性包括肚子餓、尿布濕、疲累等生理需求,情緒性則為不安、失落、需要人安撫等感受。多和孩子互動便可從中得知孩子當下的需求為何,找出哭的原因。倘若父母經常陪伴孩子,瞭解孩子的需求與感受,就不需要等到孩子哭才能知道孩子要什麼。而當孩子發出求救訊號時,父母也要給予適當的回應,讓孩子知道自己是有人照顧、被人關愛的,他就不會每次都用哭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不安情緒。
小寶寶雖然還聽不懂語言的意義,但已經知道從他人的表情、母語的音頻去判斷是高興還是生氣。有時會發現觀察力敏銳的寶寶甚至聽到有人對他「哼」一聲就哭了,因為他知道這是一種生氣的表現。照顧者的負面情緒像是急躁或焦慮,孩子其實都感受得到,便會順應照顧者的情緒也變得焦慮不安而開始大哭。因此,想要讓孩子減少哭泣頻率的最佳方式就是先瞭解孩子的需求並滿足他,同時在照顧孩子時要以心平氣和的態度去面對,開心地和孩子一同享受親子互動的時光。
嬰幼兒按摩~親子間最親密的接觸
藉由按摩,由肌膚上的接觸傳達愛的感覺,可營造親子間的「愛」的感覺,與寶寶自然地溝通。讓父母對照顧寶寶更有自信心,並能明確判斷出寶寶的需求,滿足他的各種需求後,便能與寶寶建立更長久的親密關係。
按摩對於施行者和接受者來說,藉由彼此的眼神交流、肌膚接觸,會產生許多好處:
1.互動(interaction):透過按摩可將親子之間的關係結合在一起,並藉由眼神交會、口語溝通等不同方式,聆聽並瞭解寶寶的需求,可加強父母與寶寶之間的親密感及依附感。
2.刺激(stimulation):嬰幼兒按摩能有效刺激寶寶的發展,例如:血液循環、內分泌、排泄、消化、淋巴、肌肉以及骨骼等。按摩過程中的舒緩運動可讓寶寶的肢體更加協調及促進平衡發展。
3.舒緩(relief):藉由按摩中的簡單手法,可幫助寶寶舒緩不適情況,例如:身體上的疼痛、腸絞痛以及脹氣等問題。
4.放鬆(relaxation):有研究顯示,按摩的施行者和接受者,雙方在按摩之後,體內的壓力荷爾蒙都會降低,身體放鬆後,也能睡得更好,且這種效果能持續一年。另外有研究指出,替寶寶按摩的媽咪,較不會得到產後憂鬱症,且可增加當媽咪的自信心。
過去已有很多研究證實嬰幼兒按摩可帶來正面效果,且被許多國家認可與支持。家長對寶寶所付出的愛與撫摸,在寶寶的成長過程中是不可或缺的關懷。藉由按摩與寶寶建立親密的關係,對於寶寶往後的情緒控制、社會適應與安全依附感都相當重要。
親子互動原則
說話、唱歌:雖然小寶寶還聽不懂爸媽在說什麼,但是寶寶會從聲調、臉部表情去解讀。除了和寶寶多說話,建議家長可從簡單又容易的《手指謠》做起:大姆哥,二姆弟,中三娘,四小弟,小妞妞,來看戲,手心、手背,心肝寶貝。
觸覺、視覺刺激:除了做嬰幼兒按摩,家長也可讓寶寶撫摸觸覺書,或是看視覺探索書,刺激尚未完全發育好的視覺、增加寶寶對新事物的撫觸感,認識自己也認識周遭環境。
多擁抱:擁抱是一種溫柔的撫觸,孩子藉由這個動作獲得受到關懷的感覺,使得孩子的情緒變得比較穩定,也能安撫不安的情緒。
給予讚美:當孩子不哭不鬧、情緒穩定又很聽話時,應該適度給予讚美,孩子獲得正面的肯定後也會繼續往好的方向發展。
不要強迫孩子應該怎麼做:馬偕紀念醫院職能治療師彭可佳認為,親子互動就是要讓孩子覺得在玩、沒有壓力。父母應該要瞭解孩子在每個階段的發展、能力,有些父母操之過急,或是不曉得孩子的能力尚未發展到下個階段,硬是逼迫孩子做一些超出能力所及的事。如此不僅無助於孩子的成長,也會使孩子變得焦慮,反破壞了親子間的關係。
