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親子

10個激發孩子學習力的方法

嬰兒與母親

更新於 2021年08月02日14:32 • 發布於 2021年08月02日00:00
10個激發孩子學習力的方法
10個激發孩子學習力的方法

 

從孩子出生後,就開始一連串認識外在世界的探索過程,0~1歲是感覺通路建立期,為感官發展的重要時期;1~4歲是動作技巧,包括粗動作、精細動作、認知、語言、社會情緒等明顯發展的階段;4歲後會開始對各種挑戰產生較大的學習動機,也想要積極的認識新事物。不過,想要培養孩子的學習力,絕不能在4歲後才開始進行,而是必須從小開始建立良好習慣,誘發其好奇心和學習動機,為未來的學習奠下基礎。

了解學習力的重要性

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王意中和敦南兒童專注力中心技術長廖笙光均表示,影響孩子學習的關鍵包括是否具備良好的學習動機,以及能不能對周遭事物主動探索、嘗試和了解,當孩子具備良好的學習力,不僅會各種新事物產生熱情、面對挑戰感到期待而不退縮,在日後學習道路上也會更加順利。

 

廖笙光技術長指出,學習動機是培養學習力最重要的關鍵之一,當孩子越有主動學習的動機,學習效率自然會提升。想要促進學習動機,可以從培養生活習慣與安排固定的親子活動做起,其中,培養生活習慣可說是最簡單也最重要的方式,當孩子擁有好習慣,作息自然會規律,對自我要求也會較高,當孩子已經具備基本的認知、語言與動作等能力,父母可以帶領孩子認識生活中的各種常識與常規,並且視其能力狀況,給予實際訓練,例如:收拾玩具、穿脫衣物、吃飯等。

 

當孩子具備良好的學習力時,就會想要主動認識、了解周遭的新事物,且促進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的五感發展。王意中所長強調,雖然五感是孩子出生後就已具備的能力,但尚未成熟,若能靠後天積極的學習與刺激,更能健全發展,尤其是體驗自然界中的動植物生態,可誘發五感能力,例如:眼睛(視覺),認識森林裡的花草樹木的形狀、顏色;鼻子(嗅覺),聞到各種植物的清香;耳朵(聽覺),感受蟲鳴鳥叫;嘴巴(味覺),品嘗生活中少見的野味,手、足(觸覺),體驗土地與各種植物的感覺。

 

基本上,當孩子有良好的學習力時,便可以促進認知發展。認知意指透過實際的操作與學習,從中建構知識,由於孩子已有了學習動機,便想要認識各種新事物及進一步了解,例如:孩子拿到新玩具時,通常都會迫不及待學習使用方式,甚至會拆解、拼裝等。孩子透過主動學習,不僅可以提升認知與辨識物品的能力,亦能增加分析、整合、歸納等能力,當遇到新挑戰時,就會勇於面對而不退縮。

 

一般而言,語言能力會隨著年齡和認知發展而增加,孩子會知道如何使用語言,大約2歲是語言大爆炸的時期,理解和表達能力都會大幅增加;3歲多會開始使用複雜句型,一句話可包含主詞、動詞與受詞,例如:「我要吃飯飯」、「我要玩車車」等;4歲左右會敘述生活上的事物,能夠回答問題;5歲後的詞彙量與語言組織能力也會越來越好。當孩子擁有良好的學習力時,在學習的過程中,即可增加表達、理解事物的機會,並向周遭的人提問、敘述自己的想法,進而提升語言能力。

影響學習力的重要因素

想要激發孩子的學習力,爸媽首先要做的第一步是釐清孩子的特性與能力,並且以身作則,讓孩子能夠效法良好的行為以提升學習效率。而在培養學習力時,應以「玩」的方式為主,以學齡前的孩子來說,他們主要是透過生活和遊戲來認識世界,而不是像學齡兒坐在教室內,由老師站在台上教導,因此,爸媽應透過遊戲或是有趣的方式來引導孩子,如此不僅可以讓孩子很快進入狀況,更可加深印象,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

 

影響學習力的因素包括孩子的生理狀況、先天氣質、爸媽態度與周遭環境,建議爸媽應該先了解孩子的生理狀況,觀察孩子個性與行為,再給予適當的教養方式。

 

