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親子

培養孩子學習獨立生活自理能力,爸媽可以這樣做!

嬰兒與母親

更新於 2020年07月23日14:49 • 發布於 2020年07月23日00:00
培養孩子學習獨立生活自理能力,爸媽可以這樣做!
培養孩子學習獨立生活自理能力,爸媽可以這樣做!

職能治療師表示,生活自理能力對孩子來說並不簡單,該如何幫助孩子呢?本篇告訴你!

生活自理能力是指什麼?

馬偕兒童醫院職能治療師彭可佳表示「生活自理能力也就是在生活中照顧自己的能力。」孩子從零歲慢慢發展各面向的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可以看作是各面項能力成功整合後的產物。通常六歲會趨近成熟,能獨力完成基本生活自理 (Basic ADL )活動。生活自理能力可簡單分成三大類:

延伸閱讀:新手爸媽必看!3歲前如何訓練孩子自己刷牙、扣鈕釦、穿脫衣物?

一、餵食

一歲多就可以讓孩子練習自己用餐具吃飯,但要注意食材大小以及軟硬度。兩歲以前用手拿食物是很正常的。其實對一個一歲多的孩子來說使用湯匙吃飯,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任務,一歲半後可以開始使用叉子,若要學習使用筷子,需要更熟練的精細動作,因此要到孩子四歲之後才能學習得更好。

喝水也是一件需要學習的事,有些媽媽會使用學習杯或用吸管給寶寶做嘗試,不過彭可佳職能治療師表示,要先了解你學習這件事的目的,是用杯子喝水還是單純喝水,畢竟用杯子喝水與使用學習杯或吸管,能力上是不同的,一般來說一歲半的孩子就能用雙手拿起杯子喝水,兩歲的孩子就能用單手拿杯子喝水,不會灑出來,這部分的能力受孩子的感覺動作發展影響。

二、穿衣、清潔

孩子在一歲前到兩歲的時候就有能力自己用腳摩擦或用手拉扯,脫掉襪子。兩歲就可以開始練習穿襪子及鞋子,提醒爸媽不要讓孩子穿太難的鞋子做練習。

對於兩歲的孩子來說,可以做到自己脫褲子,但穿上褲子仍需家長幫忙。孩子在學穿褲子時剛開始需要坐著穿,要到三歲半之後才能慢慢發展出站著穿褲子。三歲孩子開始發展穿T恤,之後才能較流暢的脫T恤。至於孩子要自己扣鈕扣大概需要等到三歲之後。

彭可佳職能治療師提醒,現在牙醫師建議爸媽應該協助孩子刷牙到小學,刷完牙後,孩子要到兩歲之後才會把漱口的水吐出來。而洗手的部分,一歲就能配合爸媽洗手,兩歲會自己轉開水龍頭,三歲之後才有能力把手洗乾淨。

三、如廁

通常一歲半的孩子會對大小便開始有感覺,甚至感覺尿布濕了、髒了會去拉扯,建議兩三歲就可以開始戒尿布,或者我們也可以觀察孩子的尿布是否能維持一段時間不濕,再開始進行戒尿布。這時重要的是讓孩子喜歡戒尿布,爸媽不要因為他尿溼褲子,而指責孩子。

三歲之後的孩子,就可以開始嘗試練習擦大便,不過爸媽還是要檢查有沒有乾淨,孩子約要五歲半以後才能較穩定完成這項任務。通常四歲就可以戒掉半夜包尿布,四歲之後尿床的現象會大幅度減少。

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孩子恐缺乏自我肯定

如果孩子的自理能力很高,會讓孩子較有獨立性、更有自信,情緒也會更穩定。有研究顯示,未來工作會更有責任心及動機,對自我的肯定也會較高。相對來說,生活自理能力較缺乏的孩子,會對自己比較沒有自信,覺得自己無能,需要別人幫忙才能做到,即使有能力卻害怕挑戰,遇到新的活動,會沒有動機去做,因為他不覺得自己可以做到,會需要別人協助。

這也造成爸媽覺得孩子太過依賴人,彭可佳職能治療師表示這其實與爸媽的態度有關,即使孩子已經四、五歲了,若爸媽對孩子的態度,是把孩子當成寶寶在對待,那孩子就會用寶寶的方式回應,所以孩子容易發脾氣或什麼都要求爸媽做。

許多爸媽在孩子五、六歲之後,可能會覺得孩子夠大就不再幫他,甚至會指責他不獨立,但爸媽態度突然的轉變,反而會讓孩子覺得很錯愕而產生情緒,影響親子關係。畢竟孩子可能具備生活自理的能力,但因為過去爸媽都幫忙做好了,孩子自然會覺得自己沒有能力做到。

延伸閱讀:除了吃飯專心、學會收玩具,2歲前還要讓孩子養成哪些好習慣?