簡單的物品也能玩出新花樣:朱靜怡心理師認為,現在市面上有很多玩具,它的聲光效果、感官刺激對孩子來說都相當新鮮。不過,其實利用簡單的物品,家中隨處可見的東西,反而更能運用孩子的想像力去創造出新玩法。比方說一支筆的用途其實很多,除了用來寫字,用來當棒子敲東西,也可披上一塊布之後就變成一種玩偶或虛擬人物。親子一起用腦去想像,不需要花大錢,也能隨手玩出新花樣。
不要讓孩子太早接觸電視、新科技產品:有些父母不曉得該如何跟孩子互動,或是覺得下班 後很累,沒時間和孩子互動,便用新科技產品來充當孩子的「保母」。這樣對孩子來說就失去了與人互動的機會,將來變不知道如何處理人際間的關係,影響到人與人之間的交流。
帶孩子到戶外走走:建議家長有時間多帶孩子到戶外看看、走走,教孩子認識昆蟲、樹木、花草的名稱,接觸大自然。
有品質的親子互動,每日20~30分鐘就足夠:雙薪家庭越來越多,下班後精神已經相當疲累,很多人覺得已無力再花很多時間陪孩子玩樂。其實,親子互動不需要講究效果,最重要的是與孩子互動的「品質」,關心孩子、聆聽孩子的聲音、感受到孩子的需求,這樣做就已足夠。
建立安全依附關係
對孩子的自信心、情緒處理、人際關係、親密互動都有影響
涂妙如老師指出,18個月大孩子的依附品質,可預測他成年後(18歲)的依附特質。從小所建立的依附關係對孩子來說是有長遠影響的。父母讀懂孩子的訊號,並給予合宜的回應,不過度給予、過度刺激,這就是有良好的適配性。這種關係的建立對於0~3歲的孩子來說相當重要,孩子從小的時候,在與他人互動時,大腦中會形成對人連結的線路(內在運作模式),小時候便會奠定基礎,將來長大後會繼續用這套模式去與他人互動。每一個孩子跟主要照顧者建立關係後,就有能力和更多的人建立起不同的關係與相處模式。根據統計,一個孩子最多可跟五位周遭的人(平時有在互動的)建立起不同的關係。比方說,孩子會知道肚子餓要找媽咪,出去玩要找爸爸,玩玩具要找阿姨等,知道什麼人會給予怎樣的對待。
何謂安全依附?
依附是指主要照顧者與孩子間建立一種互動關係,依附關係是由照顧者與孩子共同互動所產生的。安全依附則是指孩子會把愛帶著走,跟主要照顧者在一起時很放心,敢主動地去探索陌生環境;當主要照顧者離開時,孩子依舊可以很放心地玩,因為他知道自己需要的時候可以去哪裡找到主要照顧者,因此雖然會有哀傷的心情,但可以忍耐,主要照顧者回來後,又能再度露出笑容。
從親子活動(遊戲)中學習並奠定親子關係
嬰幼兒的學習範疇包括身體動作、社會情緒、語言溝通、認知探索與生活自理五大類。以下介紹0~1歲寶寶的五大發展面向各提供一種活動(遊戲)予家長們參考。
0~3個月
學習面向:身體動作-能抓握放在手心物品
說明:剛出生的寶寶其手指的活動受原始反射的影響,小肌肉活動不靈活,把玩玩具的技能只限於於粗略的動作,例如用整個掌心抓握。這個活動是為了幫助寶寶運動手指,幫助小肌肉的發展,也可以讓手掌的抓握更有力量。
活動名稱:握緊拳頭
需要的物品:
軟墊。
毛巾一條。
嬰兒可抓握的玩具。
活動方式
1.照顧者可讓寶寶躺在舖有毛巾的軟墊上或小床中,然後將玩具或大人的手指頭放在嬰兒的手心中,觀察嬰兒是否會握住手中物品。
2. 照顧者可對寶寶說:「來,握握手。」或「來拿玩具喔!」當寶寶有握住大人的手或是物品時,大人可對嬰兒給予鼓勵說:「哇!你的力氣好大呵!」此活動亦可在將寶寶抱直時進行。
3.本活動的觀察重點為:當把物品放在寶寶掌心時,觀察寶寶是否會抓握?