生理狀況

雖然每個孩子的生理狀況不太相同,但大多數孩子的生理狀況很健康,學習上也沒有太大問題,父母只需要多加留意其發展與學習狀況。不過,部分孩子可能出生就出現認知發展上的落後,像是患有自閉症的孩子,不論在學習、外界接觸或語言發展,都相對較緩慢;部分孩子天生專注力較差,像是ADHD患者(注意力缺陷過動症),本身容易衝動,連帶會影響學習力;其他諸如唐氏症、智能障礙的孩子,本身在理解、記憶能力上的表現會比同年齡的孩子差。針對這些孩子,父母應該付出更多的耐心和愛心,才能促進孩子學習力。

 

先天氣質

每個孩子的先天氣質、個性均不相同,有些孩子天生熱情,學習各種事物都會展現出熱忱的態度,有些孩子則較內向,對於新事物會採取逃避的方式,父母應多觀察孩子的個性狀況,包括認知與語言發展、社會發展情緒、粗動作、精細動作等,了解孩子在何種情況下學習,才會感到自在,再給予適當的學習計畫。相對的,若在不了解孩子的情況下,可能給予過於困難或太多的挑戰,如此就會導致孩子退卻且感到挫折,降低學習意願。

 

由於學齡前的孩子年紀尚小,仍處在認識世界的過程,因此,父母的教養態度與方式可以調整其個性。當父母發現孩子沒有主動學習的意願時,建議多鼓勵,並增加社交性遊戲,以提升學習力。

 

針對部分孩子在學習事物時,經常無法坐在原地好好的學習,喜歡扭動身體,廖笙光技術長強調,這可能是孩子的等待能力尚未發展完成及平時沒有特別培養等待的能力,因為這類孩子在家中可能只要開口說出自己想要的物品,就會迫不及待要求父母給予,通常父母都會答應孩子的請求。建議爸媽先讓孩子練習等待,例如:用餐前要求孩子必須等到全家人都坐定位才可以開動,培養孩子的穩定性。
 

父母的態度

父母的態度可說是影響孩子學習力最重要的因素,通常幼小的孩子是從「模仿」中學習,不論父母做什麼動作,孩子都會仿效。在過去臺灣社會裡,爸媽為了讓孩子盡快學會一些技能,以分擔家務,都會將孩子帶在身旁,例如:做菜、洗衣、打掃,如今由於少子化,加上注重孩子的教育問題,因此,孩子和父母所做的事務是分開的,此時孩子少了模仿做家事、參與其中的機會,學習力的發展也容易受到影響。此外, 部分父母在家裡做的事卻不允許孩子跟著做,例如:看電視、滑手機,倘若孩子照著做,便會遭到阻饒,如此就會抑制孩子的模仿力,降低學習力發展。

 

爸媽在培養孩子的學習力之前,應該先調整自身行為,像是若希望孩子養成閱讀的習慣,自己要先做到,才能夠讓孩子模仿與學習。在教導孩子時,除了仔細教導,也要讓孩子覺得自己有熱情、對各種事物感到興趣,遇到困難就會動腦筋,表現出想要解決問題,想法也具有樂觀、正向的態度,不斷的促進孩子學習,同時也暗示孩子,學習是一件很迷人的事,孩子受到感染,就會想要進一步嘗試。如果爸媽只是單方面要求孩子,例如:學繪畫、樂器,但孩子下課回家後卻不聞不問,甚至練習時也不多加留意或給予讚賞,這樣便會降低孩子的學習意願。

 

欣賞孩子也是相當重要的因素,當孩子被肯定時,他會提升自信心,進而願意學習新事物。爸媽應該盡量找出孩子的優點,欣賞所做的事情,進而讚美他,但並非口頭上說:「哇,你好棒!」、「哇,你好厲害!」,如此表面的誇獎對孩子幫助有限。爸媽應該孩子在學習過程中,找出表現優秀的行為,給予讚美,例如:當孩子在畫畫時,這次畫車子更加的精細,車身多了許多花紋,造型也更加成熟,此時就可以說:「哇!你的車車好漂亮,多了好多花樣喔!」;或者孩子在拼圖時,以往可能拿到圖塊就一股腦兒的往框框裡拼,但現在會先觀察拼圖形狀,並且找到相對應的位置,此時就可以說:「你很棒喔!現在都會先想一下要怎麼拼,而且拼圖速度也越來越快了!」當爸媽找出孩子的優點,並且明確敘述,孩子得到具體的肯定,就會更喜歡學習事物,表現給爸媽看。

