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親子

如果有這5個症狀,應盡快就醫!懷孕胸悶、胃食道逆流…怎麼辦?

嬰兒與母親

更新於 2020年09月20日14:00 • 發布於 2020年09月20日00:00
如果有這5個症狀,應盡快就醫!懷孕胸悶、胃食道逆流…怎麼辦?
如果有這5個症狀,應盡快就醫!懷孕胸悶、胃食道逆流…怎麼辦?

 

很多孕婦都會遇到這些問題,醫師教妳如何緩解!

胸悶、心悸

常見原因

林于翔主任表示,有些孕婦會感到胸悶,甚至有時候可能感到心悸,最常見的原因為姿勢性低血壓。因為懷孕時荷爾蒙上升導致血管擴張,突然站起來,或是維持同一個姿勢時間太久,都可能會突然感到胸悶或心悸。尤其是懷孕初期或後期更易發生,通常都是突然發生。因為突然站立或維持同一個姿勢太久,可能會影響心臟血液回流及輸出量減少,導致姿勢性低血壓。

懷孕初期血壓通常偏低,這是正常的生理變化,此時容易感到疲倦、胸悶、心悸;中期以後,血壓恢復正常;後期的胸悶、心悸,則是因子宮變大壓迫胸腔、肺活量減少,造成心臟負擔增加所致,都是暫時的生理反應。

緩解方式

只要調整與變換姿勢,並且配合緩慢深呼吸即可緩解。例如:平躺時感到胸悶,慢慢坐起或改成左側臥。此外,有些孕婦因緊張而呼吸淺快,因而併發換氣過度,產生手麻腳麻、吸不到氣的現象,因此當感到胸悶與心悸時,慢慢深呼吸,採取「吸深吐慢」的呼吸方式,便可緩解。

何時會改善

懷孕中期通常會自行改善,不過後期因為腹壓增加,又容易有胸悶心悸的感覺;一般在產後2~6週內會完全恢復。

何時需就醫

雖然多數胸悶心悸為懷孕的正常生理現象,但仍不能忽視有些則是疾病的前兆。如果有以下的症狀,則必須盡快就醫,以免可能是子癇前症,或心臟及腎臟疾病的前兆:

*稍微活動或走動就會很喘(尤其短時間內突然出現此現象)。

*下肢嚴重水腫。

*尿量比平時減少(一天甚至1、2次)。

*血壓上升、甚至視力模糊或右上腹疼痛。

*一般生理性的胸悶與心悸,通常幾分鐘內即可自行改善;如果胸悶、心悸持續20~30分鐘未緩解,應就醫找原因。

延伸閱讀:原本以為是正常的懷孕不舒服,沒想到竟是病理警訊!

胸悶合併想吐、冒冷汗,原來是…

如果胸悶、心悸,又合併想吐、冒冷汗,最常見的主要原因是低血糖,應盡快吃一點食物或喝果汁,血糖上升,症狀就會改善。外出隨身攜帶的包包內,最好要帶一點糖果或餅乾,低血糖時趕緊吃一點。如果已經吃了食物,症狀卻沒改善,則可能是其他問題所致,應就醫。

如果有這5個症狀,應盡快就醫!懷孕胸悶、胃食道逆流…怎麼辦?
如果有這5個症狀,應盡快就醫!懷孕胸悶、胃食道逆流…怎麼辦?

胃食道逆流

常見原因

本身體質(懷孕前已有賁門肌鬆弛)、或肥胖、或懷雙胞胎、或長期臥床的安胎孕婦(長期臥床,腸蠕動較差易脹氣),都容易導致胃食道逆流。懷孕中後期症狀會更明顯。

懷孕荷爾蒙上升,本來就容易使賁門括約肌鬆弛,也使胃排空的時間延長,並使胃酸分泌下降,不利於消化。胃中的食物消化時間延長,就容易產氣形成胃食道逆流。

延伸閱讀:懷孕拉肚子要注意!4大飲食原則要遵守

緩解方式

用餐時細嚼慢嚥、少量多餐;飯後2~4小時內不宜平躺;晚餐後休息半小時再散散步;湯湯水水的液體食物與固體食物分開吃;高蛋白質飲食也會延長胃的消化時間,較易引起胃食道逆流,建議早上吃比晚上吃來得好(因為吃完早餐通常不會很快躺下睡覺);麵包最好選天然酵母發酵的麵包(化學發酵食品較易引起胃脹氣及胃食道逆流),飲食的人工添加物不要太多,以吃天然的原型食物為主;並且少吃油炸或辛辣的食物、少喝咖啡與茶。此外,也要盡量放輕鬆,壓力大也會引起胃食道逆流。

如果已嘗試以上各種方式,胃食道逆流仍然沒改善,可請醫師開立安全的藥物來改善症狀。林于翔主任提醒,孕婦自己不要去買制酸劑來吃,因為荷爾蒙的影響,孕婦的胃酸其實是不夠的,不適當的制酸劑會使胃酸過少,導致消化時間更長,更容易加重胃脹氣及胃食道逆流。

何時會改善

一般來說,產後2~6週通常會有較明顯的改善。如果仍未改善,可就醫尋求協助。

何時需就醫

如果會胸痛、或嘔吐物帶血絲、或長期咳嗽、或長期鼻涕倒流或鼻塞、或有慢性鼻竇炎,有可能是嚴重的胃食道逆流,建議就醫。

胃食道逆流可能會想吐、便祕、喉嚨痛?

胃食道逆流因為胃酸刺激到食道及咽喉黏膜,可能會使人想吐,也可能因胃酸刺激而造成長期喉嚨痛;也可能因便祕而引起胃食道逆流,應多吃蔬果、多喝水與多散步,並養成定時如廁的習慣。

胸悶與胃食道逆流,可能同時出現

有些人只會胸悶,不會胃食道逆流;有些人則相反;有些人則是兩者可能同時出現,但通常不會同時合併心悸、心跳快。胃食道逆流之所以可能與胸悶同時出現,是因為胃食道逆流會導致食道灼傷而引起胸悶;萬一胃食道逆流、胸悶、合併了心悸及心律不整,則建議就醫找尋其他原因。

延伸閱讀:4種常見的孕期疾病,其實都可以預防!

 

 

完整文章內容請參考:【嬰兒與母親】2020年8月號。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