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國發會副主委、前桃園市副市長游建華因「癌王」胰臟癌去世,享壽65歲。據報導,游建華2年前罹癌,於今年(2025)1/3胰臟癌離世。醫師表示,胰臟癌早期幾乎無症狀,但提醒身體出現3個變化,特別是「沒做什麼事」肥肉就減少時,一定要特別小心。
游建華曾在呂秀蓮時任縣長期間,擔任建設局長,以及朱立倫任內時擔任交通局長,後又被前桃園市長鄭文燦延攬,一路從祕書長當到副市長,離開桃園市府後,任職國發會副主委,未料卻因胰臟癌而英年早逝。
胰臟癌積極治療可望延長存活期
如何提早去發現和更好的治療可以提高胰臟癌存活期?嘉義大林慈濟醫院血液腫瘤科醫師李思錦表示,胰臟癌在未治療下平均存活期是3~6個月,治療平均存活期是11個月,其實存活兩年已經算是蠻成功的一個案例。
李思錦表示,要延長胰臟癌患者的存活期,首先要評估病人的體力狀況,其次是觀察腫瘤是否壓迫到肝臟內的膽管而引起黃疸。若有阻塞性黃疸的情形,需先進行引流術改善症狀,才能進一步接受治療。此外,營養支持也是關鍵,可透過營養針或藥物改善患者的食慾。
治療上,現今的做法是先進行化學治療使腫瘤縮小,再進行胰臟全切除手術,術後再接受藥物治療。若基因檢測結果適合,也可搭配使用標靶藥物。免疫療法雖然適用於部分胰臟癌患者,但需配合基因檢測選擇合適的治療方式。
胰臟癌難早期發現 疼痛、噁心、食慾不振等症狀恐晚期
李思錦提醒,胰臟癌早期症狀不明顯,若腫瘤位於胰臟尾部,因較不會壓迫到其他器官,通常到晚期才會被發現。而位於胰臟頭部的腫瘤,則可能因壓迫肝臟而出現黃疸的症狀而較早被診斷出來。
胰臟癌常見的症狀包括疼痛、噁心、嘔吐、食慾不振、黃疸和大便顏色變灰白等,但這些多半是晚期才會出現的症狀。
高血糖、微發燒、體重下降是重要警訊
基隆長庚醫院肝病防治中心主任錢政弘指出,根據2019年美國學者的研究,胰臟癌出現前身體會經歷3個時期的變化:
第一階段(約發生在胰臟癌診斷前30至18個月)
高血糖先出現,甚至在診斷前3年血糖即開始上升,但此時身體組織尚未出現明顯變化。
第二階段(約發生在胰臟癌診斷前18至6個月)
血糖持續上升,血脂肪(總膽固醇、低密度膽固醇和三酸甘油酯)下降,體重和皮下脂肪減少,但內臟脂肪和肌肉量維持不變。
第三階段(約發生在胰臟癌診斷前6至0個月)
大多數患者出現高血糖,血脂肪、皮下脂肪、內臟脂肪和肌肉量皆減少,整個人明顯消瘦。
錢政弘提醒,胰臟癌診斷前1年半,患者體溫可能上升,所謂「微微發燒」,指的是體溫可能只是攝氏37.1、37.2度,而非一般人會注意到的攝氏38度以上,身體只會感覺微微發熱,所以很難察覺。而且因脂肪細胞被大量消耗,導致體重無故下降。如果在沒有進行減重或運動的情況下體重驟降,千萬不要掉以輕心。
糖尿病、肥胖等7大危險因子
李思錦也提到,糖尿病是胰臟癌的高風險因子,因為胰島細胞常受到刺激而分泌胰島素。其他危險因子還包括年紀大、吸菸、肥胖、胰臟炎、慢性發炎和基因變異等。
治療藥物能充分發揮 可有效延長存活期
李思錦強調,及早控制黃疸等症狀,讓病人的身體狀況允許進行手術和化療,並充分發揮每一線藥物的療效,才能有效延長患者的存活期。此外,標靶治療和免疫療法需搭配基因檢測,而細胞療法雖屬自費項目,但若財力許可且身體條件允許,亦可納入治療選項之一。
◎ 圖片來源/翻攝自桃園市政府官網
◎ 諮詢專家.資料來源/李思錦醫師.錢政弘醫師
留言 2
林國榮
西醫生怎麽不出來p有多厲害,每天都在p多厲害,在恐嚇大家要打疫苗,真正治療時又不行,所以醫生短命真的不是基因了,我個人覺得是報應
5小時前
王正建
又雖到姨丈
5小時前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