 

廖笙光技術長補充,由於孩子年紀尚小,可能經常會發生犯錯或事情做不好的情形,以致於父母會不斷糾正。然而,對孩子來說,若經常被糾正,容易感到失敗感,長期下來就會變得不願意嘗試新事物,甚至出現逃避傾向,因此,若孩子犯錯時,父母除了好好教導正確方式之外,亦應該鼓勵孩子再接再厲,當孩子將事情做好時,更要給予鼓勵,才能提升孩子的信心。

 

生活環境

對於孩子的學習力來說,生活環境是否優良也相當重要。優良環境是指孩子可以隨時接觸到各種日常事物,包括生活用品、書本、玩具等,且能有條不紊的擺放整齊,如此孩子不僅會認為自己處於豐富的環境,亦可盡情玩遊戲、進行天馬行空的想像,王意中所長解釋,優良的環境並不是非要在家中騰出一個遊戲或閱讀的空間。基本上,想要讓孩子養成各種好習慣,讓孩子無時無刻都能接觸到相關物品即可,例如:若希望孩子養成閱讀習慣,在家中各處擺放書本,隨時隨地都可以看到書。此外,爸媽也可以與孩子一起進行有趣的實驗或活動,例如:一起製造肥皂水、一起包水餃等,刺激孩子的大腦與手眼協調,豐富生活。

 

帶孩子接觸大自然也十分重要,大多數孩子天生就愛冒險,喜歡嘗試新奇事物,爸媽可以多帶孩子到公園或其他適合探索的安全環境,刺激感官發展,例如:孩子去海邊玩樂時,眼睛可以看到浪花,雙腳能感受沙灘上的觸感,鼻子可以聞到海水味等。透過實際參與的經驗,孩子比較能夠進入狀況,比起爸媽拿著照片或影片解說更加直接,將來再問孩子有關海邊的相關知識時,他可以輕易的提取當時儲存在大腦記憶裡的經驗並表達出來。

 

值得注意的是當帶孩子前往戶外時,應盡量避免選擇過於熱鬧、限制過多或容易走失的地方,例如:遊樂園、老街,由於這類地點的危險度較高,爸媽會更謹慎照顧孩子,反而無法讓孩子好好探索。

 

部分爸媽因為工作忙碌的關係,平日會將孩子交由長輩帶養,但因為長輩年紀較大,體力有限,無法陪著孩子一起跑跳,建議爸媽在假日接回孩子時,應多帶孩子從事戶外活動,增加活動的機會。

培養學習力的10個好方法

想要培養孩子的學習力,爸媽除了要有良好的情緒之外,還應該了解孩子的程度,幫他建立適當目標,並且培養好奇心、穩定情緒、挫折忍受力,才能激發孩子內在的學習力。不過,要注意的是在培養時,必須穩定自身情緒及保持愉悅的心情,才能增加孩子的學習動機。

1、建立目標

建立目標可以從日常生活中做起,例如:玩玩具、吃飯、喝水等。以玩拼圖來說,爸媽可以先給予孩子難易度較低的圖案,再隨著孩子的程度慢慢提升難度,以階段式訓練來達成目標,這樣不僅可以讓孩子清楚明瞭自己正在完成的事情,製造成功經驗,提升自信心,亦能夠培養出責任感,增加事件的完成度。

 

然而,爸媽在教養孩子時,經常忽略完成度的部分,尤其是會想對孩子「好一點」,一下子給予過多物品,例如:積木,由於積木會針對各年齡層設計適合的組合,例如:3歲以下是30塊、3歲以上則為50塊,但部分爸媽可能認為若只給孩子30塊積木,不僅數量太少,也無法引起孩子的興趣,因此,一次購買50塊或更多的組合,如此一來,即使孩子每天都玩積木,卻基於能力不足,無法拼完,這種沒有將事情完成的狀況對學習來說相當不利,以致於延伸到至其他事物,孩子在處理事情時,可能經常會有分心、中斷、被干擾等情形,導致學習力下降。

 

