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安健康/許嘉麟(輝馥診所五十肩主治醫師)】 五十肩這樣才算好
說穿了,五十肩的問題是「肩關節囊沾黏」,只要把關節囊的沾黏分開,五十肩就算是根除了。因此無論是西醫的復健、肩關節囊擴張術,或是國術館的關節鬆動術,或是中醫的小針刀,基本上都是圍著這樣的觀念進行治療。換句話說,如果肩友接受的治療無法把關節囊沾黏的部分分開,就不算是治本,這樣的五十肩不能說治好,因為沾黏的部分未處理完全,仍會有角度受限的問題。
一些肩友聽說五十肩之後會「自己好」,忍耐著等待「自己好」的那一天,企圖靠耐力咬牙硬拉開。先撇開不知道要等幾個月還是幾年(曾經記錄有十一年的肩友,仍有疼痛與角度受限的表現)不談,還有另一個常見迷思─不痛了,不一定就是「好了」。
不痛不是好,還要舉得高
臨床上常常看見未治療的五十肩肩友忍個半年一年,以為不痛就是好了,卻總覺得手不像過往好用,還常常肩、背痠痛,活動角度也不足。這正是因為五十肩未經治療,肩關節囊裡面還是沾黏得非常嚴重,發炎反應情況雖然有所改善,但是整個關節囊就像貼太久的膠帶一樣,黏得緊緊的,分不開。這個階段的老肩友若願意治療,效果往往比不上早期治療來得好,必須比其他人多增加療程時間與肌肉訓練,才能勉強回到之前的狀態。
除了拖太久療效差,更不用說等待過程中因為忍痛而帶來的心血管壓力與周邊組織的損傷,以及因為疼痛而無法上班、家庭失和、身心俱疲的社會文化副作用。努力忍耐了大半年,最後關節囊裡黏得緊緊緊,還是需要回來看醫生、做治療,那不是白痛、白忍、白白浪費了這段時日嗎?
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多管齊下,是所有疾病治療的不二法門。
不痛還不夠!下一頁告訴您:五十肩這樣才算好了
在五十肩的處理上,首重盡快讓關節囊分開不要黏在一起,這樣就不會產生身體補土補到把自己黏住的窘況,也不會因為發炎磨擦產生疼痛。另外,由於肩關節外面還包裹著肌肉、肌腱等軟組織,一旦關節囊發炎, 外面的肌肉組織也會收縮,所以治療五十肩時必須全面處理,才能讓療效最佳化。這也是為何肩關節囊擴張術是一整個療程,而不是單一治療。
江湖傳言五十肩會自己好,但以醫學觀點來說,不見的是「好」,只是「不痛」了,活動角度仍然受限,也容易引發其他肌肉與肌腱問題,仍需積極治療。最讓人遺憾的是,診間常有許多因為聽從親朋好友的建議, 如甩手、拉單槓、不要看醫生等,因而造成進一步受傷或錯過治療黃金期的肩友,讓治療更為棘手。
「貼牆畫圈」,一招判斷好了沒
首先,找一面雙手可以張開的平坦牆面,上半身靠著牆,腳則離牆往前跨一步。請注意肩與臀必須緊貼牆面,這樣才能固定您的肩胛,確保移動肩部時不會產生代償的前傾,以便真正測試您的肩關節角度。
接著,將雙手平貼牆面,手掌或手背都可以。請務必確認您的肩、臀與手統統緊貼牆面。
再來,雙臂伸直,沿著牆面慢慢畫大圓圈舉到耳朵旁邊。若能毫無困難地舉到耳朵旁,表示您的肩關節角度很OK;若是卡卡,就需要看看是不是還有沾黏或其他肩部問題。請參考下一頁的動作示範。
怎麼判斷別人好了沒?
家裡有「不求人」?
認真一看,古今中外,其實留下很多五十肩沒治好的痕跡喔!您一定聽過的就是「不求人」,背癢癢需要求助「不求人」的歷史,可是不分平民或貴族,在中華文化裡常常出現。很多人以為是年紀大了、筋骨硬了才會抓不到背,事實上就是五十肩留下的後遺症。
《雍親王題書堂深居圖屏》裡賞花的妃子手裡拿著的正是古代的不求人「竹雕靈芝如意」,非常精緻。「如意」原本叫做「爪杖」,這個名詞和現代的觀念比較合,也和現代的「抓耙子」樣貌類似。之所以被稱為爪杖,後來改稱如意,或許能從宋朝吳曾《能改齋漫錄.事始二》與《音義指歸》的記載中略知一二。
《能改齋漫錄.事始二》:「齊高祖賜隱士明僧紹竹根如意,梁武帝賜昭明太子木犀如意,石季倫、王敦皆執鐵如意。三者以竹木鐵為之,蓋爪杖也。「《音義指歸》:「如意者,古之爪杖也,或骨角竹木,削作人手指爪,柄可長三尺許。或脊有癢,手所不到, 用以搔抓,如人之意。」
把不求人的抓癢棒喚成「如意」十分貼切,抓到癢癢處心情真的會大好,比起叫旁人愈抓愈癢,一個小工具就能稱心如意!最有趣的是,現代又被叫「孫之手」,爺爺、奶奶的背很癢,用孫子、孫女的小手抓起來剛剛好,這名稱光想像的就十分有趣。
更簡單!下一頁告訴您伸懶腰就知道五十肩好了沒!
伸個懶腰就知道!
肩關節整體評估門診時,除了五十肩肩友,還有很多家屬會一同前來,偶爾會碰到掛號的那位不是五十肩,但陪同的家人是五十肩的特殊情況。五十肩好發在四十至六十歲,並非每個人的五十肩症狀都很明顯,尤其是留守家中照顧長輩的人,長期的腰痠背痛往往讓人弄不清楚,原來肩膀卡住不是肌肉問題,而是關節囊黏住了。
情況通常是這樣的,掛號的病人多半是六、七十歲,肩部疼痛,檢查後發現是因為天氣太冷而肌肉僵硬,回家多沖點熱水、注意保暖,慢慢就會好。不料等在一旁的家人前來攙扶時,卻看得出他的手有些角度不太能夠使力,而是用奇怪的角度在施力,一看就知道關節角度有問題。
「可以請您伸個懶腰嗎?」我想確定一下心中的猜測。
果不其然!要嘛是身體前傾才碰得到耳朵,要嘛是卡在中間怎樣都上不去,再不然就是手可以舉高,但離耳朵很遠。不論是哪一種情況,關節角度受限的狀況都很明顯。為了照顧別人,往往忽略了自己身體的警訊, 也忘了自己原來也是會生病的。
本文摘自《自己的肩痛自己救:圖解五十肩保健與治療》/許嘉麟(輝馥診所五十肩主治醫師)/時報出版
>>立即加入早安健康LINE好友,週週抽【健康好禮一份!】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