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主計處最新調查:看病吃藥花費大 家庭醫療保健支出再創新高

康健雜誌

更新於 2020年09月02日10:05 • 發布於 2020年09月02日10:05 • 出處/康健雜誌 文/羅真  圖/陳德信
主計處最新調查:看病吃藥花費大 家庭醫療保健支出再創新高
主計處最新調查:看病吃藥花費大 家庭醫療保健支出再創新高

台灣健保便宜,但醫療保健並不便宜。行政院主計處調查,去年每個家庭要花超過13萬元看病吃藥吃保健品,佔比和金額再創新高,且增幅比任何支出項目來得高,顯示醫療保健支出吃掉國人愈來愈多收入,當個聰明的病人變得格外重要。

根據主計處所做的去年度「家庭收支調查」,2019年台灣每個家庭平均一年的可支配所得為106萬元,其中82.9萬元花在消費支出,佔比最高的是很難省的水電瓦斯及其他燃料(逾23%),其次就是醫療保健(逾16%),接著才是食、住、行、娛樂。

看病吃藥負擔加重 壓縮其他開銷

攤過去20年來(2000年~2019年),國人醫療保健支出增幅持續擴大,佔家庭支出比率自1成1攀升至1成6,增幅高居其他支出項目之首;若用金額來看,每戶在醫療保健上的平均支出自7.3萬多元攀升至將近13.2多萬元,平均起來,每月支出破萬,壓縮到其他生活開銷。

主計處所謂「醫療保健支出」涵蓋健保給付與民眾自掏腰包的醫療、保健食品等項目。進一步對照衛福部公布的「國民醫療保健支出」可見,每個家庭扣掉健保給付,自付金額同樣大幅成長,過去10年來(2008年~2018年)增加33%,門診、住院、醫材、保健食品等費用都呈增長趨勢。

新科技、新藥飛快進步,造福病人的同時,也代表醫療負擔變多變重。近來「健保部分給付、民眾負擔差額」的醫療器材,品項愈來愈多,價格愈來愈貴,政府在價格管理上引起廣泛討論。衛福部健保署今年6月宣布針對這類醫材訂定院所向民眾收取的費用上限,未料引發爭議;衛福部長陳時中出面與醫界等各方代表召開溝通討論會後宣布暫緩實施,隨後於8月下旬發函,新版政策改由醫界公協會提出具有共識的上限價格作為收費天花板,9月起實施。

(圖片來源:pixabay)

自費醫療多且價格高 

其實,市場上數量更多的是全額自費的醫材,同品項在市場上可能有不小的價格落差。《康健》2020年「民眾自費經驗大調查」發現,高達9成民眾面對自費醫療與健保選項時,會選自費。原因是覺得自費選項「應」會帶來較好的醫療結果,例如療效或復原更快、較不痛、開刀傷口更小。

回到個人端,自費醫療負擔愈來愈重是事實,遭逢重大疾病,最切身需求是「何時該自費」、「怎樣得到最好治療結果」。今年《康健》6月號的《自費就醫指南》便採訪全台11科、70名專家,詳細羅列健保與自費醫材品項差異,並彙整關鍵自保原則,幫助民眾將錢花在刀口上。

在這本就醫指南中,《康健》集結專家給的4大建議,建議民眾就醫過程:

1. 問清所有可能醫療費用

2. 列出花費和治療的優先順序

3. 尋求第二意見

4. 確認私人保險是否給付,保留所有單據

延伸閱讀:

被告知自付費用20萬…最後卻花50萬才出院 自費看病6原則必掌握

台灣健保舉世稱羨 自費醫療負擔為何卻愈來愈重?揭露5大現實

※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此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