廖笙光技術長提醒,孩子的完成能力與數數能力有關,當孩子可以從1數到10,便能運用在組合型的玩具上,以此類推,爸媽可以先觀察孩子的數字能力,再給予相對應的玩具或目標。

 

2、培養好奇心

好奇心意指個人對於其他事物是否會想要主動靠近的心理狀態,想要引起孩子的好奇心,爸媽可以先做示範,例如:帶孩子賞花時,讓孩子認識各種花卉,自己先靠近花朵聞一聞花香或拍照,亦可與孩子玩遊戲,像是撿地上的花瓣,比賽看誰先用花瓣排出愛心等,提升孩子的學習興趣。除此,爸媽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製造小驚喜,例如:將新買的玩具放在箱子裡,讓孩子猜一猜裡面的物品,再打開一起玩,提升孩子的注意力。

 

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數的孩子對任何事物都會感到新奇、想要嘗試,也會想要提出各種問題或觸碰,但當問了太多問題或觸碰不該碰的物品時,例如:玩麵粉,可能就會遭到責備或處罰,此時孩子可能會以為有好奇心是一件不好的事,故當孩子犯錯時,父母應先向孩子說明不能觸碰的原因及後果,而非責罵,這樣才不會抑制好奇心的發展。

 

3、培養創造力

大多數孩子的想法都是天馬行空,看世界的觀點也與成人大不相同,有時候表達出的話語會和實際狀況有落差,例如:孩子看到天空中的雲朵形狀很像魚,可能會說出「天空上有魚在游泳」,此時爸媽不要急著糾正孩子,而是聽孩子的表達。廖笙光技術長分享,有一回自己的女兒看到咖啡有裝隔熱套,就問他:「爸爸,為什麼咖啡杯都要穿衣服?」此時自己並沒有立刻指正女兒這是隔熱套,反而說因為咖啡怕人們會燙到手,所以才穿了衣服。透過用孩子的角度看世界,欣賞孩子獨特的見解,便可培養創造力。

 

4、培養安全感

當孩子有了安全感,自然就能將注意力放在眼前所要接觸的事物上,反之,孩子在學習事物時,較容易出現焦慮的心情,且可能是心不在焉、煩惱的狀態。

 

想要建立孩子的安全感,可從孩子約10個月至1.5歲之間,此時正處於發展依附關係,孩子學會分辨主要照顧者與其他人,會開始依賴主要照顧者,若主要照顧者不在身邊,就會感到焦慮,建議爸媽在做每件事之前,先告訴孩子自己的動向,例如:媽媽要去曬衣服、爸爸要去運動,等一會就回來看你,讓孩子了解爸媽正在做什麼事,便不會感到焦慮或害怕。此外,營造和樂的家庭氣氛也相當重要,若爸媽相處時都是和顏悅色,對待孩子也相當有耐心與熱情,孩子就會感到安心,不會將心力放在擔心其他事物上。

 

部分幼兒因為天生個性較為內向,處於新環境時,不僅容易產生焦慮問題,學習新事物也得花費較多的時間。對此,廖笙光技術長說,這類幼兒在環境適應度上有些弱,即使在家中學任何事物都相當順利,但在面對新環境時(例如:幼兒園),因為缺乏安全感,以致於容易緊張,此時爸媽不妨多讓孩子接觸不同的環境,像是到親友家做客、公園玩耍等,增加孩子熟悉的地方,提高環境適應度。

 

5、培養穩定情緒

當孩子有穩定的情緒,在學習過程中就比較不容易因為焦慮、退縮等,影響到學習的狀況。以管理情緒來說,爸媽的角色相當重要,若對孩子說話時的語氣、音調、音量能維持在穩定狀態,孩子自然就會較穩定。若爸媽可能因為工作、家務等其他事件有了負面情緒,當下並不適合立即和孩子對話,避免帶來過多的負面能量,讓孩子處在不安的狀態。

 

6、培養人際關係

良好的人際關係有助於提升孩子的學習力,孩子和其他同儕聚在一起時,可以享受共同完成一件事情的過程與結果,除了提升自信心,更能誘發下次一起學習的動機。幼兒的人際關係會隨著時間而有所改變,通常以進入幼兒園做為分水嶺,孩子4~5歲進入幼兒園時,開始接觸大量同儕的機會,知道擁有朋友不僅可以一起分享喜怒哀樂,也能共同製造許多愉快的經驗,若孩子本身具有特殊長才,例如:繪畫、歌唱等,亦可透過表演的方式來吸引他人注意,提升自信心。