4.如果寶寶能達到此活動目標,則可進一步引導寶寶探索及把玩此玩具。
注意事項
沒有達到此活動目標的寶寶,大人可用手指頭輕輕地在寶寶手掌踫觸或搔癢,刺激他握住的反應,並協助寶寶於一天當中多練習幾次。
學習面向:社會情緒
能發出社會性微笑
說明:剛出生的新生兒,有時侯嘴角牽動出現類似笑容的表情,其實那並不是寶寶會對人笑,大部份都只是反射性的動作。寶寶真正要發自內心因開心而對人笑,大概要到快3個月的時候才會表現出來。但仍因人而異,主要仍視照顧者是否常與寶寶互動有關。本活動的主要目的是要藉由照顧者對寶寶的逗弄,引發寶寶出現自發性的微笑。
活動名稱:笑一個
需要的物品:色彩鮮豔(具聲音效果者更好)可吸引寶寶注意的玩具。
活動方式
1.在寶寶吃飽睡足精神狀態良好的情況下時,開始與寶寶進行此活動。
2.大人可將寶寶抱直(或讓寶寶仰躺),與寶寶目光對視,大人可邊唱童謠邊逗弄他,亦可試著以誇張的口語表情或拿玩具逗他笑。
3.本活動的觀察重點為:觀察寶寶的反應及表情,是否能因大人的逗弄而露出笑容?
4.如果寶寶能達到此活動目標,則可進一步與他玩耍,多用一些聲音及表情與他互動。
注意事項
若寶寶的反應不理想(例如沒有任何反應或是反應不明顯),建議大人可在日常生活中多和寶寶說話、多逗弄寶寶,並對著他笑,引誘寶寶對大人的逗弄產生反應。
學習面向:語言溝通
會朝發出聲音的方向轉頭
說明:聽覺是人類學習語言的重要基本器官之一,若沒有聽覺的刺激,則學習語言便會十分地困難。此活動可以協助大人了解寶寶的聽覺能力,以及幫助寶寶分辨正確聲音方向。若寶寶能正確地分辨聲音的來源,則表示寶寶不但聽力發育良好,且感覺統合也大致沒有問題(因為寶寶能將聽覺傳回大腦,再由大腦發佈命令指揮頭部轉動,這屬於感覺統合的能力)。
活動名稱:聲音在哪裡
需要的物品:色彩鮮豔(具聲音效果者更好)可吸引寶寶注意的玩具。
活動方式
1.大人站在寶寶視線看不到的地方(例如站在寶寶身側)。
2.搖一個會發出聲音的玩具,看看寶寶是否會朝發出聲音的方向轉頭。同時照顧者可伴隨著呼喚寶寶的名字,藉此來吸引他的注意。大人可試著對寶寶說:「來!看這裡!」並觀察寶寶的反應。
3.本活動的觀察重點為:觀察寶寶是否會朝發出聲音的方向轉頭?
4.如果寶寶能達到此活動目標,則可進一步變換方向,以及多使用不同聲音及音量的來與他互動。
注意事項
若寶寶的反應不理想(例如沒有任何反應或是反應不明顯),照顧者可試著在寶寶身邊呼喚他,等寶寶轉頭看,再換個方向呼喚他,直到每次都可以準確地找到發聲的方向。
學習面向:認知探索
會探索自己雙手
說明:雙手是萬能的,日後很多的學習活都需要透過手的媒介。因此,本活動是藉由提供機會讓寶寶發現自己的雙手,進一步可以認識自己的存在,是日後的自我認同發展的基礎。
活動名稱:小手在哪裡
活動方式
1.照顧者須幫助寶寶發現他自己的雙手,藉以讓他進一步發現自並認識自己。
2.照顧可將寶寶的小手放在他嘴巴旁,觀察寶寶是否會把手放到嘴裡去吸吮?或者寶寶是否會將兩隻手靠在一起玩弄自己的雙手?
