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備為國家防禦之本,軍備預算的規模該多大?資源該如何配置?美國軍備經濟學家、前美國代理陸軍部長惠特利(John E. Whitley)25日表示,「美國軍事決策領域從未停止分析研究!」,時間可以回推到二次大戰之後,美國軍方就成立統一部門調控資源分配和使用分析,全球反恐戰爭20年來,美國國防戰略和實力接近的對手已相當,美國2024財年軍備預算提交8,420億美元,約新台幣26兆,其中陸軍預算1,850億美元,仍低於空軍2,590億美元、海軍2,560億美元。
惠特利以軍事經濟學家身份,應台大經濟學系邀請首度來台訪學。他目前任職於美國軍備智庫維吉尼亞州亞歷山大市國防分析研究所(IDA),以最高軍職擔任高級研究員,領導國家安全資源分配和績效問題的研究,是極少數擁有芝加哥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的美國陸軍高階專家。台大經濟系方面亦安排他訪問國家政策研究院、國防部等。
在此行訪台公開演講中,台灣金融研訓院長黃崇哲親自參與,並提問許多台灣軍備預算及人才培育的問題。黃崇哲說,台灣財經智庫應該投入國防軍備預算方面的研究,畢竟台灣就立於兩岸對峙情勢的浪頭。
惠特利舉例,「軍備經費倒底該占國家GDP多少的比例?」就是一個很需要討論的議題,一般來說,國內生產毛額(GDP)的2%是可接受的,這只是衡量國家能負擔多少防禦的尺度,不是硬性規定;即便如此,仍有民眾認為軍備支出會拖累國家經濟,「一旦發生熱戰,大部分經濟資源都被迫轉移到軍事支出上!」在冷戰最高峰時期,美國花費經費大約占GDP 8%,到後冷戰時代該占比則降至3%至4%。
兩岸情勢近兩年來動輒升級,台灣社會卻普遍存在「美國會來救我們」的想法。惠特利說,一旦兩岸情勢快速升高,美國是會認真作出盟邦協助的行動,一如俄烏戰爭一開始的美國表態,但前題是台灣方面也要有事前充足準備,由於軍備預算和人力配置是需要經濟專家群共同參與,目前看來台灣並沒有著手,呼籲台灣應加快發展軍備經濟研究,拉高到整個政府層面的預算分配決策,即使要各方辯論,也是很好的起始點。
台大經濟系教授林明仁和惠特利為芝加哥大學經濟學博士班同學,惠特利說,雖然此行是學術交流,但也看到、聽到很多未曾接觸過的人事物,美國軍方沒有多少人有這樣的經歷,是一次非常有價值的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