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親子

視覺×聽覺×味覺×觸覺×嗅覺,寶寶的五感發展&照護 大解密

嬰兒與母親

更新於 2021年10月24日14:51 • 發布於 2021年10月24日00:00
視覺×聽覺×味覺×觸覺×嗅覺,寶寶的五感發展&照護 大解密
視覺×聽覺×味覺×觸覺×嗅覺,寶寶的五感發展&照護 大解密

 

大人應該如何幫助寶寶五感的發展?如何給予適切的照顧?本文請醫師與治療師來解說。

什麼是五感?

李湘怡治療師表示,簡單來說,視覺是指從眼睛看到的視覺刺激。光線透過角膜和瞳孔,到達水晶體投射到網膜,網膜傳遞訊息到大腦,即形成視覺影像。另一部分的訊息會傳遞到腦幹,利用這樣的訊息控制眼球動作;聽覺則是聲音訊息從耳朵傳到腦幹,再傳到大腦皮質,內耳裡有聽覺受器耳蝸,聲音的區別就從耳蝸開始。嬰兒會先發展低頻聲的辨別,然後才是高頻聲。過度的噪音,也會傷害寶寶的聽覺(懷孕6週開始,就可能會有所影響。孕婦周圍的音量建議低於85分貝,早產兒則建議低於45分貝。85分貝大約為馬路上的車輛往來聲或電話鈴響;45分貝則大約為一般說話的聲音)。如果是跟早產兒說話,聲音建議別太高、別太大聲,可考慮使用近似於呢喃的說話方式。

至於味覺,則是刺激經由味蕾通過延髓傳到橋腦和視丘,橋腦再傳到邊緣系統結構、視丘則傳到大腦皮質,基本味覺是甜、鹹、苦、酸。2歲大對於苦的感覺跟成人差不多。新生兒最愛的是甜、對酸會皺鼻、分泌唾液;對苦會張嘴、伸舌頭、有些寶寶會發脾氣。

嗅覺則是氣味刺激從鼻子中的嗅覺上皮細胞接收,傳到嗅球,再到大腦的嗅覺中樞;至於觸覺,則是經由皮膚傳到視丘,再傳到大腦皮質。對於疼痛以及溫度、還有觸摸的感覺,都屬於觸覺的範圍。

感覺和知覺的差別?

感覺是指藉由身體的受器,經過神經傳遞到腦部的過程,讓人們知道是哪種感覺;知覺則是指感覺到達腦部之後,腦部皮質解讀與組織的過程,這種能力比較與認知發展相關。

什麼是內趨力?

內趨力是指每個寶寶一出生,就會主動想去探索環境、獲得經驗,並且會實際去執行這種欲望。每個寶寶都有內趨力,只是有些寶寶的內趨力強、有些則比較弱,環境因素也會影響內趨力的強弱。環境因素例如:有些寶寶喜歡拍媽咪,這其實是寶寶在實踐觸覺探索的過程,如果媽咪制止寶寶這樣做,相關的刺激與內趨力會減弱,寶寶也會體悟到「這樣做是錯的」,以後可能就不會再做了。

8個月~1歲,大腦突觸量達高峰

張璽醫師表示,五感的使用會刺激大腦突觸的連結。寶寶8個月~1歲時,大腦神經間的連結(也就是突觸)的數量,會達到最高峰。此階段如果經常提供多元刺激,讓突觸反覆使用,就能減少一些較少被使用的突觸被刪除的可能。

突觸功能建立得好,往後突觸的連結也會更堅固,因此爸媽要多刺激寶寶的五感發展,盡量多與寶寶互動、多跟他說話,即使他還聽不懂也沒關係。

張璽醫師指出,接種疫苗時,醫師會同時檢查一下寶寶的發展。由於健兒門診的檢查時間有限,醫師大多只能就重點項目快速檢查一下,因此爸媽平時在家要記得填寫寶寶健康手冊,留意寶寶的相關發展,如果爸媽有問題,要主動詢問醫師。

視覺

寶寶的視覺發展歷程?

相較於其他五感,視覺的發展時間比較慢。李湘怡治療師指出,新生兒遠視僅能看到大約20公分距離的物品;2、3個月以後,逐漸可以看到不同距離的物品,開始發展隨著物品遠近調焦距的能力。此時也逐漸發展出追視的能力,可以追視移動的東西,而且偏好看母親的臉;3個月時,可分辨鮮艷的顏色對比,在此之前,大多僅能分辨黑白對比;大約4個月時,雙眼立體視覺開始發展,所有主要顏色都可以看見與分辨;6個月大時,對於深度與色彩、還有細部都有基礎能力能夠注意得到。此時追視慢速移動物品的能力已經完全成熟,所以6個月的寶寶可以選擇要看的方向。

寶寶剛出生時是遠視,6個月~1歲時,視力已發展到近似於大人的視力。不過視力要完全成熟,則要等到5、6歲(主要是視野與調焦能力)。如果寶寶沒有獲得足夠的視覺刺激,有可能會影響到未來的學習與色彩辨認。

如何幫助寶寶的視覺發展與照護?