3.在寶寶獨處時,可觀察寶寶是否會注意並探索自己的雙手?
4.如果寶寶能達到此活動目標,則可進一步讓寶寶發現自己身體的其它器官,如腳趾頭等。
注意事項
達到此活動目標的寶寶,大人可把寶寶的手放到他可以看到的地方,吸引他對自己的手產生注意及興趣,並告訴他:「這是小寶的小手手。」
學習面向:生活自理
能吸吮奶嘴
說明:吸吮能力對寶寶來說是一項必備的技能,因為對於吸吮能力不佳的寶寶,營養的吸收會受限,會直接影響到身體的發展。本活動是提供機會讓寶寶在日常生活中練習吸吮的能力。
活動名稱:吃奶嘴
需要的物品:
1.一顆消毒過的安撫奶嘴。
2.事先預備一個溫馨的托育環境,大人可在寶寶睡飽喝足精神狀況良好時,播放一首輕柔的音樂,然後和寶寶進行此活動。
活動方式:
1.此活動可在寶寶哭鬧時進行。
2.當寶寶哭鬧時,大人將奶嘴放作嬰兒口中,並對寶寶說:「來,吃嘴嘴」。
3.觀察寶寶的吸吮技巧,是否有出現吸吮困難的現象?
4.本活動的觀察重點為:觀察寶寶的吸吮能力為何?
5.此活動可在寶寶哭鬧時進行。
6.當寶寶哭鬧時,大人將奶嘴放作嬰兒口中,並對寶寶說:「來,吃嘴嘴」。
7.觀察寶寶的吸吮技巧,是否有出現吸吮困難的現象?
8.本活動的觀察重點為:觀察寶寶的吸吮能力為何?
值得注意的是,這個活動並不一定要吃奶嘴,對於沒有吃奶嘴習慣的寶寶,可在他喝水或吃奶時,觀察他的吸吮的反應。
注意事項
針對出現吸吮困難的寶寶,則需進一步觀察是否需要進一步尋求醫療的協助?
4~6個月
學習面向:身體動作
俯趴時能以手臂撐起胸部
說明:對於4-6個月的寶寶,頸部的發育已十分地成熟了,因此這個活動是為了讓寶寶可以學習靠自己的力量將胸部撐起來,並且可以強化他雙臂的力量,以為下一個階段的發展預做準備。
活動名稱:我會趴
需要的物品:色彩鮮豔(具聲音效果者更好)可吸引寶寶注意的玩具
活動方式
1.讓寶寶趴在軟墊上,照顧者在寶寶面前呼喚他,或提供玩具以吸引寶寶的注意,讓寶寶可因為了想要看到大人或玩具而抬起頭及上半身來。
2.照顧者可協助寶寶以手臂放在地墊上支撐身體,當寶寶做到此動作時,應給予肯定的回應。
3.照顧者可對寶寶說:「小寶,看這邊!」並提供玩具吸引寶寶,然後漸漸的可鼓勵寶寶伸直雙臂支撐起自己的身體。
4.本活動的觀察重點為:觀察寶寶在臥臥時,是否能以手臂撐起自己的胸部?
如果寶寶能達到此活動目標,則照顧者可以聲音或玩具和他玩耍,藉此鼓勵寶寶抬起他的上半身,也可以讓他進一步觀察周圍的環境。
注意事項
如果無法達到此活動目標的寶寶,建議照顧者可從寶寶背後輕輕扶助他的肩膀協助他將胸部撐高,或把他的雙手伸直輕輕向上拉,並用玩具鼓勵寶寶撐起自己的胸部,讓他可以做出撐起胸部的動作,並協助寶寶於一天當中多練習幾次。
學習面向:社會情緒
會玩自己的手腳
說明:玩自己的手和腳是寶寶進一步認識自己的方式,藉由發現手和腳的位置,才能進一步發現那是自己的手腳,將來才能更進一步藉由手腳來達到更多的目的。因此本活動是要協助嬰兒發展認識自我的概念。
活動名稱:吃雞腿
需要的物品:軟墊
活動方式
1.讓寶寶仰躺在軟墊上,大人在寶寶身邊,先觀察寶寶如何和自己玩耍。
2.大人可對寶寶唱:「手(腳)在哪裡?」的童謠,當唱到:「在這裡」時,大人可輕輕拉一拉寶寶的手(腳),並說:「小寶的腳在這裡哦!」並觀察寶寶對自己的手腳是否有興趣。
3.本活動的觀察重點為:觀察寶寶是否會玩自己的手腳?
