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機場發生防疫人員被丟棄在垃圾袋的針頭刺傷,後續處置卻讓她感到不滿,也擔憂會因此感染疾病。疾管署說明,已緊急進行相關處理,也預防性投藥。對於被針扎的情況,醫師指出,其實以 HIV 而言,在 72 小時內投藥,基本上保護力都可達到 8 成以上,可不用太過擔憂。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感染科醫師顧文瑋提到,不論是職業或非職業因素,可能暴露 HIV 病毒情況時,可在 72 小時內、連續 28 天透過吃抗病毒藥物,在過去文獻顯示,以這樣的服用方式並未有人因此感染 HIV。
顧文瑋表示,藥物副作用的部分,因為愛滋預防性投藥並未有太大副作用,大部分吃完都是沒感覺的,也相當安全;僅有少數人會出現疲累、腸胃不適及頭痛等。
HIV 預防性投藥可達 8 成保護力 醫:按時服用未有人感染
顧文瑋指出,一般而言,會有 8 成以上的保護力,因為無法以臨床試驗,但透過長期追蹤發現,過去台灣有預先投藥個案,都未有人感染;且國外近期研究也看到,無論是哪種藥物,按時服用完,保護力都相當好。
不只是針扎,顧文瑋提到,先前也曾有過警消執勤時,被執勤對象咬傷,因而擔心暴露問題;不過全台灣幾乎都有愛滋疾病醫院,不論門急診也都可提供相關服務,若有需求應盡早使用,不要因為擔心副作用而不尋求預防性投藥的給予。
針扎一定會預防性投藥? 由醫師評估情況
至於其他的感染疾病,顧文瑋說,以梅毒而言,通常是在不安全性行為後,會事後投藥,方式包括口服藥及針劑;另外還有 B 肝及 C 肝等,如果有抗體就不用太過擔憂,而 C 肝持續追蹤即便轉為陽性,也可使用抗病毒藥物治療。
但是否被針扎都會直接預防性投藥,顧文瑋提到,仍會視對象而定,因為個案並不清楚被多少針具扎到,為了將風險降到最低,會盡早使用 HIV 藥物;但以醫院端的情況來說,若已經知道暴露來源,就可先行檢驗,假設來源並未感染,就不一定需要預防性投藥。
顧文瑋指出,通常作法會是在剛發生事件時,不知道暴露對象 HIV 狀態下,會先預防性投藥,風險低或是陰性時,就會停止預防性投藥;若個案被針具扎到的都是境外的人,狀況比較難以確認,給予預防性投藥是合理標準的作法。
文/張乃文、圖/楊紹楚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