1.視覺刺激的主要原則:給寶寶看黑白對比的物品、或是顏色鮮豔的物品。進一步來說,建議給予0~3個月的寶寶看黑白線條圖卡;3個月以後,建議給予有鮮豔顏色的對比色物品。同一個物品只要有兩個顏色即可,不用很多個顏色,例如:可以自製玩具,將一個寶特瓶的一端貼上紅色的貼紙,另一端貼上綠色的貼紙,這樣就是最簡單的做法。

2.也可以給寶寶看緩慢移動的物品。例如3個月以後,可以拿一個物品在寶寶的面前左右緩慢移動,讓寶寶追視。刺激盡量保持在伸手可以觸及的距離,大約離寶寶20公分左右。

3.寶寶6個月以後,可在不同的距離給予寶寶他想要拿的物品,遠近距離都要訓練,主要目的為練習雙眼調整焦聚的能力。

給予視覺刺激時,別做哪些事情?

爸媽要注意,在給予視覺刺激時,不要給予寶寶其他太多的聲音刺激,因為視覺建議單獨訓練。爸媽也要注意,給予刺激時,盡量別讓寶寶仰賴對聲音的反應,來替代視覺的使用,否則就只會刺激到聽覺,而非視覺。(不過也別因此任何時候都不玩聲光玩具,適當的多感官刺激仍是必要的喔!)

另外,如果沒有經過醫囑,爸媽也別在家裡自行以筆燈直接照射寶寶的眼睛,這樣可能會使寶寶的視網膜受損。

視覺異常的原因?

簡單來說,大致與基因、環境(孕期或是出生後)都有可能影響跟視覺有關的受器及神經系統的發展,如果有先天的狀況建議及早處理,可以減輕環境產生的影響,像是先天白內障,建議最慢出生2個月內處理。如果爸媽有疑問,建議詢問兒科醫師,再依醫師意見評估後續是否要轉介眼科醫師或治療師。

寶寶常會一直盯著某一個物品看?

許多爸媽會發現,大約2個月的寶寶,會出現強制觀看的行為,比方注視一個物品30分鐘、或是更久的時間,這是大腦在抑制眼睛對外圍環境的移動(喜歡看旁邊),以利發展中心視野(會看正前方該注視的事物)的緣故,這是正常的發展過程,爸媽不用過於擔憂。

許多爸媽會在嬰兒床的正上方天花板掛玩具。建議寶寶2個月之前,先不要掛在寶寶的正上方,可以掛得稍微偏一些;2個月以後,再掛在正上方的位置,這也與剛出生的寶寶偏好看外圍環境有關。

 

味覺

寶寶的味覺發展歷程?

張璽醫師表示,根據日本的研究資料顯示,懷孕7、8週時,胎兒的口、鼻已逐漸形成;懷孕20週時,味覺慢慢出現,不過這個階段還不會使用到味覺功能;懷孕28週以後,胎兒可以逐漸分辨酸、甜、苦、鹹等味道,所以剛出生的新生兒基本上已有味覺,出生後5、6天可辨別媽咪的母乳與他人母乳的不同處。此外,新生寶寶的味覺比大人更敏感,加上新生兒的腎臟未成熟,寶寶會不太喜歡有鹹味的東西。

寶寶4~6個月吃副食品,藉由吃各式各樣食物的經驗,會逐漸建立起寶寶對於口味的喜好。對食物味覺的喜好,其實大多並非與生俱來,與後天習慣的養成比較有關聯。倘若小時候從副食品階段開始喜歡吃比較重口味的食物,長大以後往往會偏好重口味的食物。由此可見,副食品不僅與寶寶的健康有關,也會影響人生往後飲食習慣的建立,所以副食品口味必須清淡。

疾病是否會影響寶寶的味覺?

