渾身是毛病,經常這邊痛那邊痛──
慢性食物不耐症
55歲的王女士來營養醫學門診就診時,攤開一張紙,上面寫的密密麻麻的就醫心酸史。自從十年前開始,容易疲倦的她,因為時常腹部絞痛、腹瀉,被醫師診斷是腸躁症,除了肚子的毛病外,她還因嚴重偏頭痛,去掛了神經內科。此外,她也經常因雙側髖關節及膝關節疼痛得去看骨科和免疫風濕科醫師,雖然檢查後也發現沒問題。最後,婦產科認為她是停經症候群合併憂鬱症,開給她人工荷爾蒙,她因為有乳癌家族史所以不敢服用。最後看到了身心科,醫師建議她服用一些抗憂鬱劑及安眠藥,看能不能讓自己的心情好一點,就不會經常這兒疼、那兒痛了。各位讀者,看到王女士的案例,你是否嚇一跳呢?
食物不耐的原因與症狀
看了她的檢查資料後,我發現王女士的情況大多OK,為了找出病因,我幫她做一滴活血及乾血檢測,結果看到她的紅血球串聯嚴重(體質嚴重偏酸),肝壓力線明顯,而且氧化壓力自由基反應也是相當的高。另外還有許多念珠菌及少數桿菌被發現,在在都指向可能有腸漏症及肝臟解毒力下降的跡象,因此解讀完之後,建議她去自費檢驗多種食物不耐過敏原IgG4,她也一口答應。
劉醫師小講堂
一滴活血與乾血檢查一滴活血及乾血檢查是靈敏度高但是特異性低的一項篩檢工具,也就是說當作完這項檢驗時,我們可以很容易就發現血液中是否有不正常的現象,但卻無法很快的推斷是哪裡出了問題,也無法遽下結論,還要配合其他檢查。以下針對活血檢查及乾血檢查常出現的結果作一解說:
活血檢查
❶紅血球串聯:代表過敏、顯微性缺氧、偏酸體質、脂肪代謝不良、消化系統不佳、抽菸、壓力等。
❷紅血球大小及型態改變:如缺鐵性貧血、維生素B6、B12、葉酸不足、地中海型貧血、化學或是塑化劑污染、骨髓功能欠佳、脾臟或膽囊功能不良、寄生蟲或病毒感染等。
❸白血球型態、活動力、分布之變化:相關情形如過敏、念珠菌感染、癌症化療及放射治療之變化、其他感染症、營養素如牛磺酸不足等等。
❹血小板凝集變化:氧化壓力過大、乳糜微粒過多、過敏、消化系統不良、血栓形成等。
❺結晶形成:如膽固醇、尿酸、糖結晶等,需配合抽血檢測以確定。
❻斑塊或過氧化脂質:這是血中的垃圾,飲食高油、油炸物攝取過多、氧化壓力過大、血管老化速度增加、消化酵素不足等。
❼菌體出現:細菌、念珠菌、黴漿菌等,這一點都不誇張,念珠菌與嗜吃甜食有關,黴漿菌出現,我會再安排血清抗體檢驗以證明。
❽肝壓力線:與肝臟解毒力下降、各種肝炎、熬夜、便祕、喝酒等有關。
乾血檢查
❶自由基評估:可初步了解體內抗氧化力及自由基的狀況。
❷重金屬污染可能:如果出現重金屬黑圈,則可配合排毒療法,許多皮膚疑難雜症都有可能出現。
❸其他:如發炎、對應臟器的評估等。
一週後,王女士對自己的慢性食物不耐報告感到很訝異,因為她對牛奶、蛋白、奇異果、番茄、小麥等食物皆呈現重度不耐情形,其他如鮭魚、牛肉也是呈現中度食物不耐的現象。王女士相當訝異,因為這些都是她喜歡吃的食物。
我建議她先停止食用那些重度不耐食物3個月,之後再少量單次食用。至於中度不耐食物建議先停兩個月後,再開始少量、單次食用。期間如果出現了腹痛、腹瀉、疲勞、頭痛、關節痛等症狀,就將該食物食用間隔再拉長。
劉醫師小講堂
什麼叫做食物不耐?「不耐」一詞英文為Intolerance,也就是無法耐受,但症狀還不至於像急性過敏那樣急性及嚴重。我們知道免疫抗體有五種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 Ig),分別是IgG、IgE、IgM、IgA、IgD,其中的過敏反應牽涉到IgE 的運作。一般醫院驗的過敏原測試皆是IgE 專一性系統,但是食物不耐則是由IgG 來反應,其造成的症狀並不專一,也就是可能造成的症狀有許多,所以較不受到重視。而IgG4 則是IgG 裏更特別的一個細項。依照《食物不耐聖經》(e Food Intolerance Bible)作者安東尼. 海因斯(Antony J. Haynes)的看法,至少45%的人口深受食物不耐的困擾。
一般說來,患有食物不耐的患者,大都會有下列幾項症狀:皮膚過敏、慢性疲勞、頭痛、氣喘、腸躁症、消化不良、腹瀉、水腫、自體免疫疾病、關節炎、憂鬱、美尼爾氏症候群、頭暈、慢性肌膜炎、黑眼圈等。由於症狀表現非常多樣,剛好也印證了王女士長期力不從心的感覺,以及這兒痛、那兒不舒服的症狀,就是因為食物不耐所引起。