4.如果寶寶能達到到此活動目標,則可進一步引導寶寶惓起身體,拉住兩腳,試圖「吃」自己的腳腳,類似吃雞腿的動作是寶寶發展上一個重要的指標之一,因為「軟骨功」是嬰兒時期才有特徵哦!
注意事項
如果無法達到目標的寶寶,大人可試著將寶寶的手放到他眼前,讓他可以發現自己的手,並進一步對自己的手產生興趣。
學習面向:語言溝通
對熟悉的童謠或音樂有反應
說明:聽音樂及兒歌是提供嬰兒學習說話的另一種方式,藉由音樂的刺激,除可累積寶寶的語彙能力之外,也可啟發寶寶對音感的感受細胞。本活動藉由播放寶寶熟練的兒歌或童謠,以刺激寶寶因熟悉而試著想發出聲音的欲望,以及對音樂環境的熟悉而產生安全感。
活動名稱:寶寶會唱歌
需要的物品:音樂或童謠數首
活動方式
1.當寶寶具備「會朝發出聲音的方向轉頭」的能力時,則可進一步協助寶寶練習此活動。
2.將寶寶抱在懷中,與大人視線相對,然後哼唱寶寶熟悉的兒歌或童謠,並觀察寶寶的反應。
3.當寶寶對成人唱歌有反應時(例如跟著咿呀發聲,或手舞足蹈表現很開心的樣子時),大人可對嬰兒說:「好好聽哦!」、「寶寶好棒哦!」
4.如果無特別反應,可改換其他熟悉音樂試試。
5.本活動的觀察重點為:觀察嬰兒是會在聽到熟悉的童謠或音樂時出現跟著發出咿呀發聲,或手舞足蹈表現很開心的樣子?
6.如果寶寶的反應良好,則和寶寶互動的時間可以更久一點,例如和寶寶唱唱歌、說說話等,或播放其它寶寶熟悉的音樂或兒歌讓寶寶可以感受到更多的音樂旋的變化。
注意事項
若寶寶的反應不理想(例如沒有任何反應或是反應不明顯的嬰兒),大人可在每次播放音樂或童謠時,與嬰兒面對面哼唱給寶寶聽。
學習面向:認知探索
會重覆進行有目的性的行為
說明:寶寶在4~6個月會對反覆出現的動作感興趣,且寶寶也可以透過反覆的練習,來學習某一物品的操作方式,進而熟練它。本活動即是引導寶寶透過重覆進行的同一動作,來發展手眼協調的能力及手指使用的靈活度。
活動名稱:搖一搖
需要的物品:鮮豔(具聲音效果者更好)可吸引寶寶注意的玩具。
活動方式
1.當寶寶具備「能抓握放在手心物品」的能力時,則可進一步協助寶寶練習此活動。
2.讓寶寶靠坐在軟墊上,拿一個手搖鈴(或其他可發出聲音的玩具),在寶寶面前將它搖出聲音。
3.大人可對寶寶說:「來!搖一搖!」並將手搖鈴遞給寶寶,觀察寶寶如何操作手搖鈴。
4.若寶寶有讓手搖鈴發出聲音,成人應立即讚美,並鼓勵寶寶重複再試。大人應觀察寶寶是否會為了讓搖鈴發出聲音而重複此動作,若沒有則可鼓勵他再試一次。
5.本活動的觀察重點為:觀察寶寶是否會為了讓手搖鈴發出聲音而重覆地搖手搖鈴?