  • 鵝口瘡:雖然鵝口瘡的患部位於寶寶的口腔內,不過其實並不會影響味覺,但會使寶寶的口腔中有不舒服的感覺,喝奶或吃東西時會疼痛不適,繼而影響進食的意願。
  • 腸病毒:感染腸病毒的寶寶,嘴巴內長水泡、潰瘍,吞嚥食物時會感到疼痛、甚至吞嚥困難,但是不會影響到味覺。
  • 味覺障礙:極少數的寶寶可能會有味覺障礙,不過很難判斷出來。味覺障礙通常發生於嚴重缺乏鋅的寶寶身上,與味蕾的代謝有關。缺乏鋅也會合併其他症狀,例如全身的皮膚長濕疹。當這種情況發生時,應依據醫囑補充鋅。

如何幫助寶寶的味覺發展與照護?

1.副食品不加鹽、糖或其他調味料,口味維持清淡。

2.副食品務求營養均衡,別過度擔心過敏的可能性(除非已知寶寶對特定食物過敏)。張璽醫師舉例,台灣許多爸媽都會擔心寶寶吃草莓可能會過敏,因而不給寶寶吃草莓;其實在日本,爸媽經常會把草莓加在6個月以後的寶寶的副食品中。只是要注意,給予副食品的原則為一次一樣,同一種食物建議觀察至少3天。

3.替寶寶做好口腔清潔。寶寶喝完奶或吃完副食品後,可以用紗布巾沾溫開水稍微清潔一下口腔(一天1~2次即可);如果不方便清潔口腔,也可以讓寶寶在飲食後喝口水。

嗅覺

寶寶的嗅覺發展歷程?

張璽醫師表示,根據日本的研究資料顯示,懷孕7、8週時,胎兒的鼻子已逐漸形成;懷孕20週時,嗅覺的基本功能已逐漸建立;剛出生的新生兒,嗅覺已經相當靈敏。新生兒可能可以藉由嗅覺來尋找媽咪所在的方向;寶寶7、8個月時,嗅覺的發展大致已與大人相同。

媽咪可以噴香水嗎?

對於寶寶的嗅覺照顧,許多人都會有一個疑問:「媽咪可以噴香水嗎?會不會對寶寶的嗅覺不好?」關於香水對於嗅覺的影響,目前醫學界的研究比較少,不過醫師大多會建議,照顧者盡量不要使用香水。如果要使用香水,建議以天然、香味比較淡雅、溫和的香水為主,以免過度刺激寶寶的嗅覺。寶寶的嗅覺相當靈敏,如果媽咪的香水香味很濃,可能會掩蓋媽咪本身的味道。

如何幫助寶寶的嗅覺發展與照護?

1.照顧者盡量少使用香水。

2.在味道不像香水般過重的情況下,可以讓寶寶多聞各式各樣的味道,例如:聞聞水果的味道、衛生紙的味道…等,適量刺激寶寶的嗅覺發展。建議多帶寶寶出門走走,聞聞大自然的味道,無論是花朵或是泥土的味道,都可以讓寶寶聞聞看,並且多與寶寶互動。

 

觸覺

寶寶的觸覺發展歷程?

李湘怡治療師說明,胚胎最先有的感覺就是觸覺,懷孕3週時就有了;懷孕3個月時,全身都對觸摸有反應(除了頭頂與後腦在整個孕期都沒有感覺以外),但這種反應仍屬於反射,不是類似於大人這種意識控制的反應;大約懷孕最後3個月,胎兒才有到達皮質的觸覺經驗。寶寶誕生後,雖然出生第1天就會辨別冷與熱,但因冷熱而改變穿著則是靠著後天的學習,所以小寶寶當然不會替自己穿脫衣服或蓋被子。

當寶寶6個月大時,可以感覺到物品質地的差異;6、7個月時,寶寶會對物品的硬度有所感覺;9個月時,會對物品的重量有感覺;6~11個月會主動抓放物品。觸覺發展的順序是從頭開始,一路往下發展到腳,所以嘴巴比手更先有靈敏度。

另外,有一些關於觸覺的反射,爸媽也可以稍加留意:

0~3個月以前出現,而且在3個月時會消失:如果被輕觸嘴角,寶寶會主動轉向嘴巴周圍,並打開嘴巴(3個月以後,當寶寶自己想打開嘴巴時,才會打開嘴巴。)

2~5個月以前出現,而且在2~5個月間會消失:當被輕觸上唇內側,寶寶會主動閉嘴,並吸吮吞嚥。

0~2個月以前出現,而且在2個月時會消失:接收到嘴角或下唇的輕觸刺激,寶寶會打開嘴巴,並朝刺激源伸舌頭,頭也可能會跟著轉動。

4~9個月以前出現,而且在4~9個月間會消失:被輕摳腳底,會把腳縮回。

6~7個月以前出現,而且在6~7個月間會消失:被輕點手背時,寶寶會把手打開,並且遠離刺激。

如何幫助寶寶的觸覺發展與照護?

