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reads 是「短文字」社群,每篇最多只能寫 500 字。短文字,本質上是介於「對話」和「寫作」之間的東西。與其說是寫作,它更像是一間聊天室,只是介面容易讓人覺得它是寫字的地方。它更像講話,你不需要字正腔圓、嚴重「偶包」。
在 Threads 你更該講究的,是健談、流暢、真實。就像和朋友私訊聊天,想到什麼就聊什麼,用文字分享自己發生的事、想講的話。
聊天該像朗讀比賽那樣謹慎、字正腔圓嗎?可以,但很「難聊」。就像堅持只在社群平台寫高分作文,很拘謹、很難讓人融入。
在 Threads 平台發文的 7 個寫作訣竅
1. 少修改、多發文
Threads 貼文是在讀者自己的動態牆上出現。
這代表什麼?代表你就算在 Threads 每天發 20 篇,也不會怎樣。這種看似「洗版」的連發,只有你在自己的空間才看得見,而所有的人,都在外面。 所有讀者就像被隔音,動態牆只會出現演算法篩選過的內容,不會去顯示你的「連發」。
我追蹤歐美推特(X)的意見領袖很多年了,他們的發文調性就像在多人 LINE 群組的發言:
. 「在紐約演講,和高手過招學了很多」,送出
. 「Google 發布重大演算法更新了」,發文
. 「我好喜歡紐約今天的天氣」,照貼
短文字平台雖然也是社群,但它更像大家對話、聊天的場合。注重對話「內容」依然重要,但如果把這當成作文比賽,精修字句後才發,就很吃虧。短文字平台更像對話:少修飾、多發文。
2. 把字寫短、寫碎、寫簡單
社群權威著作《一擊奏效的社群行銷術》(Jab, Jab, Jab, Right Hook)說過:「每個行銷平台都有自己的語言。」
內容為王,情境是神。Threads 平台的「語言」和推特(X)很像,它們都短淺、破碎。想吸引注意力, 你的內容就要有效融入:寫短、寫淺、寫碎。
這道理就像你是個演講高手,你有一段精彩演說,但哪怕再有深度,你總不能衝進商會,直接在人群裡「開講」吧。你要先加入話題、聊天寒暄,等大家或主辦單位認識你、遞給你麥克風,你才發表言論。你要先用短字詞、破碎段落,有效抓到讀者注意力,才能延伸。
「好的寫作,要用短字詞。短字詞比起冗長的語句更有力量。」──蓋瑞.普羅沃斯特(Gary Provost),美國作家、寫作導師
3. 讓文字有深度的祕訣:「串文」
很多人看到「短詞、短句、短段落」的寫作祕訣,就覺得「只能寫短文」。不是的,你其實能寫出「又短又有深度的長文」。
這是「壓縮文字」的概念──像詩一樣,先把文字鍛鍊成最精華的樣貌,再把好幾首詩有系統地放在一起,組成長詩。「Threads」其實就是這個語意:串文─像線串一樣,把多篇短文串成長文(threads)。
我在 Threads 就發過很多篇破千字的長文,步驟是這樣:
- 按加法符號「+」進入發文介面。
- 字數破 500 字之前,仔細看,貼文下方有個「新增到串文」字樣。
- 點「新增到串文」往下寫第 2 篇、第 3 篇⋯⋯。
- 等全部「串文」編輯好,再一口氣全部貼出。
這樣,你就能在短文字平台上「向下寫深」。
閱讀「串文」的人會在第 1 篇的末端看到第 2 篇短文開頭,讀完再接第 3 篇‧‧‧‧‧‧。這感覺就像作者在自己貼文底下留言,自顧自「接著一直寫」。這其實不是「留言續」,這叫「串文」(threads)。
很多推特(X)創作者寫串文的時候, 會貼心地寫下「threads」或備註線串符號。這樣讀者就會知道「繼續滑,底下還有文字喔」。
4. 連發短文,找目標
很多人看不起短文,覺得它沒內容、膚淺。但短文其實也能「聊得」很有層次─它是注意力的「試金石」。你能透過和社群對話,用演算法搭配數據,迅速洞悉群眾的注意力趨向。