6.如果寶寶能達到此活動目標,則可進一步引導寶寶探索或把玩其它的玩具或物品。
注意事項
達到目標的寶寶,則大人可在他面前多示範幾次搖手搖鈴的動作,引導嬰兒搖一搖。
學習面向:生活自理
會伸手幫忙拿奶瓶
說明:自理能力對寶寶來說是一項終生必備的技能,因為長大後能自我照顧的幼兒,對於進入團體時的適應能力會較佳,自信心也會較足夠。本活動是提供機會讓寶寶漸進式地學習未來在日常生活中應具備的生活自理能力。
活動名稱:一起拿奶瓶
活動方式
1.當寶寶具備「吸吮」及「能雙手碰在一起」的能力時,則可進一步協助寶寶練習此活動。
2. 此活動可在每日餵奶時進行,在餵寶寶喝奶時,鼓勵寶寶用手幫忙拿著奶瓶,大人此時仍需提供協助。
3.大人可以握持寶寶的手扶住奶瓶,當寶寶配合做到時,大人需及時讚美他。
4.本活動的觀察重點為:觀察寶寶是否會出現主動伸手幫忙拿奶瓶的行為?
5.如果寶寶能達到此活動目標,則成人可進一步讓嬰兒在每餐喝奶時幫忙扶住奶瓶。但須特別注意的是,當寶寶躺在床上喝奶時,要觀察是否有嗆奶或溢奶的危險。
注意事項
對於無法達到目標的寶寶,大人可試著將寶寶的手輕輕拉到前面來碰觸奶瓶,以引導他扶著奶瓶。
7-12個月
學習面向:身體動作
會撐起身體向前爬行
說明:寶寶約8個月大左右時,由於背肌已發展成熟,故能以手掌及腳掌將整個身體撐起來,並能協調四肢在地面上開始爬行。爬行是嬰兒發展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因此本活動是要鼓勵寶寶學習爬行的技巧,不但能達到全身運動的目的,也能發展他的感覺統合。
活動名稱:爬爬樂
需要的物品
軟墊。
事先預備一個溫馨並利於爬行的、安全的托育環境。
色彩鮮豔、軟材質且無毒、可以稍微滾動並引誘嬰兒移動身體去拿取的玩具。
活動方式
1.當寶寶具備「能匍匐移動」的能力時,則可進一步協助寶寶練習爬行。
2.讓寶寶趴或坐在軟墊上,在寶寶面前一小段距離外擺放一個吸引他的玩具,鼓勵寶寶爬過去拿玩具,過程中觀察嬰兒爬行的姿勢。
3.當寶寶略微會爬後,可將玩具放遠一點,鼓勵寶寶自己爬過去拿玩具,增強四肢的力量。
4.本活動觀察重點是:觀察寶寶是否能順利撐起身體並向前爬行?
5.如果寶寶可達到此目標,則可佈置一個安全的爬行環境,讓寶寶隨時可以自由自在地練習爬行,但須注意地面不能有小物品,以防寶寶不慎吞食。
注意事項
如果寶寶尚無法撐起身體向前爬行,可在寶寶腹部放一個圓筒泡棉墊,讓寶寶俯趴在圓筒上,大人前後輕推圓筒,協助嬰兒加強腹部與背部的力量。
學習面向:社會情緒
會揮手表示再見
說明:這個階段的寶寶已能區分自己與他人的不同,因此,要開始讓寶寶接觸人際關係,就從打招呼開始吧!本活動的目的一方面是要是要協助寶寶發展與他們良好的互動關係,一方面也可以讓寶寶初步知道「打招呼」的使用場合,並從小培養日常生活基本禮貎。
活動名稱:打招呼
需要的物品:溫馨的托育環境。
活動方式
1.此活動可在每日接送時段進行。
2.當寶寶早上來到時,保母或教保員先跟寶寶道早安,再引導寶寶向家長道別。
3.保母或教保員可握著寶寶的手臂,輕輕擺動作出再見的動作,一邊說「跟(爸爸或媽咪)拜拜」,並觀察寶寶是否會自己做出揮手再見的動作。
4.如果環境中有其他寶寶,在其他寶寶離開時,也可以帶著寶寶一同向其他人道別。
5.本活動觀察重點是:觀察寶寶是否會自己做出揮手再見的動作?
