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方大同昔受氣胸之苦!醫點名反覆氣胸「5原因」有一習慣風險飆22倍

早安健康

更新於 03月04日06:00 • 發布於 03月03日06:00 • 新聞中心蔡經謙

41歲金曲歌王方大同病逝,經紀公司僅透露,方大同以積極的態度面對頑疾、抗病5年,未說明具體病因。不過方大同曾在十多年前因氣胸數度住院的病史,這幾天也引起了社會大眾對於氣胸的關注。

醫師解釋,「氣胸」不只發生在車禍撞擊或是肺部重病,有些你不知道的「爆肺地雷」也會引發氣胸,尤其平時一個習慣更是讓發病風險高出22倍,建議大家多留意肺部保養。

氣胸是什麼?5類高風險族群要注意

氣胸是指氣體異常地跑到肺臟和胸壁之間,導致肺部無法正常擴張,甚至會壓迫肺臟、影響呼吸功能。

值得注意的是,提到氣胸時第一直覺經常以為只發生在車禍撞擊、骨折外傷,但其實氣胸也可能自然引發。

台北榮總遺傳優生科主任張家銘醫師在臉書貼文解釋:「只是伸個懶腰,結果胸口突然像被刺了一下、吸不到氣…」這個狀況便是原發性自發性氣胸(PSP)的典型表現!而氣胸的高風險族群,常與基因、體質、和生活習慣有關:

1.瘦高體型者:身高較高、體脂較低者,肺尖部承受的壓力較大,容易形成肺泡。

2.吸菸者:吸菸會破壞肺泡彈性,氣胸風險比非吸菸者高出22倍。

3.劇烈運動者:舉重、深潛、高空跳傘等活動,相對較容易導致肺泡破裂。

4.曾經發生氣胸:以前曾有氣胸病史的人,要注意氣胸的復發率高達30~50%!

5.基因因素:例如FLCN基因突變,肺泡壁較脆弱,容易形成氣泡,一旦破裂便會引起氣胸。由於這類基因變異具有遺傳性,若家人有氣胸病史,自己的風險也可能較高。

呼吸怪怪的、突發胸痛?這些氣胸警訊別忽視

有時候氣胸的症狀可能很輕微、不太有感覺,但如果覺得「呼吸怪怪的」就要提高警覺,以免拖延到治療時機喔!張家銘醫師提醒,若有以下症狀都需要特別警惕,最好儘速就醫。

  • 單側胸痛、刺痛或悶痛
  • 呼吸困難、氣短
  • 吸氣時有異常聲響,或呼吸音減弱
  • 吸氣時有奇怪的「破裂感」
  • 臉色蒼白、心跳加快、暈眩

若症狀輕微、氣胸面積小,醫師可能會使用氧氣治療並持續追蹤;但若氣胸範圍超過15~20%、或出現呼吸困難等症狀,則會需要放入胸管或引流管,試圖排出空氣,甚至考慮手術治療。

5招降低氣胸風險!基因不能控制,但生活習慣可以改變

最後,雖然部分氣胸原因與體質、基因相關,但透過以下幾個預防保健對策、調整生活習慣,還是能在可控範圍中降低發病風險,做好肺部保養與健康管理!

  • 戒菸:就算是偶爾抽煙,都可能讓肺泡變得更脆弱!戒菸是唯一被證實可顯著降低氣胸風險的方法。

  • 避免壓力變化過度劇烈的活動:如舉重、深潛、高空運動、強力吹奏樂器等,尤其要小心。

  • 定期監測肺部健康:千萬別忽視健檢的重要性,尤其高風險族群,可以定期做胸部X光檢查或CT檢查。

  • 留意身體發出的警訊:越早查找症狀和病因,越早對症治療,則復原機會就越高。

  • 了解遺傳風險:透過基因檢測,可以提前做好健康管理。

重症專科醫師黃軒也提醒,20至40歲的年輕族群若頻繁發生氣胸,可能與潛在遺傳疾病(如Birt-Hogg-Dubé 症候群、馬凡氏症候群)、自體免疫疾病(如紅斑性狼瘡、類風溼關節炎)、或肺大疱病有關,應儘早就醫,查明病因並治療。

快加入《早安健康》LINE好友,讓我們守護你每一天的健康
延伸閱讀:

原文引自:方大同昔受氣胸之苦!醫點名反覆氣胸「5原因」有一習慣風險飆22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