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歲的前交通部長郭瑤琪,3/23晚間因為主動脈剝離緊急送新光醫院急診,開刀手術,並以葉克膜搶救1夜後,院方3/24表示,搶救無效,已於今天中午拔管。醫師提醒,最近日夜溫差加大,忽冷忽熱周邊血管收縮,容易導致血壓升高。提醒如果出現「前胸痛到後背」的撕裂痛時,一定要趕快就醫,高危險的主動脈剝離死亡率可能達9成,一刻都不能拖延。
郭瑤琪主動脈剝離經手術後,新光醫院院方使用葉克膜搶救。經過一晚與死神拔河,確定急救無效,已於中午前拔管,各界好友紛紛均表不捨,還有好友在她的臉書上表示:「瑤琪姊一路好走,我們會繼續為您名譽而戰,不會停止。」
郭瑤琪被指控收受南仁湖集團的2萬美金,觸犯貪污罪判刑8年定讞。在2016年也曾傳出罹患癌症保外就醫。日前郭瑤琪才申請延長保外就醫,經法務部矯正署評估後,准予延長,據了解郭瑤琪身體狀況一直不是很好,但延長保外就醫的理由與心臟疾病無關,這次主動脈剝離是突發狀況。
嘉義大林慈濟醫院心臟外科醫師鄭伊佐表示,最近台灣各地早暖溫差加大,差距甚至高達10多度,在溫差明顯的情況下,血壓波動更加明顯,主動脈剝離的案例特別容易發生,最近該院就接到不少主動脈剝離案例。
主動脈剝離多與高血壓有關
鄭伊佐表示,根據國內統計,主動脈剝離的患者9成有高血壓控制不良,因為人體的主動脈結構有三層,主動脈本身受到高血壓的損傷,會導致血管裂開。當裂開損傷時,多會形成夾層主動脈瘤,造成剝離的現象。
女性高齡族群風險不容忽視
一般認為主動脈剝離好發於男性,鄭伊佐指出,年輕女性有荷爾蒙保護,心血管疾病發生率較低,但女性到了60、70歲之後,荷爾蒙的保護作用下降,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與男性相當,郭瑤琪已屆69歲,確實屬於高風險族群。
高血壓、高血脂是主要危險因子
除了年齡和性別因素外,鄭伊佐強調,若是長期高血壓控制不良,或合併有高血脂症的患者,罹患主動脈剝離的風險更高。
因為高血脂症患者體內的脂肪,如三酸甘油酯或低密度脂蛋白偏高,容易堆積在血管壁上,形成動脈斑塊,導致血管壁出現硬化與軟化不均的情況。在血壓波動明顯時,這些相對脆弱的血管更容易發生撕裂損傷。
主動脈剝離有年輕化趨勢
鄭伊佐觀察到,目前主動脈剝離有年輕化的趨勢,30至50歲的族群中,若未妥善控制血壓,或本身不知道有高血壓的情況下,發生主動脈剝離的風險增加。另一個高危險群則是70至80歲的銀髮族,他們多有長期高血壓或高血脂症的問題,造成血管健康狀況不佳,在溫差變化大時更容易發作。
前胸痛到後背的撕裂痛是警訊
主動脈剝離的症狀非常明顯,鄭伊佐解釋,由於主動脈從心臟出來後會往上走,在胸腔處轉彎到左後方,再沿著脊椎下行到腹腔,因此一旦發生血管剝離,患者會感到身體從前胸到後背像被撕裂般劇痛,病人常形容「感覺前所未有的劇痛」。
此外,主動脈剝離時,患者血壓可能會突然飆高或四肢血壓有差異的現象,所以如果有感覺前胸痛到後背的撕裂痛想要量血壓時,不要量一手血壓沒有升高就以為沒事,記得血壓兩手都要量。
及時就醫是搶救關鍵
只要發生這種前胸痛到後背、疑似主動脈剝離的患者,鄭伊佐建議應立即前往急診就醫,並向醫師清楚描述症狀。
隨著時間演進,主動脈剝離的死亡風險會逐時增加,每小時約增加1%至3%。若剝離位置靠近心臟,可能會壓迫心臟,造成心包填塞;或是壓迫到冠狀動脈,影響心臟的血液供應,這些都是致命的併發症,死亡風險高達9成。
不同分類嚴重程度有別
主動脈剝離的分類與嚴重程度息息相關。鄭伊佐表示,目前臨床上常用的分類為史丹佛分類,分為甲型和乙型。甲型主動脈剝離影響到升主動脈和主動脈弓,若不及時處理,可能導致死亡或中風。
而乙型主動脈剝離位於降主動脈之下,相對不會立即危及生命,大部分可以透過控制血壓和症狀,追蹤病灶的變化來保守治療,只有少數情況需要緊急處置。
溫差大時應提高警覺
鄭伊佐特別提醒,在氣溫驟降、日夜溫差加大的時候,主動脈剝離的案例明顯增加。以他最近接獲的一位52歲女性患者為例,平時有高血壓卻未積極控制,在寒流來襲時因血壓波動過大而發生主動脈剝離,所幸及時就醫獲得妥善治療。
面對多變的氣候,民眾應提高警覺,尤其是本身有心血管疾病風險的族群,更應小心保重,避免憾事發生。
◎ 圖片來源/TVBS
◎ 諮詢專家/鄭伊佐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