 

7、培養挫折忍受力

培養挫折忍受力可以讓孩子在面對困難時,表現出積極克服的態度,而不會選擇逃避。爸媽在培養孩子的挫折忍受力之前,必須要先了解孩子的能力範圍,再增加一點困難,使孩子接受一些挑戰,例如:拼圖,當孩子拼完15片的拼圖時,爸媽不妨選擇20片的圖案,讓孩子受到一些挫敗,從失敗中學習,父母也在一旁協助和鼓勵他完成,並且記錄孩子每次挑戰任務的狀況,使孩子知道自己其實有完成任務的潛力,同時能力也慢慢的在進步,便會提升學習慾望。

 

8、給予適當獎勵

對於學齡前的孩子來說,適度的獎勵是肯定表現的方式之一,也是提升自信心的重要方法,但不一定都是物質性獎勵,可以透過建設性的言語稱讚,找出孩子以前沒有的優點,讓孩子得到成就感。

 

9、固定生活週期

固定的生活週期對孩子來說相當重要,父母應協助孩子建立規律的生活作息,包括吃飯、睡眠、洗澡、遊戲時間等,讓孩子知道什麼時間該做哪些事情。當建立起生活週期後,孩子在進行各種事物都能先做好準備,進行時的心情也會更加穩定而不容易分心。

 

10、固定親子活動

固定的親子活動可有效提升親子間的感情,增加孩子情緒的穩定性與主動學習的能力,亦能讓孩子有機會學習父母的做事態度。建議父母在每週安排固定的親子活動,例如:每週一晚上畫畫、每週三晚上唱歌、每週六下午去公園遊玩等,提升孩子學習的動機。

 

基本上,孩子大約4歲就對時間有初步概念,知道一週是從星期一至星期日。也許孩子不曉得父母會在哪幾天陪他,但若能將時間固定,他就能在時間即將來臨之前,先做好練習與準備想完成的目標,相對會有較好的學習力。

 

此外,當孩子3~4歲時,父親的角色會變得相對重要。孩子在1~2歲時,由於尚未有良好的行動能力,會比較迷戀主要依附者,但到了3~4歲時,因為開始發展動作,依附對象逐漸轉換,孩子認為爸爸會帶他出去玩、下班到家會帶禮物,加上媽媽管得比較多,比較喜歡跟在爸爸身旁,建議爸爸可以趁此時教導孩子一些新事物,例如:看書、玩球、騎腳踏車等,尤其是孩子因為喜歡爸爸,會更加努力學習,表現給爸爸看。要注意的是孩子年紀還小,動作較粗魯,看書時可能會將書本弄破或亂畫,建議父母應挑選適當的樣式與材質,例如:厚紙;當孩子出現破壞書籍時,也不要責備孩子,才能增進孩子的學習動機。

改善孩子學習力不佳

當孩子學習力不好時,應先觀察孩子是否生病或生活中遇到哪些困難,釐清問題後再針對問題做矯正。一般來說,學習力不好的表現不外乎沒有學習動機、表現出懶散、提不起勁、做事時不專心、抗拒、沒興趣的樣子,部分孩子甚至會出現身體不適的情形,像是頭痛、肌肉痛、腳痛等。以學齡前的孩子來說,若學習力不好,連帶影響到認知發展,而且在面對新事物也會出現理解困難的情形;進入國小後,更會出現跟不上他人進度、無法加入同儕話題等狀況,且因為學習上經常遇到困難,造成常會面對挫折,長期下來便出現自我否定,認為自己什麼事都做不好,不想面對人群,做任何事都採取逃避的態度。

 

事實上,影響孩子學習力發展的關鍵並不是在孩子或幼兒園老師等人身上,而是在於父母的態度。常見孩子學習力不佳的父母有兩種,第一種是過度高壓,包括給予孩子過多的挑戰、採取嚴格的教養態度等,如此會使孩子經常感到自己是失敗的、沒有成就感,以致於沒有學習動機,長期下來,學習新事物時就會呈現被動狀態。

 

