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2025信賴品牌大調查公布:精明消費當道,品牌如何贏得信賴?

康健雜誌

更新於 03月06日04:22 • 發布於 03月06日04:22 • 出處 / 康健編輯部 文 / 林慧淳 圖/photoAC
2025信賴品牌大調查公布:精明消費當道,品牌如何贏得信賴?
2025信賴品牌大調查公布:精明消費當道,品牌如何贏得信賴?

面對典範轉移的消費市場,品牌不再單純提供產品,更要建立與消費者的深度連結。《康健》2025信賴品牌大調查揭示後疫情時代的品牌新課題,消費者如何看待品牌?品牌又該如何應對?

2024年全球擺脫新冠疫情陰霾,景氣逐漸復甦,然而,通膨壓力與經濟衰退的隱憂,可能大幅影響消費意願。消費者的購買行為與選擇品牌標準正在經歷轉變,這波轉移是否已成定局?

疫情期間,消費者對健康極度重視,如今是否依然關注?對於保健、機能性食品的追求,又體現在哪些品項的選擇上?這些都是「《康健》2025信賴品牌大調查」探索的重點。

本次讀者票選調查,共蒐集4,349名消費者意見,深入剖析他們在選購產品和服務時,除了價格、對商品的喜好之外,還會考量品牌的哪些要素;同時也探討,對於健康的關注程度如何影響購買行為。

這項調查也針對了8大類、共65個品項,發掘大眾心目中最值得信賴的品牌。《康健》從調查結果中歸納出3個重要現象:

現象1「懶人健康法」助長保健品需求

飲食隨意、作息不規律是現代人的常態,超過8成的受訪者坦承自身營養不均衡。儘管其中有7成的人希望透過改變飲食習慣、增加蔬果和健康天然食物的攝取來改善,但仍有一半的人打算仰賴維他命等保健食品來促進健康,顯示消費者對於營養補充品的依賴程度仍然很高。

事實上,當我們直接詢問「你是否會購買保健食品來維持健康?」時,近9成的受訪者給予肯定答案,且超過半數的人每月願意花費1,000~3,000元在保健營養品上。

東方線上的數據也印證了此現象。政治大學企管系特聘教授別蓮蒂分析,台灣人花費在保健品的費用逐年增加,購買保健食品的平均花費從2020年的965元,增加到2024年的1,369元,升幅高達4成。

她從資料庫數據中也觀察到,疫情期間消費者對健康的關注度提升,但隨著疫情趨緩,關注運動與健康飲食的比率開始下降,取而代之的是更簡便、快速的健康管理方式,也就是「有吃有保庇」的保健品。

至於保健品的類別,相較於2024年信賴品牌調查結果,「增強免疫力」和「眼睛保健」仍然穩居前2名。然而,今年受訪者對於「腸胃保健」的需求躍升至第3,超越「骨骼關節保健」的排名,這反映出現代人生活步調快速、工作壓力大,導致免疫力下降、眼睛疲勞、腸胃功能紊亂等症狀,進而帶動對應的保健食品需求(見表1)

相較於2024年信賴品牌調查結果,今年「增強免疫力」和「眼睛保健」仍然穩居前2名。圖片來源 / 康健製作
相較於2024年信賴品牌調查結果,今年「增強免疫力」和「眼睛保健」仍然穩居前2名。圖片來源 / 康健製作

現象2 機能性食品、飲品崛起,有效性和添加劑是考驗

除了傳統的錠劑保健品之外,新興的機能性食品、飲料也愈來愈受到青睞。機能性食品在台灣法規上沒有明確定義,但廣義而言,是指「除了提供基本營養之外,還能強化生理機能或預防疾病的食品」

在《康健》2025信賴品牌大調查中,有7成受訪者願意購買機能性食品,其中又以高纖麥片、乳酸菌飲料等「改善腸胃功能的食品」最受關注;此外,維他命飲料等「提高免疫力」的食品,以及「控制體重」的低卡零食、高蛋白能量棒,和添加芝麻素助眠的奶粉等訴求「促進睡眠」的食品,也有不少人深感興趣(見表2)

在《康健》2025信賴品牌大調查中,有7成受訪者願意購買機能性食品,其中又以高纖麥片、乳酸菌飲料等「改善腸胃功能的食品」最受關注。圖片來源 / 康健製作
在《康健》2025信賴品牌大調查中,有7成受訪者願意購買機能性食品,其中又以高纖麥片、乳酸菌飲料等「改善腸胃功能的食品」最受關注。圖片來源 / 康健製作

台灣最大健康飲食整合行銷服務公司「好食課」執行長林世航分析,以腸道保健為例,除了有傳統的膠囊錠劑與粉包,以及優格、優酪乳之外,歐美市場還推出添加益生菌或膳食纖維的汽水與果汁,或是添加克菲爾益生菌的蛋白質飲等各式商品。台灣的鮮乳坊也有含玻尿酸的優格,標榜兼顧整腸健胃和養顏美容。