1.爸媽可觀察寶寶是否會因為感到寒冷而醒來,並活動肢體,而溫暖時會睡得比較安穩;也可以觀察寶寶是否會想觸摸自己或環境中的事物;並可觀察前述反射是否在正確的時間出現與消失。

2.給予寶寶不同觸感的各式物品,讓他多觸摸,例如:玩具、奶瓶、衛生紙…等皆可。

3.想要幫助寶寶的觸覺發展,爸媽可以替寶寶按摩。每天按摩大約10分鐘,輕輕按壓其全身,順序為:臉→肩→背→胸→臂→腿,每個部位按摩完停一下。按摩完,還要輕輕將寶寶的手腳彎曲再拉直,增加本體覺。

4.寶寶6個月以前,爸媽可輕帶寶寶的小手來觸摸熟悉親人的臉;寶寶6個月以後,爸媽可以把物品輕輕滑過寶寶的手心,增加觸覺刺激。但是不要用力壓手心,寶寶會嚇到。

5.哄寶寶睡覺時,爸媽也可以多摸摸寶寶的頭部與背部,不僅有助於提供觸覺刺激,亦有助於寶寶未來的情緒發展與人際互動。如果寶寶沒有獲得足夠的觸覺刺激,有可能會影響到動作發展、情緒與社會發展、認知發展。

給予寶寶觸覺刺激時,要注意什麼?

倘若爸媽觀察到寶寶出現退縮的態度、或逃離、或哭鬧時,應先暫停,隔天再試試看。必須注意的是,爸媽之後一定要再試試看,別只嘗試一次就放棄,因為第一次嘗試時,寶寶可能會因感到陌生而懼怕,嘗試幾次後也許就適應了;不過爸媽也要記得別強迫寶寶。

如果替寶寶按摩,也應觀察寶寶肌膚的狀態,如果紅了可能表示刺激有點過多。

寶寶喜歡到處亂摸,要禁止嗎?

正值口腔期的寶寶愛把手放在嘴巴裡、又喜歡藉由觸覺探索世界,不少爸媽都會認為「很髒,要制止,以免寶寶生病」,李湘怡治療師認為,其實建議2歲前不用禁止,畢竟這是正常的認知發展階段,只是爸媽要注意物品使用前後的消毒,並選擇適當的尺寸跟材質。

 

聽覺

寶寶的聽覺發展歷程?

寶寶的聽覺發育非常早。黃友琳治療師表示,胎兒耳朵的外觀在懷孕8~11週時已成形,而且耳蝸也開始發育;懷孕20週時,耳蝸發育成熟,胎兒逐漸開始有聽覺;等到寶寶誕生以後,隨著接收各種聲音,這些聽覺經驗對於語言學習來說相當重要。簡單來說,0~2個月左右,寶寶聽到巨大的聲響,會出現停止哭泣、安靜下來、從睡夢中醒過來、張大眼睛、眨眼睛等反應;2~6個月時,當寶寶聽到熟悉的大人的聲音,即使寶寶看不到大人,也會表現出不同的反應或是表情,例如:哭鬧時,聽到媽咪的聲音,情緒會逐漸平穩。此階段的寶寶也開始模仿、重複大人所發出的聲音,而且會開始想尋找自己有興趣的聲音,例如:電視的聲音、狗叫聲…等。

黃友琳治療師舉例說明,寶寶7~12個月時,能夠正確地轉向聲音發出的方向來源,也會一直注視著熟悉的大人說話。當寶寶聽到音樂時,身體會隨著音樂而搖擺或晃動。寶寶也會牙牙學語,發出ㄅㄚㄅㄚ、ㄉㄚㄉㄚ等重疊、母音和子音聯合成串的音。當別人呼喚寶寶的名字時,寶寶會有適當的反應,並且能夠聽懂常用物品的名稱以及簡單的語意,還能夠大致了解「不要、不可以」等命令句。

1歲~1歲半時,寶寶大約明白50~75個字,也會說大約10個單字,會叫「爸爸、媽媽」,還會聽從簡單的指令;1歲半~2歲時,寶寶則大約會說30~50個詞彙,其中以名詞居多,也會重複別人所說的字句的最後一、兩個字。此外,寶寶也能開始組合簡單的詞彙,例如:「媽媽吃」,或是回答一些簡單的問話,以及聽得懂一些簡單的指令,例如:坐下。

聽力異常的原因?

