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異位性皮膚炎無法根治 恐全身發炎…導致代謝症候群、心血管疾病

康健雜誌

更新於 2020年12月18日02:28 • 發布於 2020年12月18日02:28 • 出處/康健雜誌 文/邱淑宜 圖/Pixabay
異位性皮膚炎無法根治 恐全身發炎…導致代謝症候群、心血管疾病
異位性皮膚炎無法根治 恐全身發炎…導致代謝症候群、心血管疾病

天氣濕又冷,不少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病情惡化。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慢性發炎性皮膚病,但它不只是皮膚病,控制不好會導致全身發炎,引發共病。健保已有條件給付可精準治療的生物製劑,病友也可使用病情控制工具提升治療效果。

「異位性皮膚炎是皮膚屏障異常合併免疫系統失調的慢性皮膚病,不會傳染,但無法根治,」台灣皮膚科醫學會暨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理事長、台大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朱家瑜表示,異位性皮膚炎又稱異位性濕疹,常反覆發作、時好時壞,是導致身心重大負擔的皮膚疾病,需長期治療控制病情。

身體長期處於發炎狀態 容易發生感染甚至產生共病

台北林口長庚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黃毓惠表示,異位性皮膚炎致病原因為病患的絲聚蛋白(filaggrin)基因突變,造成病患皮膚角質層功能缺損,無法提供皮膚足夠的保護,皮膚容易流失水份而脆弱乾燥,讓過敏物質能夠輕易進入體內引發發炎反應。

異位性皮膚炎典型症狀為皮膚乾燥、發癢脫屑,分為輕、中、重度,由醫師以「病灶佔體表面積 (BSA)」及「濕疹面積與嚴重程度指數(EASI評分)」評估區分等級。林口長庚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黃毓惠表示,台灣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從幼兒到成人估計有100萬人,其中約三成屬於中、重度。

(異位性皮膚炎分輕、中、重度,由醫師專業評估。圖片來源 / 台灣皮膚科醫學會提供)

很多人以為皮膚病治得好,但異位性皮膚炎是無法斷根的皮膚病。黃毓惠說,很多病人就醫後發現治不好,灰心沮喪下放棄治療。這樣的觀念是錯誤的,因為無法斷根的疾病更需穩定控制。

「尤其異位性皮膚炎不單皮膚發炎,發炎物質也會攻擊身體其他系統及器官,導致整個身體都在發炎,這個時候皮膚很多細菌都會增生,所以很多病人容易被細菌或病毒感染,而且當體內一直發炎,也會有很多共病,包括過敏性鼻炎、氣喘、代謝症候群,甚至引發心血管疾病。」

雖然異位性皮膚炎無法根治,但接受治療可穩定病情,改善睡眠品質、減少細菌感染或病毒感染的機會,「治療異位皮膚炎需要時間,病患一定要有長期調控的觀念,請病患拿出耐心,也千萬不要尋求偏方,」黃毓惠說。

藥物推陳出新 符合條件健保給付生物製劑

朱家瑜指出,治療異位性皮膚炎的藥物包括潤膚劑、皮質類固醇、抗組織胺、免疫調節藥物、光照療法等,最新治療策略是改善皮膚屏障功能,以及針對免疫路徑為導向,「2020台灣皮膚科醫學會異位性皮膚炎診療共識中,加入了新型生物製劑療法的建議。」

黃毓惠進一步指出,免疫調節劑的藥物雖可調節免疫功能,但並不是針對異位性皮膚發炎性反應進行調節,針劑的生物製劑則是精準鎖定異常的發炎因子進行阻斷,從根源改善病灶,不影響身體其他部位,「生物製劑是精準治療,可以達到很好的療效,又不會有副作用,是中重度患者的福音。」

生物製劑2年前台灣已核准使用,當時必須自費,現年23歲的Darren從小就是異位性皮膚炎患者,高中後病況嚴重,半夜常搔癢難耐抓到破皮流血,床單血跡斑斑,體無完膚,臉都成了疤痕臉。2年前他在醫師建議下自費以生物製劑治療1年,大幅改善病情,停用生物製劑後他以免疫調節劑控制病情,現在的臉部及四肢的皮膚幾乎完好如常人,生活回歸正常。

(23歲的Darren兩年前自費以生物製劑治療重度異位性皮膚炎,大幅改善病情,臉部皮膚已不復疤痕累累。圖片來源 / 台灣皮膚科醫學會提供)

「生物製劑一針2萬1,000元,一個月打兩針,必須長期施打,很多病患負擔不起,」黃毓惠說,健保從去年年底開始給付,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病者如果經照光3個月,及兩種口服免疫抑制劑的足量治療各3個月後,濕疹面積與嚴重程度指數(EASI評分)仍有20分,且病灶佔體表面積30%以上,即可申請健保給付,「雖然健保只給付一年,但一年時間足夠改善病情,之後回復原本的用藥,可以讓病情控制良好,如果惡化,則可以再申請健保治療。」

病友協會推ADCT控制工具 即時追蹤病況

朱家瑜進一步指出,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發作皮膚奇癢難耐,患者常抓到破皮流血,不但影響睡眠、生活品質,還會讓病患憂鬱焦慮、自信心受創,影響就學及工作。因此治療上應將皮膚表徵及症狀、心理健康、 生活品質等三大面向同步列入治療考量,才能幫病人更有效控制病情。

由於病患就診時難以具體表達身心面臨的困境,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引進線上版「ADCT異位性皮膚炎控制工具」,盼能幫助病人及醫師,由不同面向去瞭解病人感知角度的疾病負擔,讓數字說話幫助病人具像表達。病人可透過電腦或手機直接進行線上評量,每次評量結果會自動記錄,方便追蹤;醫師則可藉此工具多面向掌握病人的疾病負擔與控制狀況,並針對每次的評量分數變化提供治療建議。數位化線上工具可帶給醫師及病人極大的便利性。

延伸閱讀:

久坐的人,更需要「靜站」 他照著中醫師建議…9個月減輕10多公斤、連異位性皮膚炎也好轉

濕疹還是蕁麻疹?4點初步自我判斷 小心久治不癒…恐是癌症或內科疾病

※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此查看原始文章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2

  • 昜毅
    台中中國醫藥學院鄭慧滿醫師
    2020年12月18日15:01
  • Vincent lee
    那這病症會遺傳嗎???
    2020年12月19日02:20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