另一種則為過度保護,通常孩子在2~3歲時,開始有自發性的學習,會自己動手觸摸各種事物,透過操作物品的過程,不僅可以熟悉手指運用,更能了解眼睛與手如何合作,加強手眼的協調力。然而,部分父母因為過於疼愛孩子或想盡快完成家務,導致幫孩子完成過多事情,使孩子失去學習生活的機會。即使孩子的大腦發展沒有問題,但卻無法展現自身能力,以拿湯匙為例,拿湯匙與握筆的姿勢雷同,但在孩子年幼時,有些爸媽認為孩子自己拿湯匙吃飯的速度太慢,而且容易掉滿地,乾脆餵孩子吃飯,結果孩子因為沒有足夠的機會練習手指動作協調度,造成日後不論是吃飯或握筆都有困難。

 

當父母發現孩子學習力出現問題時,首先應該找出原因,可能是生理、心理或成長過程遇到的問題,或者天生對哪些事物較不擅長,亦可觀察孩子與其他同年齡的孩子發展狀況是否類似,能否跟上他人進度。若發現許多不同之處,必須進一步釐清問題的原因,例如:若孩子不擅長大肢體動作,可增加孩子運動的機會;若語言表達不佳,則可多與孩子對話,增加說話的頻率。

 

在孩子學習的過程中,除了學會各種能力,更重要的是熟練,經過不斷的反覆練習與熟練,才能增加神經系統的連結。若只是讓孩子學會某項技能,卻沒有多加練習,就無法擁有很深刻的印象。臨床上發現,許多孩子喜歡看廣告,甚至可以將廣告歌背起來,這就是因為廣告反覆出現,孩子在反覆接觸的情況下,便能夠輕易的學會廣告內容,進而表現出來。

 

廖笙光技術長叮嚀,爸媽在改善孩子的學習力時,記得必須面帶笑容,保持好情緒,因為大多數孩子只會找喜歡的人學習,也希望教導者親和力佳。倘若孩子發現教導者板著臉孔,加上又處於學習力不佳的狀態,更容易出現厭倦的情形,因此,父母應該付出更多耐心和鼓勵,避免表現出不耐煩的情緒,避免孩子的心情受到影響,導致更不想學習。

 

 

 

王意中

學歷:高雄醫學院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

經歷:振興復健醫學中心復健醫學部臨床心理師、中華民國過動兒協會諮商師、國軍802總醫院精神科臨床心理師

現職: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 

 

廖笙光

學歷:長庚醫學院職能治療學系、政治大學MBA學分班

經歷:基督復臨安息日會醫療財團法人臺安醫院兒童發展復健中心職能治療師/ 表達性藝術治療中心技術長、基督復臨安息日會醫療財團法人臺安診所敦南心智發展中心副技術長

現職: 敦南兒童專注力中心技術長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1

  • Clark
    以下是來自一位資深媒體人對於台灣目前新聞現況的觀察與沉痛呼籲 不禁感嘆 社會淪落至此也不感意外了 現在新聞的墮落程度可見一斑,成天使用聳動標題但內文貧乏言之無物: 恐、慟、驚、疑、竟、傳、擬、傻眼、直搖頭、第一槍、坦言、直呼、始料未及、後果不堪設想、險象環生、網笑稱、網直呼、網稱、網譏、網酸、網怒嗆、網飆罵、網反酸、這個人、這句話、這樣、出爐、曝光、說話了、回應了。 到底夠了沒有? 知恥嗎? 這就是所謂的新聞專業及第四權的水準嗎? 每天結果出爐曝光,某某回應了 誰誰又說話了 試問當事者原本是啞巴 不能說話嗎? 此外 首當其衝 颱風一來的萬年名詞 全因這件事 所以到底是哪件事 網瘋傳 到底是哪個網站?哪個網友在傳?誰啊?自己腦補的? 恐違法 恐恐恐 我看比較像是恐龍新聞吧..? 擬開罰 擬擬擬 用擬就是不會的意思 最重罰 哪次罰最重了? 朋友們加油好嗎? 要知道長進 素質要提升 新聞不該是剪剪貼貼 沒深度探討及後續追蹤 淪為速食新聞 好可惜... 新聞及傳播系的學生看到如此之墮落 情何以堪 可悲新聞已淪為沒營養卻霸佔網路資源的象徵 未來的他們也將進入此糟糕惡劣的環境 沉痛筆
    2021年08月02日00:37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