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是最能練習情緒的學科,投資也是最能體現情緒管理價值的事情。有人說,投資=9%的知識+1%的執行力+90%的情緒管理。可以一句話來說,穩定的情緒是實現成功投資的關鍵。
投資最大的敵人:情緒管理
當我剛開始步入投資市場時,輸或贏,基本都是因情緒而定。當我心情不好時,會過於悲觀,做出極其保守的投資決定;而當我心情太好時,又會過於樂觀,做出極其激進的策略。而這些結果的回饋最終又會影響我的情緒,導致我不斷陷入這個投資最忌諱的情緒循環中。
一個普通人在擁有第一桶金後,必然要透過投資才能實現財富自由。投資最大的敵人,便是情緒。
我因為是學經濟學的,身邊有很多人都是投資高手,當然也有很多人是投資菜鳥。對比兩者的區別,策略、判斷這些都在其次,最大的區別還在於情緒。即使兩個人同時買了同一檔基金或股票,菜鳥看見上漲就腎上腺素飆升,上躥下跳,到處詢問要不要賣; 而高手則波瀾不驚,只是看一眼表示自己知道了便不再關注。
同樣,當基金或股票開始下跌時,菜鳥更著急了,也不再詢問任何人了,起手就賣,賺個幾百塊錢就高興得不得了;而投資高手,這個時候仍然是無動於衷,他會根據自己的投資組合,理性判斷,做出選擇,甚至對有的投資高手來說,跌也是在他們的意料之中。
因為從巴菲特的價值投資角度來說,有些股票的確會偶爾高於其本身價值,最終也自然會回歸其真實價值,不過這些都是我們後面的知識了,到時候再細講。
心理學家武志紅說:「人要對自己的情緒敏感一些。」
這個敏感,並不是說讓你對生活中的每樣事物都產生情緒波動,而是說讓你關注情緒波動時內心的變化。當乘船人對有人撞船這件事生氣時,他生氣的到底是什麼? 當我們看見股票漲就興奮,看見跌就恐慌,我們的情緒變化是因為什麼?
說得玄妙點,萬事萬物有其根源,情緒流露的只是表像,我們要學會通過表像去挖掘深層的邏輯。
荀子云:「怒不過奪,喜不過予。」
人生在世,我們能掌控的事情少之又少,既然有一件事是我們可以掌控的,何不努力將其應用自如呢。在可以開懷大笑的時候,自然流露,而在需要理性判斷的場合也可以保持理智。
常言道:「心甯則智生,智生則事成。」我們只有學會控制情緒,才能學會控制人生中的其他事物。
從 3 個層次,剖析人的心智
理財入門書《富爸爸窮爸爸》中曾說過,人的心智有 3 個層次,分別是低等心智、中等心智和高等心智。
生活中的大部分人,其實都處於低等心智,主要表現在對自己理解的事物表示固執的信任,而對未知的事物則充滿戒備和恐慌。與低等心智相對,高等心智則是對理解的事物仍然表示懷疑,對未知的事物仍然保持好奇,不過分迷信某種事物,也不過分害怕某種事物。
有心者可以多留意身邊優秀的人或者是自己欣賞的企業家,十之有九都是情緒穩定的人;如果他們不穩定,他們身邊的智囊團中必定有一個穩如泰山的人。
說白了,人與人的差別其實就是在細微之處,學會控制情緒,能做到這點的人其實已經遠超常人了。
(本文摘自《財富的底層邏輯》,高寶書版)
延伸閱讀
薪水好薄,要怎麼對抗通膨?比起積極投資,更該累積「這種資本」
別在該理財的年紀選擇放棄!崴爺:好好理財,讓你能成為優雅的上流老人
加入《經理人》LINE好友,每天學習商管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