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親子

愛的陪伴,享受「閱」趣,掌握親子共讀3技巧

嬰兒與母親

更新於 2021年11月28日09:22 • 發布於 2021年11月28日00:00
愛的陪伴,享受「閱」趣,掌握親子共讀3技巧
愛的陪伴,享受「閱」趣,掌握親子共讀3技巧

 

「親子共讀」對大多數家長來說,並非陌生的名詞,但他們普遍存在一種迷思,就是將親子共讀與讀故事書劃上等號。事實上,親子共讀不僅能增加孩子的思考能力,更讓親子之間的關係更加緊密。

陪伴是親子共讀的宗旨,隨著不同年齡大小的孩子,父母陪伴方式應適度調整,例如:孩子年紀較小,無法獨自閱讀,家長可以唸故事給孩子聽,一起感受閱讀氛圍;若孩子年紀較大,閱讀能力純熟,則讓孩子自己看書,家長在旁擔任陪伴者。然而,進行親子共讀時,父母應把握重要關鍵,即為共讀期間的關係要維持正向發展,花花姐姐親子故事體驗Café店長吳芊儀表示,有些家長進行親子共讀時,會藉機訓練孩子的發音,或是偶有斥責、爭執的情況出現,這樣作法較屬於教學取向,一旦孩子無法在共讀過程中獲得開心、享受等喜悅情緒,便失去共讀的意義。

延伸閱讀:「親子共讀」從0歲開始,打造孩子心靈的力量!

正向陪伴,挑選適合繪本

引起孩子對閱讀興趣及動機是親子共讀的先決條件,但市面上的繪本書籍琳瑯滿目,爸媽該如何挑選合適的繪本呢?吳芊儀店長建議,如果是第一次與孩子進行親子共讀,主要依照孩子的喜好來選擇繪本。舉例來說,許多小男生著迷於交通工具的外形,家長不妨挑選和小汽車、飛機相關主題的繪本,讓孩子對共讀產生興趣,一旦孩子培養出習慣後,再嘗試不同類型的書籍。然而,每個年齡層的孩子所適合書籍類型不太一樣,只要孩子喜歡、感興趣且好玩的故事書皆宜。以下提供家長挑選繪本一些小技巧:

挑選適齡的書籍

未滿1歲的嬰兒屬於感官發展期,父母可以給寶寶一些立體書、觸摸書等玩具書,提供孩子多元觸感,讓他們藉由繪本探索不同的感官世界。

多元故事內容

對年幼孩子而言,平日能體驗到的事物並不多,父母藉由故事書來豐富孩子的生活經驗,不同故事的內容對孩子也會有不同啟發,爸媽可選擇生命教育、品格教育這方面書籍,讓孩子從中學習團隊合作、解決問題能力,並增加孩子的視野。

孩子個別發展

不同階段的孩子,發展能力不盡相同,1歲前孩子正值感官發展的黃金時期,較適合能刺激感官的玩具書;1~3歲孩子開始有向外探索的能力,也正在學習生活自理能力,父母可以提供一些功能簡單的故事書,例如:兒歌書,讓他們邊聽邊音樂邊舞動,練習肢體動作;或是與生活經驗密切相關的書籍,像是刷牙、穿衣服方面的繪本,讓孩子從中模仿、學習;3~6歲左右年紀較大的孩子,則可配合認知、社會、語文等各領域發展,選擇具邏輯性、探索性等較豐富多元的書籍,激發孩子創造力與想像力,例如:心靈成長、知識概念、創意想像等方面繪本。

掌握技巧,培養共讀好習慣

吳芊儀店長指出,父母進行親子共讀之前,至少先把繪本看一遍,讓自己熟悉故事書的內容,觀賞故事的同時也要思考如何將孩子帶入故事情境中。如果只是共讀當下邊看邊講,即便能將故事完整呈現給孩子,但卻少了趣味性與互動性。以繪本館內的故事姐姐為例,講故事前至少要反覆看過該本故事書4遍以上,並從不同角度切入,結合文字、圖畫、圖文,以及思考能引起討論的部分。事實上,透過不同的觀點,找出吸引孩子的焦點,例如:故事中重複出現的句子,引導孩子跟著一起唸,增加共讀的互動性。

1環境引導孩子進入故事書

進行親子共讀之前,首先關掉電視、電腦,少了外在的誘因,可促使孩子將注意力放在故事書上。同時也要營造舒適的環境,例如:充足的光線、舒服的座椅等,讓孩子喜歡閱讀的氛圍,提高孩子共讀的意願,待環境都準備好後,便告訴孩子要開始進行。

延伸閱讀:醫師傳授共讀技巧 促進孩童腦部發展 從親子共讀開始

2養成孩子專注力

有些父母擔心時間太短,很難養成孩子共讀的習慣,但時間拉長,孩子又無法完全將注意力放在書本上。其實剛開始進行親子共讀,時間不必太久,大概5分鐘即可。之後循序漸進,從5分鐘增加到10分鐘,再加至15分鐘。基本上,最多以15分鐘為限,因為孩子的專注力無法持續太長時間,15分鐘後孩子可以玩其他遊戲或看別本繪本。