缺乏生活自理能力的兩種原因

外在原因

有些家庭的家長作息步調較緊湊,早上趕著出門,回到家趕著吃飯、洗澡、上床睡覺,在這樣的緊湊的生活步調下,沒有足夠的時間讓孩子去嘗試或是練習,因為早上趕著出門,若讓孩子自己穿衣就會比較慢,因此爸媽為求方便、快速,會幫孩子穿好衣服,只是爸媽幫助越多,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的發展就會越差。

內在原因

首先要先清楚孩子的發展,他的動作、認知、語言表達、情緒等基礎能力到哪裡?畢竟每個活動表現都和孩子的基礎能力有關,可否表達自己想要穿,以及對身體動作的熟練程度,其實只要多給孩子機會學習,並讓孩子在過程中覺得自己很棒,孩子就會更勇於學習生活自理能力。

練習生活自理能力,爸媽需注意八個觀念

想讓孩子建立生活自理能力,要先了解孩子的能力是否能達到,而孩子的意願也很重要,孩子有意願想做什麼,可以盡量讓他做,無論是穿衣、吃飯,只要有機會隨時都能練習。想讓孩子練習生活自理能力,爸媽可以先有以下觀念:

1.了解孩子發展能力

確認孩子的能力發展到什麼程度,像是動作、認知、語言表達、情緒,不需要跟別人比較,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發展能力的進度,即使某項較弱,也可以先學習其它能力。

2.事前準備很重要

從家庭環境、生活作息到爸媽的態度都要先準備好,以自己吃飯為例,如果想讓孩子練習自己吃飯,首先要先確認現在的生活作息有足夠的時間讓孩子練習,不一定要每餐都執行,剛開始可以先選擇周末的用餐時間,不要因為時間的壓力產生親子間的摩擦。有些孩子因為過度挑食,或對吃飯沒有動機,這時候也可以先從點心時間進行練習,不要影響孩子均衡飲食的攝取。

餐具的選擇也很重要,剛開始可以挑碗壁較高,同時底部有防滑的餐碗讓孩子練習,碗底最好不要太平,這樣孩子會比較容易把食物挖起來。還有食材也要挑選方便湯匙挖起來。做好事前準備,再讓孩子嘗試,就能讓孩子有成功的經驗,孩子生活自理的獨立性除了幫助孩子自我肯定,更能讓爸媽輕鬆自在,一舉兩得。

3.確定學習目標

如果目標是孩子自己吃飯,那讓孩子拿湯匙自己吃,會比用正確拿湯匙的姿勢吃飯更重要,孩子抓握湯匙的方式取決於他的發展狀況,即使姿勢不正確還是要稱讚他,願意自己拿湯匙,讓他更喜歡自己吃飯,強迫孩子用超過自己發展能力的抓握方式使用湯匙,很可能讓孩子挫折而拒絕自己吃飯。

4.不求一步到位

發展生活自理能力不要想一次到位,因為每一項活動都是由多個步驟組成。建議爸媽可以藉由拆解活動並示範,多提供孩子逐步練習的機會,讓孩子從每次的小成功中累積,最終能達到自我獨立。

5.適時稱讚

當孩子開始嘗試時,請多稱讚。因為動機很重要,只要孩子願意去做,就值得讚美,「並不是讚美結果,而是行為」。

6.懂得折衷

練習穿脫褲子時,可以拆解動作,像是早上我幫他穿褲子,晚上他自己脫褲子,或是利用假日比較寬裕的時間,增加讓孩子練習的機會,不要為了方便、快速而剝奪孩子學習的機會。

7.爸媽反應會影響孩子

爸媽的情緒反應會影響孩子,像是讓孩子自己吃飯,但卻掉滿地,造成爸媽緊張焦慮,趕著幫孩子,就可能造成孩子覺得自己無能,甚至影響親子關係。建議孩子練習時,爸媽要多些耐心。

8.建立明確的原則

爸媽要有原則,說到就要做到,讓孩子知道是來真的,不要打破原則或做半套。

示範題:兩歲孩子還是要人餵,該怎麼讓他開始自己吃飯?

首先要先挑選適合的餐盤及食物質地,孩子剛開始練習時,可能拿湯匙姿勢不正確,這時先不用急著矯正,如果家中長輩覺得餵孩子吃飯比較方便,這時就可以折衷,像是先讓寶寶自己吃幾口,等他不想吃了,再讓長輩餵。另外環境很重要,若有電視或手機,會讓孩子分心,可能就不會專心自己吃飯。

示範題:孩子該怎麼學習如廁?

學習如廁,對孩子來說是個大挑戰,從家庭環境到爸媽的態度都很重要,建議可以先做事前準備,從「預告」開始,在月曆上圈日期,讓孩子知道哪一天要練習坐馬桶,並買適合孩子的小馬桶,平時多讓孩子看用馬桶上廁所的動畫影片,並配合上廁所主題相關的繪本、兒歌,讓孩子覺得做這件事有趣的,是很棒的事。在練習的過程中要適時的稱讚,像是「很棒噢!自己願意去坐小馬桶」,如果孩子做得很好,可以再進一步稱讚。

孩子做不好,爸媽該怎麼應對?

首先要尊重孩子的發展,並且對孩子要有同理心,當孩子主動穿衣卻做不好,甚至開始發脾氣,彭可佳職能治療師建議爸媽可以先幫孩子標示情緒,並幫孩子說出想表達的意思,「你很生氣,因為衣服穿不好,對不對?」等孩子穩定後,可以再稱讚他「不過你好棒!會願意自己穿衣服,那你現在卡住了,我幫你好不好?」讓孩子有選擇,而不是直接剝奪他練習的機會。

獎勵能強化孩子學習動力

孩子在學習新的生活能力時,容易遇到挫折,因此適時的稱讚及獎勵,有助於孩子提高練習的動機,彭可佳職能治療師表示其實兩三歲的孩子並不一定要用物質的東西給予獎勵,對孩子來說很棒的獎勵,可以是聽故事或是到公園逛逛,即使是拍手或是當下公開讚美的方式,也會讓他受到鼓舞。彭可佳職能治療師提醒,我們主要獎勵的是孩子「他願意去做」的動機,而不是因為行為表現的很好才獎勵,畢竟行為可以透過練習進步,但孩子願意練習的心才是最重要的。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