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親子

解析9種剖腹產原因!上一胎剖腹這一胎也要剖腹生嗎 ?

嬰兒與母親

更新於 2022年11月07日15:13 • 發布於 2022年11月07日00:00
解析9種剖腹產原因!上一胎剖腹這一胎也要剖腹生嗎 ?
解析9種剖腹產原因!上一胎剖腹這一胎也要剖腹生嗎 ?

約三成婦女選擇剖腹生產

關於剖腹生產的比例,新店天主教耕莘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黃文郁指出:「約為30%~35%,大概是三成多。」

通常會建議孕媽咪盡可能選擇自然生產,然而,彰化基督教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蔡兆琮指出:「除非在產檢過程中,發現孕婦是剖腹生產適應症,例如:胎位不正、上一次生產是採取剖腹生產、或胎頭骨盆不對稱等。」至於必須緊急採取剖腹生產,臨床上常遇到的像是產程遲滯;或待產過程中,胎心音減速;出血多,危及媽媽或胎兒的安危等。

9個原因,選擇剖腹生產

一般而言,剖腹生產的適應症可分為非緊急性與緊急性。兩位婦產科醫師針對兩大類經常出現狀況進行分析。

■非緊急性

非緊急性剖腹生產通常會安排在足月37週以後,蔡兆琮醫師解釋:「因為胎兒最後成熟的器官是肺臟,約在34週,因此,37週以後即可安排剖腹生產。」如果懷孕第二胎或第三胎的經產婦,則通常不會讓孕婦懷孕滿40周才剖腹,時間會再早一些。至於非緊急性的剖腹生產有下列情況:

1.上一胎剖腹生產
通常上一胎是剖腹生產,這一胎多半會選擇剖腹生產,然而,黃文郁醫師認為:「其實這胎不見得要選擇剖腹,主要看每個孕婦的條件。」例如:子宮曾經開刀過,像剖腹生產、摘除肌瘤,或進行子宮的整型手術,像子宮有腺肌瘤,進行減積術以減少體積等,因為擔心待產的過程可能增加子宮破裂的機會,則建議孕婦進行剖腹生產。

剖腹生產後自然分娩
再者,前一胎因為特殊原因剖腹生產,可是這一胎沒有這個原因,還是可以嘗試自然生產,稱為「剖腹生產後自然分娩(VBAC)」。或是孕媽咪第一胎進行自然生產,第二胎可能因為胎位不正而選擇剖腹生產,第三胎懷孕沒有胎位不正的情況,即可嘗試再一次自然生產。

可是,若前一胎剖腹生產的原因是骨盆因素,例如:媽媽的個子嬌小、不到150公分,骨盆較小、胎兒較大,遇到這情況,無論媽媽生幾胎不會有太明顯的變化,因此,也較不建議自然生產。因此,主要還是看前一胎剖腹生產的因素。

臨床上,蔡兆琮醫師也曾遇過上一胎是剖腹生產、這一胎卻選擇自然生產的孕婦。由於她的子宮曾開過刀、有傷口,擔心傷口破裂,所以採取非常自然的方式,等她有陣痛感,且一切進展順利,不會使用任何幫助生產的藥物,像催產素等,蔡醫師說明:「催產藥物會加強子宮的收縮,雖有助於產程進展,但由於增強了子宮收縮的強度,可能增加子宮破裂的風險。」當產婦的子宮頸十指全開,先讓產婦上了產檯,並請她盡量用力以讓寶寶自然娩出。

須先謹慎評估產婦條件

胎位不正是剖腹生產最常見的因素。

不過,必須很謹慎的觀測產婦的症候群、生命徵象、血壓、心跳,以及寶寶的胎心音。而在進行產檢時,亦要衡量胎兒能否自然分娩,包括胎兒會不會太大;此外,亦會進行內診評估媽媽的產道是否太小。原則上,待產過程如果發生任何危險性,就要立即更改為剖腹生產。

蔡兆琮醫師提醒:「此方式並不適合所有剖腹生產過的孕媽咪。」在經過剖腹生產後,子宮會有開過刀的傷口,若嘗試自然生產,在待產過程恐增加子宮傷口破裂的機會,導致子宮破裂引發大出血,有時會造成媽媽與胎兒的危險。

2.胎兒的胎位不正
胎位不正是剖腹生產最常見的因素。胎位正,是胎頭朝下、臀部朝上;而胎位不正,例如:臀位、斜位、橫位,或顏面位等。蔡兆琮醫師指出:「胎位不正,胎兒的頭部、耳朵、身體無法順著產道分娩而出,最常見的是臀位。」目前的醫療發達,進行產檢時可用超音波去監測、發現胎位不正,多半會建議孕媽咪採取剖腹生產。

胎位不正,像顏面位、枕後位等都需要剖腹生產,不過根據黃文郁醫師的經驗,如果產婦有意願,仍是可以嘗試自然分娩。他曾分別遇到兩位產婦是顏面位,其中一個嘗試自然生產,雖然待產時間較久,但寶寶終於自然娩出。另一個產婦則因為自然生產的過程不順利,最後選擇剖腹。