可能原因很多,可分為外耳、中耳、內耳等不同部位受損。簡單來說,外耳受損與耳垢、異物堆積、先天性畸形或外耳道閉鎖有關,當異物清除或手術後即可恢復聽覺的靈敏度;至於中耳受損,則大多可以藉由藥物、手術、配戴助聽器來恢復或減輕聽力受損的問題,2歲以下最常見的病因為感染中耳炎,其他像是歐式管阻塞、外力撞擊等,也可能影響聽力;內耳受損,則包括內耳的耳蝸發育不全、聽神經受損等,除了先天遺傳病因之外,後天細菌感染,例如:腦膜炎、腦炎、麻疹、母親懷孕時感染德國麻疹、早產、孕期不當服用藥物等,皆可能影響聽力。

由於聽覺經驗的累積,會直接影響到語言的學習,因此建議及早篩檢聽力,才能把握語言學習的關鍵期。美國嬰幼兒聽力聯合委員會提出,寶寶出生3個月以前,如果及早篩檢出有聽力問題,6個月大前可接受聽能復健或配戴助聽器,當寶寶3歲時,可能可以發展出符合其年齡的語言程度。而台灣的國健署也針對設籍本國、未滿3個月的小寶寶,開始實施免費的新生兒聽力篩檢,通常會在寶寶剛出生24小時即可篩檢。只要在頭皮上貼3個感應導極,經由耳機播放滴答聲,再由導極接收寶寶對於聲音的腦波反應即可,時間為半個小時以內,並非侵入性檢查,相當安全。不過也要提醒爸媽,即使通過此項篩檢,也不表示寶寶的聽力一定沒問題,畢竟後天也可能有聽力受損的狀況產生。日後如果有異常的表現,也要及早就醫檢查。

如何幫助寶寶的聽覺發展與照護?

黃友琳治療師建議,以下都是爸媽在家可以嘗試的做法:

1.營造合適的聽語環境:當寶寶睡醒以後,爸媽可以跟寶寶說話、唱歌、彈奏節奏明顯的樂器、和寶寶玩耍互動,刺激聽覺的發展。

2.讓寶寶察覺周圍環境的各種聲音:例如:動物的叫聲、車子的喇叭聲等,爸媽可以利用各種玩具,和寶寶進行聲音配對的遊戲。

3.讓寶寶聽大聲與小聲的對比聲音:不過黃友琳治療師也強調,這裡所說的大聲以不刺耳、感到舒服為主,只要大聲與小聲稍微對比即可。

4.不妨進行聲音方位的訓練:爸媽可以在寶寶的背後、頭部旁邊等不同方位,叫喚寶寶的名字、或把音源藏起來,等待寶寶自己去尋找(最簡單的做法,就是把鬧鐘當作練習的音源)。

5.取得孩子的注意力:爸媽在開始說話以前,建議先取得寶寶的注意力,面對面。

6.放慢說話的速度:爸媽和寶寶說話時,建議使用適合寶寶發展階段的詞彙,並且將說話的速度稍微放慢一點、增加重複的次數,亦可強調關鍵字。最重要的字詞要放置於句末。

7.鼓勵寶寶發聲、模仿寶寶的聲音:爸媽也可以模仿寶寶發出的聲音。

8.視情況決定是否加入視覺輔助聽覺:萬一寶寶僅聽聲音有困難(萬一寶寶有聽力問題),爸媽可以稍微加入一些視覺線索,例如用手指物品(玩具或圖卡),讓寶寶能藉由視覺刺激辨識聲音的意義。當達成目標以後(寶寶已能辨識聲音後),即可轉回單獨使用聽覺刺激。

9.不要立即指正:當寶寶說話說得不清楚時,爸媽不用立即指正寶寶、或是要求寶寶一再複述,可以替寶寶將語句補充完整,讓寶寶有多聽的機會。

10.將刺激的來源單純化:黃友琳治療師提醒,爸媽盡量不要兩人同時提供聽覺刺激,太多聲音來源會使寶寶感到困惑、專注力不佳,可將刺激單純化,一次最好一人即可,例如:爸爸先跟寶寶說話,說完再換媽媽。

11.避免過度的噪音:跟寶寶說話時,音量應控制適當,別過於大聲;給寶寶玩會發出聲音的玩具時,建議以發出的聲音不會太大的玩具為主,並且要盡量讓寶寶遠離會放鞭炮的超高分貝場所。

12.不用刻意清潔耳垢:一般來說,寶寶的耳垢可以自然代謝掉。平時爸媽以紗布巾稍微清潔耳朵外面即可。如果耳垢的位置較深,建議由醫護人員處理較佳,以免刻意清潔太深的地方刺破耳膜,引起感染。

13.預防感染:預防感冒及中耳炎。倘若寶寶感冒,建議盡早就醫;平時替寶寶洗頭時,要避免汙水流進外耳道。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