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什麼要活著?生命有意義嗎?一個人如果不斷重複思考這些問題,恐怕就不再只是抽象質疑,而會對身心造成實際影響,值得慎重對待。你是否也有「存在危機」、它一定是壞事嗎?大哉問一次解析。
「我感覺自己好像什麼也做不了、無法思考,因為每件事情都沒有意義。當我不再能信任自己的頭腦,我感到極度挫折、徹底麻痺……。」你是否也曾有過這種時候?沒來由地心情沮喪、做什麼也提不起勁,開始叩問眼下這一切有意義嗎?生命的終點走向哪裡?我們為什麼要活著?
別擔心,你並不孤單。事實上,大多數人都經歷過「存在危機(existentical crisis)」,忍不住去思考生命真諦、自己降生宇宙的目的,這些都是健康的自我覺察過程。
然而,如果這種思維一直重複出現,而且還會因為「找不到答案」焦慮不已(亦可作:存在焦慮),就會影響到日常生活,衍生成「存在憂鬱症(existential depression)」。當存在危機、存在焦慮誘發身心症狀,如:絕望感、情緒低落、甚至出現尋短念頭,就有必要趕快求助專業諮商師、精神科醫師。
什麼是存在危機?
人類研究「存在危機」已有數十年歷史。存在危機是一個正式的心理學名詞,1929年起,知名精神學家如:東布羅夫斯基(Kazimierz Dabrowski)、亞隆(Irvin D. Yalom)等人,就已著手研究存在危機對身心的影響。
不過,存在危機至今沒有被列入官方承認的精神疾病,不在美國精神醫學會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當中。根據醫師診斷,普遍而言,存在危機患者身上大多也會出現重鬱症(MDD)。
常見的「存在危機」主題有4:
1.死亡問題:人都難逃一死,死後的世界是如何?我該如何面對?這些問題使人恐懼。
2.意義問題:生命的目的是什麼?我的存在有意義嗎?缺乏存在與反饋感,就容易萌生意義問題。
3.孤獨問題:人是社會性動物,缺乏與他人連結,容易感到孤立、寂寞。
4.自由問題:選擇空間過多,每種選擇都伴隨著責任,這些責任的負擔太過沉重。
你有存在危機嗎?5種徵兆檢測
美國心理治療師雷坎(Katie Leikam)向《健康線上》解釋,當一個人出現存在危機或存在焦慮,就會開始尋覓生命的終極解答,打斷既有思考模式。由於這些問題過於龐大、很難找到令人滿意的答案,患者容易陷入負面循環,引發內在衝突,彷彿失去了感受快樂的能力。
以下5種徵兆,能幫助你初步判斷自己是否有存在危機:
・憂鬱、焦慮情緒
・缺乏動力、提不起勁做事
・開始自問很多問題,比如:為什麼我還要繼續做這份工作?
・不斷後悔過往的選擇
・有時候會出現自殺念頭
為什麼會有存在危機?