6.如果寶寶能達到此活動目標,則可進一步引導寶寶在早上來到及下午離開前都能主動做出揮手再見的動作。
注意事項
如果無法達到此活動目標的寶寶,成人可在每日早晚多示範幾次,握著寶寶的手臂輕輕揮手並打招。
學習面向:語言溝通
會以肢體動作進行溝通(如以手指物或搖頭、點頭)
說明:在學會說話以前,寶寶的溝通方式除了語言之外,還包括手勢及動作。因此,本活動的目的是要讓寶寶學習以各種不同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需求,以順利和人進一步進行溝通。
活動名稱:表示意見
需要的物品:溫馨的托育環境
活動方式
1.此活動可於日常活動中進行。
2.例如在換尿布時,照顧者可問寶寶「你的尿布在那裡?」請寶寶用手指出來。或是在玩玩具時,大人可問寶寶:「把玩具給我好不好?」引導寶寶以搖頭或點頭來表示自己的意見,照顧者也可以提供示範。
3.本活動觀察重點是:觀察寶寶是否會以肢體動作如搖頭點頭的方式和人進行溝通?
4.如果寶寶能達到此活動目標,則大人可進一步和寶寶進行更多樣的溝通,或教導寶寶認識環境中更多的物品名稱。
注意事項
如果無法達到此活動目標的寶寶,大人可協助寶寶於一天當中多練習幾次,多和寶寶面對面說說話,或示範肢體動作給他看。
學習面向:認知探索
會尋找完全被藏著的物品
說明:這個階段的寶寶有一個重要的發展任務就是發展出「物體恆存概念」,該概念的意思是「暫時看不到的人物或物品其實並沒有消失,它還是存在的,只是暫時看不到而已」。因此本活動的目的是要幫助寶寶慢慢建立這個概念。此概念的建立對寶寶的情緒亦會有很大的安撫作用,因為當他知道:「現在雖然暫時看不到父母,但他們還是存在的,等他們下班就會出現來接我了」之後,就比較不會對「與父母分開」這件事這麼焦慮不安了。
活動名稱:不見了
需要的物品
毛巾一條。
寶寶平常喜歡玩的玩具。
事先預備一個溫馨的托育環境,大人可在寶寶睡飽喝足精神狀況良好時,播放一首輕柔的音樂,然後和寶寶進行此活動。
活動方式:
1.先準備一條毛巾與幾樣玩具,先在嬰兒面前放一樣玩具,留意寶寶是否注意到玩具,接著用毛巾將玩具完全蓋住,留意寶寶的反應,是否會掀開毛巾,找出藏在下面的玩具。
2.如果寶寶沒有反應,大人可問寶寶:「玩具呢?跑哪裡去了?」引導寶寶找出玩具。
3.如果寶寶能達到此活動目標,則可進一步將玩具藏到托育環境中的其它地方,引導寶寶找出玩具。
4.本活動的觀察重點在於:寶寶是否會會尋找完全被藏著的物品?
注意事項
由於每個寶寶都有發展上的個別差異,有些寶寶會做不到。若寶寶尚無保留概念,重覆上述步驟,但僅將玩具的一部份蓋住,露出一部份來,然後引導寶寶找出玩具。
學習面向:生活自理
能自己拿食物吃
說明:自己拿食物進食的能力對寶寶來說是一項必備的技能,因為除了培養寶寶的自助技能外,也能增進手眼協調的能力(能確實地將手中的食物送入口中)。
活動名稱:我會自己拿
需要的物品
消毒過的寶寶專用餐具。
事先預備一個溫馨的托育環境,播放一首輕柔的音樂,然後和寶寶進行此活動。
活動方式
1.此活動可在每日副食品時間進行。
2.將副食品(如米餅)放在碗中,讓寶寶坐著(不限地點),請寶寶自己把食物從碗中拿出來放到嘴裡去吃。
3.如果寶寶能達到此活動目標,則大人可進一步提供多次讓寶寶用湯匙餵食的機會,以進一步練習吞嚥的能力。
4.本活動的觀察重點在於:觀察寶寶是否能自己拿食物吃?