東方線上執行長蔡鴻賢觀察到,這些機能性食品、飲品可分為2大類:一是原有產品附加特定功效,例如在包裝茶中添加茶花萃取物,訴求不易形成體脂肪、幫助調節血脂;另一類則是將過去大眾在家烹煮的古早味加以商品化,例如黑木耳露等,「傳統漢方有了新玩法,這是新主流。」

然而,調查中仍有3成受訪者對機能性食品抱持觀望態度,主要考量是「無法確定有效」(59.1%),也有超過4成的人對於這類食品中的化學添加劑或是人工成分有疑慮,這也是業者未來在產品研發和消費者溝通上,需要特別關注的重點。

現象3.專業客觀認證是信賴保證,決定購買決策

該如何成為「值得信賴的品牌」?《康健》調查顯示,「品質經過認證」獲得超過7成5受訪者肯定,連續3年蟬聯消費者購物時的首要考量因素(見表3)。這意味著,相較於個人或他人的主觀經驗,消費者仍然最重視專業機構的客觀認證。

「品質經過認證」獲得超過7成5受訪者肯定,連續3年蟬聯消費者購物時的首要考量因素。圖片來源 / 康健製作
「品質經過認證」獲得超過7成5受訪者肯定,連續3年蟬聯消費者購物時的首要考量因素。圖片來源 / 康健製作

因此,當詢問到「品牌具有相關認證(如:環保標章、CAS、健康食品認證…),對你的購買決策重不重要?」時,高達94.1%的受訪者認為「非常重要」或「重要」;另外,有77.8%的人在選擇商品時,則會參考「《康健》信賴品牌大調查」的結果。

3大關鍵掌握品牌力,個人化勢不可擋

隨著消費模式的轉變,企業該如何累積或重建品牌信賴度,在市場變遷中脫穎而出?以下3點值得關注:

關鍵1.「精明消費」成主流,品質+品牌成效加乘

在全球經濟不穩定的環境下,消費者在購物時更加謹慎,「精明消費」已成為市場主流。民眾不僅關注價格,更希望找到真正有價值的產品。

不過,台大國際企業學系暨EMBA教授林俊昇表示,這並不表示大眾不願掏錢,「而是荷包愈緊,我愈要做更好的選擇。」因此,注重產品的品質與功能,並且回歸消費者利益的核心,開發滿足需求的產品,就能受到青睞。

他以自身為例,由於有乳糖不耐症,平時不太喝牛奶,近期關注到義美推出的無乳糖鮮乳,雖然價格較高,仍能在超市量販穩定販售,「其實還有其他品牌推出無乳糖乳品,但過去不是黯然下架,就是僅在少數分店販售,表示銷量不足以穩定鋪貨。」

他認為,這就是獨特產品開發,義美過去累積的品牌信賴感也發揮加乘效果,讓這支商品在一眾牛乳產品中成功突圍。

關鍵2.個人化更明確:要強化分眾、體驗才能搶下市場

面對大環境和國際戰爭帶來的不安與變動,人們傾向將注意力轉向自身,優先關注個人生活和發展,在消費行為上亦是如此。對此蔡鴻賢指出,品牌面對分眾化的消費者,已經很難再用全市場商品的策略去追求吸納全市場群眾。

同樣地,單一品項也難以無限制擴大消費者,因此品牌必須與自己現有的消費者建立更好的關係,找出能讓彼此產生共鳴的關鍵,才能留住消費者。

別蓮蒂則描述現代消費者的喜好:「偏好個人化訂製、渴望將日常生活浪漫化、趣味化。」對於這群聚焦自身感受的人,品牌可強調舒適、放鬆、身心療癒等特性,吸引消費者。

因此,創造獨特體驗是建立緊密連結的方法。林俊昇指出,消費者不再滿足於標準化產品與服務,渴望獲得獨特、量身打造的體驗,例如透過社群媒體、線上線下活動等方式互動,包括粉絲見面會、產品體驗活動等,讓消費者更深入了解品牌。

關鍵3 AI助力品牌經營,當心用錯恐影響品牌形象

2023年被譽為「生成式AI元年」,2024年則是「AI應用黃金年」,邁入2025年,AI更可成為品牌經營的重要利器。林俊昇指出,善用AI與大數據,強化個人化行銷,可協助品牌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改善客戶體驗。例如:透過數據分析提供個人化推薦,提高消費者的購物體驗與忠誠度。

他舉例,美國零售龍頭Walmart利用AI提供個人化購物建議,幫助消費者更快速地找到商品,甚至可做到客製化提供派對策劃服務,提升消費者體驗。

不過,蔡鴻賢也提醒,AI是工具,卻不能取代原本的經營,品牌因為引進AI而升級,是AI紅利帶來暫時性的效益,並不長久。例如:利用AI協助客服、會員管理,或許在單純諮詢性服務的結果是好的,但若消費者想要的是客訴處理,卻只能獲得AI的語音系統、罐頭式訊息,可能適得其反,加深負面感受。

延伸閱讀:

音波拉提改善3種問題,音波、電波差異?一張表看懂

疫後消費網購成主流 4大關鍵提升品牌忠誠度

※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此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