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理財

在人生中騰出一點失敗的空間吧!

哈佛商業評論

更新於 12月20日06:57 • 發布於 12月20日06:55 • HBR好讀

騰出失敗的空間整理術正夯,這不是什麼新觀念,但清理與整理近年來已經成為提升生活品質的當紅概念。有意識的拋下我們不需要的東西,一直被視為是具有療效,甚至具有淨化的作用。拋棄不只是去除我們不想要的東西,還能為其他東西騰出空間:更多你喜愛的事物、更多讓你開心的事物,或是更多喘息的空間。你可能不會想用失敗來填補這個空間,但或許你應該這麼做。

希望你現在已經能夠認同,經過深思熟慮而冒險的價值。假如你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失敗過,這或許代表你冒的險還不夠多、不夠大。該是時候投入更多賭注了!

當你屏棄每次都要成功的壓力,你就會得到自由,開始嘗試所有的可能性。你應該明白,偶爾失敗的正向制約帶給你的好處。在人生中騰出一點失敗的空間,能讓你在面對無可避免的失敗時,不會一蹶不振。失敗不會使你成為輸家,你也不該因為害怕失敗而放棄嘗試。不過,在你和失敗結為盟友前,你需要先與其和平相處。

轉化逆境

矽谷有一句名言,鼓勵人們要「快速失敗,經常失敗」。如果只按字面解釋,這可能是個魯莽的建議,但其真正的目是鼓勵你從過去的錯誤中快速得到教訓,並讓教訓成為下次努力的原動力。意思是,一件事的終點是下一件事的起點。然而,失敗不一定會帶來成長。要減少進入「魯蛇貴賓室」的機會,關鍵在於積極反省。

海德特(Jonathan Haidt)在《象與騎象人》(The Happiness Hypothesis)提到,培養韌性可以賦與我們力量。這個論點的意思是,你需要體驗逆境才能獲得成長,若欠缺這種經過努力才能獲得的成長,你將難以得到持久的幸福。

那麼,你該如何從逆境中成長?成長不會從天上掉下來,你不會單純因為經歷「不好」的事,或是急著展開下一次的嘗試,就獲得成長。你要用心消化自己經歷過的事物,才能得到成長,也就是海德特所謂「意義建構」的過程。海德特認為,這種意義建構指的是我們把內省的思緒用紙筆寫下來。用外顯的行動與不斷的言語表述展現我們的每個思緒與感覺,是現代社會的常態,但我們需要經常進入內省的世界,再次出發時才會有力量。研究顯示,將逆境寫下來並不是寫日記自憐,而是經由失敗變得更強悍的簡單有效方法。潘尼貝克(James Pennebaker)的研究指出,經歷創傷後書寫內在思緒的人,隔年看醫生的次數會比較少。科學已經證實,花心思處理挫敗,有助於我們獲得個人轉化,以及更健康快樂的人生。

了解你的忍耐極限

為了不要讓你以為我鼓吹失敗,請容許我澄清一點:失敗一定會發生,也應該發生,而且滋味一定非常苦澀。你愈否認這個事實,就愈難以嘗出苦澀後的甘甜。

但安於現狀並非解決之道,我們不應該不在乎失敗,即使失敗讓人感到痛苦,但也使人學會謙卑。就像失戀一樣,第一次與最近一次的心碎同樣令人痛苦。但是當你知道該如何面對失敗,你就不會被一擊就倒,也比較容易復原。

但是多少次失敗才算太多?知道自己能承受多少失敗而不至於放棄希望,是件很重要的事。迫使自己跨出舒適圈,但不至於超出忍耐的極限,這個微妙的平衡點就是韌性。失敗就像是一支雙人舞,你最好確定自己是帶舞的那個人。

本文摘錄自《人生就像開公司,想成功就要成長》一書,安娜.阿卡巴里(Anna Akbari)著,廖建容譯,天下文化出版。

加入哈佛商業評論LINE好友,隨時接收管理新知

延伸閱讀: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