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出演韓劇《非常律師禹英禑》的韓國女演員姜明珠,在戲劇界活躍多年,不料不敵病魔,2月底因癌症病逝,享年54歲。
這樣才剛踏過半百、進入人生下半場的年紀,也是對於自身健康更需要嚴格把關的時刻!因為50歲以後身體機能逐漸下降,若沒有定期篩檢與健康管理,癌症與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將默默增加,根據衛福部統計,癌症連續多年高居台灣十大死因之首,而50歲以上族群的癌症發生率顯著提高。
50歲後高風險癌症有哪些?這些危險因子及早防範!
50歲後該注意哪些癌症找上身呢?以一般常見的癌症來說,包含大腸癌、乳癌、肺癌等,發生率從中年約40至50歲時提高,不過,包含家族病史、個人風險因素等,也會影響癌症的發生率。最棘手的是,部分癌症的早期症狀相對不明顯,很容易被當成平常太累、或是與更年期有關,以下一起來看看高風險群和危險徵兆有哪些!
大腸癌|50歲後發病率暴增,篩檢可降低死亡率
大腸癌是台灣發生率最高的癌症。根據國健署統計,每年約有1萬多人確診大腸癌,並有超過5千人因大腸癌死亡。但大腸癌若能及早發現並治療,治癒率可大幅提升。
- 高風險族群:家族病史、長期高脂飲食、缺乏運動、肥胖者。
- 警訊症狀:排便習慣改變、大便帶血、體重無故下降、長期腹脹。
乳癌|女性發病率最高,50歲後風險飆升
乳癌是台灣女性最常見的癌症。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婦幼院區乳房外科主治醫師謝佳蓉指出,雌激素分泌變化與乳癌風險息息相關,發病率隨著年齡增長而提高。
- 高風險族群:家族病史、晚生育或未生育、停經後體重增加、高脂飲食。
- 警訊症狀:乳房硬塊、乳頭異常分泌、皮膚凹陷、腋下淋巴腫大。
肺癌|空污、油煙都是危險因子,初期不明顯晚期存活率低
肺癌已連續多年為台灣癌症死因第一名,但肺癌初期通常症狀不明顯,往往發現時已進入晚期。
- 高風險族群:長期吸菸者、二手菸暴露者、空氣污染嚴重區域居住者、家族病史。此外,國健署指出,家庭主婦因長期暴露於廚房油煙,也對健康帶來潛在風險,研究顯示,煮食時未使用抽油煙機的女性,罹患肺癌的風險比有使用者高出 8.3 倍。此外,職業性粉塵、有害化學物質(如石綿、砷化物)等長期暴露,也可能增加肺癌風險。
- 警訊症狀:持續咳嗽、痰中帶血、呼吸困難、體重下降。
子宮內膜癌|更年期異常出血要警覺
子宮內膜癌是子宮體癌中最常見的類型,好發於50~70歲女性,其中50歲以上的確診患者為就佔據73.5%。然而,女性在更年期有時會將異常出血誤認為生理期不正常或是荷爾蒙波動的影響,導致延誤就醫,提高病情惡化風險,一定要小心。
- 高風險族群:肥胖、月經異常者、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患者、家族有婦科癌病史者、糖尿病患者。
- 警訊症狀:停經後異常出血、經期不規則、月經量異常增加、持續性陰道出血或紅色分泌物、下腹疼痛、貧血與倦怠。
卵巢癌|早期難察覺,晚期致死率高
卵巢癌是婦科癌症死亡率最高的類型!各年齡層都可能發生、尤其好發於50歲以上,,但是卵巢癌早期症狀不明顯,確診時約七成患者已為晚期,治療難度高。目前卵巢癌缺乏有效篩檢方法,因此從小小的異常徵兆提高警覺、主動尋求檢查格外重要。
- 高風險族群:家族病史、曾罹患子宮內膜癌者、未曾生育者、晚停經者、長期接受雌激素補充療法者。
- 警訊症狀:下腹脹痛、腹圍異常增加、食慾下降或容易飽脹、頻尿或排尿困難、原因不明的體重減輕、持續疲勞感。
50歲後如何降低癌症風險?篩檢是關鍵!50+必知的定期檢查
癌症的早期發現可以有效降低死亡率,為了降低威脅,國健署近年推動「五癌篩檢」計畫,讓50歲以上符合資格者就可以免費到健保特約醫療機構做檢查,包含上述提到的乳癌、肺癌、大腸癌之外,還有口腔癌及子宮頸癌篩檢。
- 乳癌篩檢:40-74歲女性,每2年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
- 子宮頸癌篩檢:30歲以上女性,每3年1次子宮頸抹片檢查。
- 大腸癌篩檢:50-74歲,每2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陽性者需進一步大腸鏡檢查。
- 口腔癌篩檢:30歲以上有嚼檳榔或吸菸習慣者,每2年1次口腔黏膜檢查。
- 肺癌篩檢:50-74歲重度吸菸者或具肺癌家族史者,每2年1次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
除了利用政府提供的免費篩檢服務,定期健康檢查,也別忘了維持規律運動、均衡飲食、攝取新鮮蔬菜補充植化素、避免過多加工食品、遠離檳榔與二手菸等方面來調整生活習慣,有效降低罹癌風險,確保自身與家人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