上圖就是常見的食物不耐所引發的症狀,提供給各位讀者參考。通常人體會引發食物不耐症的因素,主要可能和下列幾點有關:
●腸漏症:腸內黏膜細胞間有細孔,造成食物大分子、毒素、過敏原進入淋巴液及血液中,產生一連串慢性不適症狀。
●腸道免疫系統低下:黏膜抗體IgA無法發揮局部免疫功能,造成腸漏,進而身體容易感染。
●反覆大量單一特定食物之攝取:例如長期大量喝鮮奶,則乳品中酪蛋白容易造成免疫球蛋白IgG的激活(尤其是IgG4),造成食物不耐。
●消化不良:暴飲暴食,狼吞虎嚥,以及胃、胰液、膽汁酵素不夠。
●低胃酸:胃黏膜萎縮或是吃太多胃藥造成胃液酸度不夠。
●腸道菌相失衡:腸內壞菌以及真菌過多,好菌不夠,益生菌沒有補充。
●藥物:各種消炎止痛藥、抗生素等,都會破壞胃及腸道黏膜,造成腸漏。
●壓力:壓力會引起腎上腺素、甲狀腺素、腦下垂體激素的紊亂,影響人類第二個腦─腸胃系統,造成腸漏。
●酗酒:酒精會改變腸腔細胞滲透壓,造成腸漏,並且影響肝臟解毒第一及第二步驟,增加食物不耐機率。
在台灣,食物不耐的檢測與發現並不普及,因此像王女士這樣,輾轉求醫的奇幻漂流記患者,我碰到過不少。
食物不耐的治療與發現
醫治食物不耐,我的治療模式就是依患者對特定食物的不耐嚴重度來建議食物輪替。重度項目禁食三個月,中度項目禁食兩個月,然後再少量進食看看,當然如無特殊必要,不再吃重度不耐食物也是可以的。除了飲食輪替外,我還建議王女士以麩醯胺酸、機能性益生菌、白藜蘆醇、肝臟排毒配方、薑黃粉等調理,說也奇怪,才一個月的時間,她全身痠痛、頭痛、腸胃不適症狀幾乎都好了,只有睡眠仍須靠藥物來助眠。
食物不耐的ATM治療原則
A(避免):
詳做飲食日記並接受食物急性過敏和慢性不耐檢測,食物不耐項目應避免食用三個月,之後可視情形逐漸少量恢復。甜點、飲料、咖啡、酒精則應避免。
T(治療):
一般是以抗組織胺、抗憂鬱劑、消炎止痛藥等來治療。
M(調理):
營養醫學處方包括機能性益生菌、植物酵素、麩醯胺酸、薑黃萃取物、白藜蘆醇、B群維生素、天然魚油、肝臟排毒配方等。
以下是我針對食物不耐患者所建議的生活處方。
❶適度規律的運動:每日曬些太陽,配合適度有氧運動,如快走、慢跑、騎自行車、游泳、跳舞、瑜伽、氣功等為主。可以調節自律神經,促進免疫平衡,改善慢性食物不耐的相關症狀。
❷多吃天然的食物,少吃有人工色素、冰品、過甜食物、有防腐劑的罐頭和果汁等加工食品,煙燻燒烤類的食物也盡量不要碰。尤其市售罐裝飲料、冷飲等,不但糖分高易使白血球活動力降低,弱化免疫系統,而且所含之各式茶精、香精會加重肝臟負擔,使得排毒力減弱,增加過敏毒素的負擔。
❸睡眠充足:盡量晚上十點上床睡覺,晚餐七分飽,睡前三小時空腹,並且培養良好睡眠習慣,如此可增加深度睡眠腦波比例,促進生長激素以及退黑激素的分泌,紓緩腸道壓力,降低食物不耐機率。
❹紓緩壓力:以音樂、藝術、旅遊、文藝欣賞、靜坐冥想等方式來紓壓,如此可以降低自律神經緊張,也可紓緩慢性食物不耐的症狀。
❺每日排便順暢:便祕會增加腸內毒素及壞菌滲入體內機會,加重過敏體質的負擔,故每日喝二千C.C.的白開水,加上一天五至七份拳頭大的無過敏蔬果,配上益生菌的補充,如此促進每日排便順暢,維護腸道內友善生理環境。
延伸閱讀:
●書籍簡介
過敏,不一定靠藥醫(增訂版):劉博仁醫師的營養療法奇蹟之③
作者: 劉博仁
出版社:新自然主義
出版日期:2018/04/23
語言:繁體中文
劉博仁
學歷:
中山醫學大學營養醫學博士
弘光科技大學營養醫學碩士
美國西太平洋大學醫務管理碩士
國防醫學院醫學系
現任:
台北菁英診所功能醫學抗衰老中心營運長
澄清綜合醫院中港院區營養醫學門診主任
台灣基因營養功能醫學學會籌備理事長
專業經歷:
台灣保健食品工程師考試及格
台灣睡眠醫學會專科醫師
美國營養醫學醫師(IBALM)考試及格
美國螯合排毒療法(IBCMT)考試及格
中華針灸醫學會專科醫師
中華民國耳鼻喉科專科醫師
中華民國家庭醫學科專科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