3豐富的聲音變化

閱讀故事時,語氣要有起伏,如果只是平鋪直敘隨著文字唸,不但不能增加故事的趣味性,也會因為語氣太過於平淡而無法讓孩子有興趣將故事聽完。爸媽不妨試試透過不同的語調,例如:輕輕的、重重的、快快的和慢慢的,將故事用有趣的方式呈現給孩子。

隨年齡大小,調整共讀方式

唸故事書是許多家長與孩子共讀的方式,但卻可能出現不少問題,包括家長平鋪直敘將故事說完時,孩子可能會一臉迷糊表示聽不懂;有些家長想製造多些互動,在說故事過程中不斷提問,待結束後孩子卻無法串聯內容;進行了多次共讀後,孩子提出想要有不一樣的閱讀方式。面對上述狀況,父母該如何有效解決呢?首先唸故事書時,父母要依照孩子的能力來調整說話內容,若孩子屬於低年齡層,由於學習到的詞句不多,應該將較艱澀詞語轉換成簡單詞彙講述故事;若孩子屬於高年齡層,例如:國小,這時就能照著故事上的句子做說明。

與學齡前的孩子進行親子共讀時,盡量不要邊講故事邊問孩子問題,讓孩子先好好聆聽故事。由於年紀小的孩子,邏輯思考能力較不好,聽故事的同時還要思考家長提出來的問題,加上孩子可能不理解故事的結構和內容,無法將整個故事聯貫起來。建議家長待故事結束後,再進行後續的問題延伸。大約到了國小二年級後,孩子的邏輯思考能力較好,父母可以邊講故事邊提問題;此階段的孩子有能力自己閱讀,父母可在一旁看其他的書,孩子閱讀完故事書後,再一起針對內容做深入探討,例如:「你贊不贊同主角的作法?」或「如果你今天是主角會如何解決問題?」,除了訓練孩子的思考能力外,也能激發孩子的想像力。等孩子較熟悉故事時,嘗試與孩子一起把故事演一遍或一個人說一個人演,這些都屬於親子共讀的方式,利用故事情節做對話,不但能增加親子間的互動性,還可訓練孩子的表達能力。

透過共讀,親子感情升溫

親子共讀不僅為親子間的感情增溫,也讓孩子變得更厲害,以下幾個小祕訣供爸媽做參考。

時時注意孩子狀況

親子共讀能增加親子關係,但前提是過程中的氣氛是良好的,如果其中一方出現不耐煩情緒,甚至發生爭吵狀況,親子關係當然無法提升。此時父母應觀察哪裡出了問題,可能是故事內容沒有辦法引起孩子興趣,或是孩子在學校發生不愉快的事情。

訓練孩子思考表達能力

父母在故事結束後的問題延伸,可以增加孩子的思考和語言表達能力,引導孩子利用故事書的邏輯尋找答案。在回答問題的同時,孩子會組織語言,將自己的想法用別人能理解的方式表達出來。如果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較不完整,父母也可以多提出5W問題,例如:「是誰打敗壞蛋?」、「壞蛋做了什麼事?」、「他什麼時候打敗壞蛋?」、「他在哪裡打敗壞蛋?」、「他用什麼方式打敗壞蛋?」等問題引導孩子能夠講出一個完整的句子。

共同創作結局

市面上有販賣開放式結局的故事書,這些故事書不但促使孩子具更多想像空間,同時也能激發孩子的創造力。當故事講完時,父母可以鼓勵孩子構思故事的結局,發展出屬於孩子自己的故事。例如:《美女還是老虎?》故事中的公主愛上了平民,國王得知後勃然大怒,於是派人把平民抓進競技場,競技場內有兩扇門,一扇門關老虎,另一扇門關美女,若選到老虎就會被咬死,選到美女則能和她結婚,不論哪個結果平民都不能和公主在一起。公主當然知道門後的秘密,平民渴望公主能給他答案,在一番掙扎之下,公主指向了右門,平民也聽從公主的指令走向右門,此時公主緩緩走出競技場,故事結局就停在這裡。此時父母便可和孩子討論,認為門後是老虎還是美女,也可以跳脫故事的框架詢問孩子如果門後是老虎,你覺得平民打得過牠嗎?讓孩子發揮想像力,創造天馬行空的結局。

藉由書中的角色,樹立典範

故事中的角色會為孩子樹立一個典範。平日父母叮嚀的話,孩子不見得會聽,但若換成繪本中的角色,孩子可能會因為故事的情節或對角色的尊重和崇拜,而把事情做好。例如:孩子不肯吃飯時,父母說:「怕浪費的奶奶不是討厭浪費食物的小朋友嗎?你這樣不吃飯,怕浪費的奶奶以後都不喜歡你了。」孩子可能會將桌上的食物吃完。

拓展生活經驗,增加解決問題能力

孩子透過繪本,學習到生活經驗及解決問題的方法。繪本中許多不同的情節,主角會遇到不同的問題,孩子在生活中也會面臨類似的難關,這時父母不妨詢問孩子的想法,讓孩子遇到問題時願意主動思考解決之道。

共讀是親子之間很自然的場景,父母不該視為每日的例行公事,例如:每天花10分鐘為孩子講故事,但時間一到就急著結束故事。吳芊儀店長提醒,家長應要有主動為孩子講故事的動機,才能培養孩子持續良好的共讀習慣。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