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時代,人文科系的存亡備受挑戰。世新大學中國文學系、真理大學台灣文學系相繼停招。然而,逢甲大學人文與社會學院的中文系與外文系卻逆勢突圍,不僅達成招生滿額,註冊率更高達100%。究竟是什麼讓這些傳統的學科在AI浪潮中脫穎而出?
早在AI浪潮席捲全球之前,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下稱中文系)就已經突破傳統學科的框架,在課程地圖中融入圖文編輯、出版設計、企劃簡報、影視劇本實作和廣告文案等多元內容,並將UIUX介面設計、Adobe工具操作以及AI應用技能納入課程。
這樣的課程設計讓中文系學生展現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學習成果。例如,有位中文系學生利用周星馳御用配音員「石斑魚」的語音模型,成功打造聊天機器人,讓使用者彷彿在與周星馳對話。
更值得一提的是,逢甲中文系善用學校本身工科起家的優勢,創造跨領域合作機會。中文系的陳兪蓁、陳憶晏、鄭安晴與2位理工科系學生聯手開發的AI數位陪伴者,並在教育部指導的「2024 iLink 生成式AI創意應用大賽」榮獲冠軍。
AI數位陪伴者結合了ChatGPT與HeyGen技術,模擬出與長者親人相似的長相、聲音與人格特質,打造出24小時不間斷陪伴長者的AI親人。它不僅能耐心回應長者,還能定期將與長者的對話內容摘要並通知親人。
陳兪蓁提到,這個創作靈感來自於超高齡社會來臨,以及他外公獨居生活所帶來的痛點。她說:「儘管我們在技術層面無法完全達到,但我們對AI有一定了解,並且對社會議題有敏感度。因此,我們能夠與理工同學互相借力。」
「文字敏銳度」成文科生跨領域優勢
在「中文系沒出路」的社會氛圍中,逢甲中文系卻吸引了不少轉系生,平均每個班級都有5~6位,其中不乏像陳兪蓁和陳憶晏這樣的例子。
原本就讀都市計畫的陳兪蓁,因為在尋找打工機會時,發現許多職位都要求Adobe工具的使用技能,因此注意到逢甲中文系課程設計正符合她的需求,於是選擇轉系。
對於從小熱愛寫作的陳憶晏而言,雖然家人和朋友曾勸她將中文當作興趣,而非職業選擇,但當她從室內設計系轉入後,發現中文系培養的文字敏銳度,正是她跨領域發展的核心能力。
陳憶晏深有感觸地說:「比如我們的AI競賽作品,如果沒有紮實的文字功底與表達能力,理工同學也無法把構想落實。」
面對未來就業機會,身為大四生的陳憶晏充滿信心。她表示:「有同學在企業做活動企劃,也有經營Podcast或擔任電台主持人。大家都很清楚自己要做什麼,而這些都奠基於中文系的培育。」
成為使用工具的人,而非工具人
外國語文學系(下稱外文系)系主任闕帝丰在訪談中多次強調:「我們的目標不是將學生培養成工程師。雖然AI如今風靡一時,但我們無法預測它會持續多久。唯一可以確定的是,我們要把本科學好,運用科技輔助專業發展。」
外文系開設的「AI與英文學習」課程是由闕帝丰老師與資訊領域的老師共同授課。這樣的合作不僅為學生帶來了全新的學習體驗,也讓教師間激盪出不一樣的觀點。
就以批判性閱讀為例,闕帝丰老師關注個人生活背景如何影響閱讀理解,而資訊領域的老師則從技術角度出發,認為閱讀的核心在於生成具客觀事實的故事大綱。雙方在教學設計初期經歷了不少磨合。然而,這樣截然不同的觀點,也促成學生思考:「我與AI的價值差異是什麼?我的獨特性又在哪裡?」
此外,課堂中還有一項特別的挑戰——學生需設計一個為期12週的AI自學計畫……
繼續閱讀全文👉🏻 AI時代,文組的逆襲!逢甲大學中、外文系如何脫穎而出,重獲學生信賴?
更多Cheers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