注意事項
如果無法達到此活動目標的嬰兒,大人可多給予練習的機會。
以上資料,在內政部兒童局全球資訊網「0-2歲嬰幼兒適性發展學習活動綱要之研究」可查詢。
親子間的有趣小遊戲
朱靜怡心理師提供幾種好玩的簡單遊戲供家長們參考,說明如下。
遊戲一:全身按摩搭配音樂(適合0~6個月)
可以在寶寶洗完澡,幫他擦乾之後,可以從中心的軀幹開始,再到手,再到腳,到全身式的按摩。媽咪可以搭配輕柔幫他按摩,亦可以自己哼兒歌,與寶寶作互動。
目標
1觸覺、聽覺的刺激。
2增進良好的親子互動。
遊戲二:我們一起跳舞(適合0~6個月)
這時期的寶寶,還不能坐起來,所以媽咪可以讓寶寶躺在舒適的毛毯上,或墊子上,搭配音樂,將寶寶的手腳舉起來,或是抱著他,搖動身體,搭配節奏的快慢跳舞。
目標
觸覺、聽覺的刺激。
增進良好的親子互動。
遊戲三:叮叮咚咚,打擊樂手(適合7個月~1歲)
父母可用隨手可得的物品,例如罐子,塑膠湯匙等,與寶寶一起玩敲打遊戲,過程中,可以搭配音樂,或是兒歌,與寶寶一起玩不同的節奏與旋律。可訓練其手部肌肉的使用,以及節奏韻律感。
遊戲四:火車快飛,穿過高山
在家中,父母可以營造有趣的爬行的空間,例如,可以用身體做成山洞,讓寶寶從下面爬過去,或是在空間中放置不同材質的球,吸引寶寶注意,而爬行前往抓取。
遊戲五:動物嘉年華會(適合1~2歲)
父母與小孩可以選擇扮演一個動物,並模仿動物的聲音與動作,並用動物的聲音與動作一起互動,一起玩耍。
此活動可以訓練寶寶們的動作,也可以刺激他們模仿聲音與聲音的能力。想像遊戲在此時也已經開始進行了。
親子活動(遊戲)應掌握的觀念
每個寶寶都是獨立的個體,發展速度不盡相同,有的寶寶發展較快,直接跳過爬行階段就開始走路,不到一歲就會說簡單的話;有的寶寶到9個月才開始爬,快兩歲才會說話。有些寶寶也許在身體動作上發展很迅速,語言方面卻發展得比較慢。這些都是有可能發生的情形,家長不必過於擔憂,也不要強迫孩子到了哪個階段就一定要擁有怎樣的能力。只要耐心觀察寶寶的發展,並給予適度的引導,相信很快地寶寶就會展現出該有的水準。
以輕鬆愉快的態度去進行親子活動(遊戲)
建議照顧者和寶寶一起進行親子活動時,不要用嚴肅的態度去看待,應以輕鬆的心態去面對,幫助寶寶從有趣的互動過程中學習、健全地發展。現在坊間有許多關於親子互動或遊戲的書籍,千萬不要每天「按表操課」,規定孩子一定要達到完成某項活動或學會某種能力,這樣只會讓孩子變得焦慮、緊張,不僅沒有讓孩子成功學習,反而造成孩子一股龐大的壓力,帶來負面影響。從事親子活動時,最好是在照顧者和寶寶雙方的心情都愉悅下進行,身心狀況準備就緒,活動(遊戲)也就變得更加有趣,孩子的接受度也會比較高。
涂妙如老師的小叮嚀:孩子在每個成長階段都是很寶貴的,永遠不可能重來,請照顧者給予孩子「愛的記憶」,這段經歷是孩子想不起來,卻也忘不掉的永遠回憶,是支撐孩子在未來面對生命中風風雨雨的基礎。鼓勵父母好好陪伴孩子,享受和孩子在一起的歡樂時光。
彭可佳治療師的親子互動小撇步:照顧者從事親子互動(遊戲)時,要把自己變成一個好玩的「東西」,去吸引孩子過來參與,這樣才會讓孩子覺得有趣,想要跟你有良好互動。
涂妙如
學歷: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研究所博士
經歷:弘光科技大學幼保系系主任、師資培育中心主任
現任:輔仁大學民生學院兒童與家庭學系副教授兼輔幼中心主任
朱靜怡
學歷:倫敦大學中央演講戲劇學校 戲劇與動作治療碩士、台灣大學臨床心理學碩士
現任:臺安醫院表達性藝術治療中心臨床心理師暨戲劇治療師
彭可佳
學歷:台灣大學職能治療學系
現任:馬偕紀念醫院職能治療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