至於臀位,如果是第一胎的初產婦,則不建議採取自然生產。也許寶寶的屁股很快露出來,可是頭部容易卡在骨盆、造成難產,因此不建議嘗試自然生產。

經產婦仍有機會嘗試自然分娩
可是已經生過小孩的經產婦,由於骨盆曾擴張過,所以寶寶分娩的速度會比較快,卡住的機率較小。黃醫師曾遇過一位孕婦,前兩胎是自然生產,可是第三胎的胎位不正,而她仍是很想嘗試自然生產。由於她曾生過兩胎,所以自然分娩的過程還算順利。因此,胎位不正並非一定要剖腹生產,可視孕媽咪的情況而定。

「膝胸臥式」矯正運動
當孕婦在產檢時發現胎位不正,可是本身有意願自然生產,黃文郁醫師建議每天早晚做「膝胸臥式」的矯正運動,每次約10~15分鐘,而且盡量在寶寶活動的時候進行,效果會比較好。如果孕期超過36週胎兒仍是沒有轉正,再轉正的機會亦較低,可能需要安排剖腹生產。

3.胎頭、骨盆不相稱

測量胎兒頭圍+媽媽的骨盆

可利用骨盆腔攝影來輔助測量孕婦的骨盆。

當媽媽的骨盆較窄、胎兒較大,蔡兆琮醫師指出:「也會增加自然分娩的困難度。」

一般而言,胎頭、骨盆不對稱有幾種可能性:1媽媽的骨盆較小。此時可以利用骨盆腔攝影來輔助,若測量出孕婦是收縮性骨盆或狹窄性骨盆,則必須採取剖腹生產。但如果介於中間值,仍可嘗試自然生產。2胎頭明顯較大,通常會量胎兒頭骨兩側的顳骨徑,超過10公分代表胎頭比較大。亦可測量胎兒的頭圍(HC),超過37公分也是算大。

胎頭、骨盆的角度不吻合,增加自然分娩困難
不過,有時雖然寶寶的頭圍不大、且媽媽的個子不算較嬌小,可是在生產過程剛好一個角度轉不過去,黃文郁醫師表示:「類似這種情形亦為胎頭、骨盆不對稱。不見得胎頭較大、或骨盆較小,問題在於能否互相吻合,不過這通常要嘗試自然分娩才會知道。」

除此,寶寶的大小是夫妻雙方共同製造,有時候亦要衡量夫妻雙方的身材。像有些媽媽的個子嬌小、但爸爸長得很高大,也會增加自然生產的困難,因為寶寶的骨架可能比較大,相對來說,媽媽的骨盆則顯得較小,可能要考慮剖腹生產。

4.巨嬰
在醫學上,巨嬰是定義在4000公克或接近4000公克。

到了懷孕後期,醫師會計算胎兒的頭圍與腹圍來評估胎兒的體重,蔡兆琮醫師表示:「倘若頭圍或腹圍的任一數值偏大,代表胎兒可能較重,超過4000公克亦即是俗稱的巨嬰。」不過,使用超音波測量可能有些許誤差,通常醫師會讓孕媽咪及家屬瞭解這情況,並告知選擇剖腹生產的原因。

如果胎兒過大,而孕婦仍堅持自然生產,恐會造成產程遲滯。蔡醫師解釋:「胎兒比較大,代表胎頭或身體比較大,當寶寶經過產道時會經過坐骨脊的部位,而坐骨脊是媽媽骨盆中最短的直徑,如果直徑小於胎頭的橫徑,胎兒即無法順利產出。」另外,也可能胎頭分娩出來,卻因為胎兒的身體過大而卡住,造成肩難產,此狀況則更棘手。

評估母親+寶寶的體重
不過,黃文郁醫師認為:「像有些孕婦身高達180公分,或骨盆很寬,以180公分的孕婦為例,4000公克的胎兒也許如同一般孕婦的3200克、3300克,不見得不能自然分娩。因此仍要評估母親的狀況,並非單獨看寶寶的體重。」

5.前置胎盤

第二孕期即可確定
進行自然生產時,胎兒必定會經過媽媽的子宮頸,蔡兆琮醫師指出:「如果胎盤太低而蓋住子宮頸口,會造成寶寶就無法正常的娩出,必須採取開刀。」

前置胎盤分幾種類型:全部覆蓋、部分覆蓋,另一種則是在子宮頸口的邊緣覆蓋,黃文郁醫師表示:「即使邊緣覆蓋,在生產過程也容易壓擠胎盤,造成產前出血或生產中的大出血。」此外,即使胎盤沒有覆蓋子宮頸口,可是距離產道口不到2公分,則為「低位胎盤」,亦屬於前置胎盤的一種。

正常來說,前置胎盤在第二孕期即可以超音波檢查確定。

6.自費選擇剖腹生產
現在愈來愈多孕媽咪選擇性剖腹生產,黃文郁醫師觀察,可能是孕婦害怕自然分娩的疼痛、本身是高齡妊娠、或好不容易做人成功,擔心自然分娩有過多風險,甚至是想挑選好時辰來進行剖腹生產等。

蔡兆琮醫師指出:「不符合剖腹生產的適應症,都屬於選擇性剖腹生產,就必須自費。」原則上,若沒有特殊的條件,仍是鼓勵孕媽咪盡量以自然生產為優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