如果很多人對你講的東西有共鳴,他們就會按愛心、留言、引用、轉發;如果你的發文得到認同,讀者就會追蹤你。這樣你就知道哪些時事、話題能引發更多共鳴。
如何決定寫什麼內容有效?發文就知道了。頻繁、有策略地發布一系列大量內容,再從數據表現最好的貼文裡鎖定主題、把它寫深。
5. 找到目標之後把短文寫長,轉發其他平台
當你靠著低成本連發、找出數據最好的貼文,就把它寫深、寫長。
在聊天的場景突然長篇大論很奇怪,但你聊完之後,可以轉戰其他合適的地方發表「認真文」。我發過的這幾篇臉書長文,都是先在 Threads 上用短文「探路」,再寫深、重發的:
- 〈注意力是力氣,不能一直耗〉:Threads,467 字;總分享數:166
- 〈注意力是力氣,再強,也不能持續消耗〉:臉書,1,436 字;總分享數:202 → 追加字數:969 字
- 〈別怕亂發文〉:Threads,677 字;總分享數:29
- 〈亂寫,是為了追求更高的品質〉:臉書,2,418 字;總分享數:381→ 追加字數:1,741 字
這邏輯,就像行銷公司正式推展方案之前,先找少量觀眾抽樣,確認回饋不差,才投入資金量產。以前,想得到這樣的數據,企業要花好幾個月開會規劃、深度研究、投放測試,幾乎只有資本雄厚的大公司,才負擔得起這種專案。現在,你只要願意把手指放上鍵盤、連發短文,就能得到情報。
6. 短文迅速擴寫的祕訣:瞄準「主軸、要點」
快速把短文寫深、寫長的訣竅,就是把短文的「主軸」寫成標題,把「要點」寫成段落。像這樣:
Threads 隨寫原文:
別怕亂發文
在 Threads 狂發文
其實是為了提升品質
⋯⋯
要相信數據,別相信感覺
發久了你才知道哪些內容有用、哪些沒用
臉書擴寫長文:
標題:【亂寫,是為了追求更高的品質】
段落一、品質不靠感覺,是看數據(多寫 300 字,支撐論點)
段落二、重視品質,就是重視數量(多寫 350 字,支撐論點)
有發現嗎? 道理說穿其實很簡單,就是:要點→擴寫→段落;主軸→擴寫→標題。
短文既然能引發共鳴,就表示這樣的內容值得讀者注意。這結論不是用猜的,也不是憑感覺,是用數據驗證。既然如此,短文的要點就值得當作長文的主架構。架構一出來,剩下的內容只要順勢寫,長文就完成了。
7. 紀錄數據:衡量互動的「輕重」
在 Threads 寫作該如何紀錄數據?步驟如下:
- 打開 Threads 貼文。
- 打開 Google Sheets 試算表。
- 逐項輸入 Threads 頁面的數據→ 發文日、主題、瀏覽、愛心、留言、轉發、引用數⋯⋯。
- 重複步驟 1 到 3。
- 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解讀數據、製圖、分析。
我建議你,重視「主動」指標:留言、轉發、引用。這些互動最寶貴,因為讀者要「主動花力氣」才能實現。他要點按、動腦、送出,才能完成留言和分享。同時建議你輕視「被動」指標:尤其是瀏覽。瀏覽是個很狡猾的指標。
它在推特(X)和臉書,基本上就是「觸及」:你的貼文出現在別人動態上的次數,就是瀏覽,它用來衡量可能閱讀你貼文的人數。現在呢?它悄悄把數字放在顯眼處,讓人感覺這是「流量」。但這種「流量」也包含刷過不看、只瞄一眼沒點開、在動態牆上「閃現」的狀況。 瀏覽不是流量,只是「可能見到」的數量。分析短文,要記得思考數據的輕重。
(本文摘自《讓你一下筆就能變現》,商周出版)
延伸閱讀
「脆」是什麼?怎麼用?行銷人不可不知的 4 大 Threads 社群攻略
ChatGPT、New Bing 夾擊 Google!AI 時代來臨,SEO 的未來何去何從?
加入《經理人》LINE好友,每天學習商管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