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工作時,怎麼評斷一家企業是否夠多元包容?從廁所衛生紙就可以得到答案。
說個小故事。
若水從創立的第一天,身障者就是組織裡的一份子,這讓我們養成在某些事「較真」(編按:做事不含糊)的習慣,幽微到廁所紙放在哪裡才能讓所有人都能隨手拿到,都要仔細思量。
DEI的思潮大概在2022年開始吹進台灣,當時若水的影響力發展部花了不少時間研究其內涵。D是diversity(多元)、I是inclusion(共融),定義及直翻中文上都沒有太大理解上的議題。但關於中間的E,是equity,可以翻成平等、公平。兩者在中文的意義上其實不太一樣。又甚者有些公司不談它,直接以D&I做為公司推動組織文化的指標。
思考很久,我們決定選用「公平」來表達若水所在的狀態。因為在實際與身障者共事的十年後來看,所謂的公平不是齊頭式平等,而是發揮同理心,真正尊重每位員工因為體況、年紀等落差帶來的挑戰與限制,從軟硬體到系統制度,給予適當支持。
中文翻譯才剛搞定,就發現也有企業選擇在DEI的尾巴加了A。A是accessibility(可及性),即無論產品、服務或設施,不針對特定族群,在設計一開始就考慮各種使用者狀況,讓每個人更公平、方便、自在地取用所需。
延伸閱讀:陳潔如專欄|主管學起來!開會前多一個check in小動作,有助營造同事好感情
從使用者視角讓團隊互相同理
由於若水的成員組成多元,比一般企業有更多身障員工。
如果用數學式來表達,更像是(DEI)A的關係,我們在多元、公平、共融的種種主張與行動,因為「可及性」而得到指數型的效益,甚至也扣回了若水做BIM服務(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建築資訊建模)的本業。
舉例來說,過往若水同仁可能會認為,可以在上班時間提出休息申請的員工休息室,是為了某些身障同事因為要釋放身體壓力而設置的空間。
這是對應到消弭個體落差的需求,也就是公平(Equity)出發的思維。但可及性涵蓋所有人的這件事,讓大家更好理解,因應個人需求所產出的設計制度,其實是可擴及到所有人的。
公司也為此,特定跟所有同仁溝通休息室的使用規範。不管你是身障非身障同仁,只要當你有合理需要時,不管是生病、生理期或身心俱疲,跟單位主官說一聲,提出申請,都可以使用員工休息室。
此舉,讓我們在溝通可及性概念的同時,也減少了,過往少數同仁會覺得,如果這個制度或設施是只為了我一個人而生的,那種潛在不好意思感。這樣可及性的空間經驗,也從若水內部延伸到我們的主業BIM服務,除了協助客戶從法規出發外,我們也能更從空間使用者的視角提出建議。
可及性帶來的企業創新商機
過去十年,若水建立多元團隊、打造可及性職場的經驗,讓我們能更從使用者的角度來檢視建築物的規劃,協助建築師、營造廠在蓋住宅大樓、高科技廠房和醫院的過程中,更顧及到跨族群的可能使用情境。
無獨有偶,餐飲業也開始吹起這股讓空間愈來愈可及、包容所有人的風潮。
今年2月,全球咖啡連鎖龍頭星巴克在美國華盛頓特區,開設一間基於「共融空間框架」(Inclusive Spaces Framework)的全新門市……
繼續閱讀全文👉🏻 公司是否夠多元包容,從廁所衛生紙的位置就可看出
更多Cheers精彩文章
- 84%台灣老闆自認「肯包容不同意見」,你認同嗎?
[ * [**員工是真服氣、還是在演戲?3招避免提拔豬隊友、逼走好人才**](https://cwl.pse.is/6zwqe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