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全球首例「無缺血時間」心臟移植!全程心臟不停跳,台大開創移植新紀元

康健雜誌

更新於 04月17日03:50 • 發布於 04月17日03:50 • 出處 / 康健編輯部 文 / 葉懿德 圖 / Pexels
全球首例「無缺血時間」心臟移植!全程心臟不停跳,台大開創移植新紀元
全球首例「無缺血時間」心臟移植!全程心臟不停跳,台大開創移植新紀元

過去心臟移植常因缺血造成心肌損傷,影響移植效果。台大醫院突破限制,完成全球首例「無缺血時間」心臟移植,捐贈心臟全程保持跳動,手術成果已登上國際權威期刊,為台灣器官移植寫下重要里程碑。

捐贈者心臟摘除後持續跳動,從未停下,且全程未經冷藏,也沒有經歷任何缺血時間與再灌流損傷,直接移植到受贈者身上。這不是醫療劇情節,而是台大醫院完成的全球首例「無缺血時間」心臟移植手術。這項創舉也登上頂尖國際期刊《美國胸腔心血管外科雜誌技術專刊(JTCVS Techniques)》,為台灣器官移植寫下新頁。

台大醫療團隊以葉克膜為靈感,歷時10年研發出「台大移動式灌流系統(NTUH OCS)」,可讓心臟在體外持續灌流與跳動,從摘除、運送到植入全程不中斷。相較於傳統低溫保存方式,這項技術徹底消除不可避免的缺血時間,有效提升器官使用率,並為受贈者爭取更好的存活率與預後。

為何「無缺血時間」這麼重要?

過去的心臟移植手術,將捐贈的心臟取出後,需低溫保存,以延長可用時間,但在從摘除到植入的過程中,器官會經歷一段「缺血時間」,也就是說心臟會呈現無血液供應、停止跳動的狀態。

主刀醫師、台大醫院心臟外科醫師紀乃新解釋,器官一旦離開身體就開始衰敗,心肌細胞在缺血下容易受損,後續再灌流也可能造成損傷,臨床建議缺血時間愈短愈好,最好不超過4小時,因此全球醫界皆致力於縮短這段黃金時間。

2023年,美國史丹佛大學曾完成「不停跳」心臟移植,雖然大幅縮短缺血時間,但仍有數分鐘至半小時的心臟停跳再灌流的過程,仍無法完全避免器官中斷供血。「台大醫院的做法,是讓心臟從摘除那一刻開始,全程都在跳動,避免因缺血時間或再灌流,導致傷害,」紀乃新強調。

這項無缺血時間心臟移植技術是透過台大自主研發的「台大移動式灌流系統(NTUH OCS)」,讓心臟在體外仍維持生理運作,不僅保持器官狀態,更降低手術併發症與心臟功能不佳的風險。

台大團隊10年研發、700例經驗,打下成功基礎

台大醫院自1987年完成全台首例心臟移植,至今已執行超過700例,佔全台3分之1,且5年存活率達75%,10年存活率亦突破5成,這次新技術的成功,也是建立在多年累積的臨床經驗與技術整合基礎上。

早在10年前,移植團隊就已展開動物實驗,測試灌流系統可行性。2024年8月,團隊終於首度臨床應用。

首例患者是49歲的蘇小姐,罹患擴張型心肌病變多年,長年飽受心衰竭所苦,反覆住院,2023年進一步使用心室輔助器後,狀況些微改善,但因身體無法適應,最終出現感染問題,再度入院,所幸2024年成功配對到捐贈心臟。

「最初無論躺著、坐著還是站著都睡不著,幾乎沒有真正休息過,」蘇小姐回憶。但手術後僅1週,她就能自行走路30分鐘,如今甚至能一口氣爬上4層樓,蘇小姐笑著說,「過去那些辛苦,好像終於有了意義,總算可以回到正常生活。」

值得注意的是,蘇小姐術後心肌酵素指數完全正常,顯示心臟細胞未受損。「過去大多數移植後心肌酵素會升高,顯示有心肌受傷,這次指數完全正常,表示心臟確實有受到保護,是技術成功的重要證據,」紀乃新解釋。

蘇小姐接受全球首創「無缺血時間」心臟移植手術,大幅改善生活。圖片來源 / 葉懿德攝
蘇小姐接受全球首創「無缺血時間」心臟移植手術,大幅改善生活。圖片來源 / 葉懿德攝

灌流系統仍待優化,盼造福更多移植患者

儘管手術成功,但紀乃新也坦言,所使用的灌流系統仍為原型機,整個過程運作需要大量人力協助,目前僅能用於捐贈者與受贈者皆在台大的情況,且臨床案例僅2例,仍需累積更多數據,才能全面評估是否有助改善長期存活率與排斥風險。

不過,根據國際經驗,縮短缺血時間明顯有助提升術後心臟功能與降低排斥率,可預期「無缺血時間」心臟移植手術,能大幅改善受贈者術後心臟功能及存活率。台大團隊表示,將持續追蹤術後恢復狀況,並建立完整的「無缺血移植」操作流程與評估標準,進一步提升器官移植品質,造福更多患者。

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也強調,台大醫院這次的突破,將為國際器官移植領域提供寶貴經驗,推動未來技術創新,「無缺血時間」心臟移植手術的成功,標誌著台灣在心臟移植領域邁入新的時代。

延伸閱讀:

健保30》健保新制能讓大醫院門診不再人擠人?醫病雙方都有無奈

心臟衰竭症狀?心臟衰竭會好嗎?2大原因、治療3方式

※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此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