任何年齡、任何人都可能出現存在危機或存在焦慮。但通常而言,以下幾種壓力較大的情況後,存在危機更容易出現:
・身體有恙、罹患重大疾病
・與至親、摯愛天人永隔
・生活突然出現重大變動,如:失業
・因年齡產生的健康、生活改變,如:兒女離家的空巢期
・嚴重缺乏社交活動
除了上述幾種事件,一個人若長期處於負面情緒、疏離感、或承受其他的壓力源,累積達一定程度,無法排解,也會產生存在危機。很多憂鬱症、焦慮症患者都有存在危機,對於自我價值和生命目的感到絕望、迷惘,想要放棄求生。
存在危機高危險群:天才共情能力強、重視思考
過往研究指出,存在危機最容易發生在「天才」身上。這裡所謂的天才,是指特定領域裡表現格外傑出的人們。研究發現,智商超高的「天才」成人,更容易有成就感不足、心理健康欠佳等問題,因此更容易出現存在危機。
前面提過,重大創傷事件容易導致存在危機,但有研究認為,天才比一般人更容易面臨存在危機。也就是說,有些人即便生活順風順水、沒有明顯的重大壓力,也會自然而然就出現存在危機。專家認為,天才多半比較情緒敏感、共情能力強、較具理想主義特質,容易看見現實世界中的不公不義,當他們發現身旁的人並不如自己在意跟認真,就會感受到一種強烈的絕望、孤單、無力感。
針對天才兒童的研究也發現,在成績優異的孩童身上,憂鬱症狀更常見。自5歲開始,孩童就能認知到「人不是永生」,並開始思考存在主義問題。在天才兒童身上,有時會因為表現傑出,與群體格格不入,這些孩童更常去質疑、挑戰被視為理所當然的事情,也更容易產生存在危機。有些小孩早早就叩問人生意義,並得出「沒有意義」的結論,陷入絕望中,建議家長不要輕忽,應多跟孩子溝通、從旁協助。
存在危機不是壞事!精神學家教你這樣思考
存在危機者常常思考「人為什麼要活著」,甚至為此陷入負面泥淖,讓身邊人的難以理解,認為他們「想太多」、「生活過太好,才會想東想西」。其實,存在危機或存在焦慮並不是壞事,最早研究存在危機的波蘭精神學家東布羅夫斯基,就主張「化危機為轉機」,把存在危機視為生命的重大功課,藉機從裡到外爬梳自我價值、身分認同,如此一來,就能帶來正面影響。
精神學家亞隆則提出生命終極的「4大主題」:
1.無法避免的死亡
2.終極的孤獨
3.生命無意義的本質
4.自由與責任
心理治療上的「存在主義療法」,就是奠基於上述理論,指導患者去接受生命這「4項已知事實」,承認自己作為人類的無能為力,同時一步步去尋找生活動力、意義的來源。存在主義療法跟其他治療最大的不同是,並不會以「解決問題」為目標(因為存在主義問題基本上並沒有最佳解方),而是把重點放在思考處理、減少恐懼經驗上面,提供深陷負面瓶頸時的幫助。
覺得沒意義怎麼辦?5招與存在危機共處
面對存在危機,專家說,你該做的並不是自我否定,或因為旁人的言語而感到沮喪。記得存在危機、存在焦慮不是壞事,你要做的是擁抱它、了解它、同時也了解你自己。每個人的解決之道都不一樣,但在這個過程裡,或許你能慢慢建立起跟世界共處的方法。
以下5個小撇步,可能有助於你建立自己的生存之道:
1.表達你的感受:不要否定你的想法或感受,找到適當的管道表達它(書寫、錄音或任何形式的紀錄都可以),花時間理解它背後想傳達的訊息,把存在危機當成朋友,而非敵人。
2.專注在能掌握的事情上:存在危機容易讓人感到無力和疲憊,這個時候,建議可以先把注意力放在你能掌控的事情上,就算是很小的事情也沒關係,去分析、掌握你能控制的事情;至於超出控制範圍的事,可以學著放下它。
3.撰寫「感恩日記」:存在危機容易讓人與自己生活中的快樂脫鉤,有個好方式是撰寫感恩日記,記下那些讓你感激的小小的事情,從中找回與生命的連結。
4.尋找與你類似的支持社群:存在危機或焦慮的最佳解方之一,就是「與人連結」。除了透過至親來獲得支持,你也可以嘗試去尋找與你有相同困擾的人,分享你的經驗,支持別人、同時也被別人支持,會讓你的感受好很多。
5.與生命目標重新連結:存在危機的根本是「認為生命無意義」,通常這跟挫折感脫不了關係。當你感受好點時,嘗試去找出為你帶來成就感的事情,或許你會發現自己的存在其實充滿可能性。
最後,當你感到無助,尋求專業幫助都是最推薦的選擇。如果條件許可,可以嘗試尋找有經過「存在主義治療」訓練的治療師;其他傳統治療如「認知行為治療(CBT)」,對於存在主義危機也有相當的幫助。
資料來源:Healthline、Medical News Today、Cleveland Clinic、Very Well Mind、Very Well Family
延伸閱讀:
留言 2
Yin Yen Yun
柯屁政治病
11月06日08:09
廖宗毅
...
11月05日09:54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