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台積電在熊本設廠帶動台企進駐日本,台日之間的文化差異所造成的溝通鴻溝愈來愈需要被關注,以避免不必要的誤會和錯誤。
多年前我與日籍同仁一同拜訪日本客戶,會議期間我感受到客戶欲言又止,意興闌珊,我已有面對提案失敗的心理準備,不料會後日籍同仁恭喜我說提案應該是成功了,我一臉錯愕。
台灣與日本有著極近的地緣關係,商貿關係原本就相當活絡。隨著台積電到日本設廠,更帶動台灣企業進駐日本的熱潮。然而,許多台灣企業所面臨到的第一個挑戰,便是台日之間因文化差異產生的溝通鴻溝。
暫停3秒的文化:留白的說話藝術
台、日文化與民族性有著顯著不同的表達方式。例如,日本人相當重視對方的感受,會在聽對方說話時給予點頭回應,傳達認真聆聽的態度,在應對時為了表達尊重,會選擇稍作停頓、思考後才開始傳達自己的回應。
相較下,台灣人在表達上受到歐美影響,講求高效率,說話時不拐彎抹角,也因此日本人眼中的台灣人顯得過於直接、會搶話,不專注聆聽對方說話的印象。
不碰觸敏感話題的文化:萬事從天氣開始聊起
前些時日正值台灣選舉期間,在會議開始前,我與日本總部的同仁半開玩笑聊到了台灣選舉熱潮,日籍同事們對於我的單刀直入愣了一下,一時間不知道該如何接話。
在我理解日本人的距離感前,我曾經納悶為什麼日本主管們開會前,總會和我聊到台灣的天氣,之後他們再分享日本當地的天氣又是如何?
原來,在意對方的感受是日本文化特徵,這也顯現在每一次的談話之中,政治、家庭、私事都屬於敏感的話題——用天氣開頭或結尾,永遠都是最安全的選擇,也是日本人最習慣的閒聊主題。
不說不的文化:沒有say no並不等於say yes
我向日本總公司進行報告時,我的上司對於我的提案一向不會在當下給予否決,會議結束後我便急著思考接下來的行動,一同開會的日籍同仁制止了我,要我別急著動作,我對此感到一頭霧水,總覺得會議中老闆頻頻點頭說「はい(好)」、「分かりました(了解了)」,明明沒有被否決為何需要暫緩?隔了段時日後也證實了日籍同事的判斷是正確的,我的提案主管並不贊成。
日本人不當面拒絕也是源於禮貌,然而當下不置可否的態度,容易讓台灣人做出誤判……
繼續閱讀全文👉🏻不在會議當下做出決定?一次看懂日本職場「說不出口的秘密」
更多Cheers精彩文章
- 日本興起「洗手間避難」、中國廁內裝計時器…為何現代人要躲在廁所裡?
[ * [**一個客人結帳結20分鐘!日本推「特慢收銀處」:無論多慢都不介意**](https://cwl.pse.is/6zwm3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