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人際

為什麼升遷總是沒有我?「彼得原理」揭祕:升太快未必是好事

Cheers 快樂工作人

更新於 2021年04月26日03:26 • 發布於 2021年04月16日05:57 • 陳建銘
為什麼升遷總是沒有我?「彼得原理」揭祕:升太快未必是好事
為什麼升遷總是沒有我?「彼得原理」揭祕:升太快未必是好事

每次績效評估結束,你是否都覺得不平:「為什麼他可以升遷而我沒有?」、「雖然當上主管,但是他表現也不見得特別好?」

先別急著埋怨,教育學家勞倫斯・彼得(Laurence Peter)提出的「彼得原理」可以解決這些疑惑。

若用一句話說明彼得原理,就是:「在組織當中,每位員工都將升遷到他無法勝任的職位為止。」

按照彼得原理,員工都是從「適任」逐步擢升到「不適任」的位置,這或許就能說明為何下屬對無能主管的抱怨總是長存不絕:因為主管已經升遷到不適任的位置、而獲得升遷的同事未必真的就能適應新職務。

同名書籍《彼得原理》一書成於1968年,上市後大賣百萬冊,連霸50年排行榜常客。作者勞倫斯・彼得在大學任教時專職教育學,他將對組織中常見弊病的觀察整理成書,用來解釋各種職場現狀。

究竟為什麼會發生《彼得原理》提出的這種現象?分析起來,有3點原因。這些原因乍看之下立意良善,然而,落實到組織與員工上,卻因為個人利益與組織利益產生矛盾,導致升遷未必產生好結果。

原因1:為了讓之前的升遷合理化,結果,無能主管為了維護自身利益,不再以績效優先。

回想看看,企業如何管理升遷?通常都是直屬主管通過企業文化、績效考核來檢視與決定。

這又分為兩種情況,適任主管以「績效」來評估員工,「彼得原理」所指出的不適任主管,則以「投入程度」來衡量員工。

假設主管本身仍適任,最可能以下屬的績效與工作表現來衡量。主管評定升遷的基準是員工的「產出」。因為主管並不擔心員工晉升後會威脅到他的利益,反而期待有人接班。

而如果主管已不適任,那麼以企業組織的價值觀評斷下屬,是最安全的機制,避免有能力的員工成為主管後,戳穿他不適任的真相,損害他的權益。

簡單說,不適任的主管評定員工的標準,看的是「投入程度」。員工不必真的非常優秀,只要盡力讓自己「看似」努力為組織奉獻即可。

根據彼得原理,員工若在不適任的主管底下工作,自然是上述升遷機制的受害者。反之,不適任的主管其實是該機制的受益者,為了維護既得利益,不會輕易令其他有能力的下屬獲得與其相仿、甚至超過的地位,以避免自己被超越。

也就是說,為了令過去對主管「不適任的升遷」合理化,反而會造成真正有能力的員工無法出線。

原因2:為了激發底層員工士氣,結果組織、適任員工反受其害。

升遷,就像是驢子面前的紅蘿蔔,只有跑得最快的一小撮驢子吃得到。然而,「彼得原理」告訴我們,不適當的升遷,實則對組織、優秀員工都是隱性傷害。

2018年2月,明尼蘇達大學的艾倫・班森(Alan Benson)、麻省理工學院的丹尼爾‧李(Danielle Li)和耶魯大學的凱莉・蘇(Kelly Shue)共同發表了〈升遷與彼得原理〉(Promotions and the Peter Principle)的研究。

他們長期追蹤214家美國企業、5萬名以上業務員,在6年期間的業績變化和升遷歷程。結果如何呢?三位學者發現,獲得升遷者竟然都如同「彼得原理」所推論:超級業務員因為表現絕佳獲得升遷,然而這些人當上主管後,幾乎都因為缺乏管理能力而表現不佳。

「升遷」是組織提供給超級業務員的獎勵,並以此向其他員工昭示組織的公平性與流動性。

一般業務員受激勵,自然激發士氣,對工作更有動力。然而對整個組織而言,超級業務員轉任主管,產生的負面效益可能大過於基層員工的士氣。

學者警告,彼得原理的升遷模式可能讓組織蒙受雙重損失:超級業務員被調離第一線之後,勢必流失原本的客戶,而當上不稱職的主管,又會拉低整體部門績效。

組織若要實踐更大績效,應該先對超級業務員給予管理職培訓,從中揀選適任者擔任主管。不適應主管職的超級業務員,則給予加發獎金、提供有薪假期等實質報酬。也就是說,升遷不是唯一的激勵之道。

原因3:為了維持公司穩定,結果扼殺創新與成長。

當組織穩定與效率矛盾,如果員工優先選擇前者,這種情形稱為「倒置彼得」,意思是組織系統的穩定,遠大於工作效率。

比如說,常見對公務員的詬病就是倒置彼得的體現。當公務員凡事以「行政程序」為優先,就會忽略「變通」能夠提供民眾的方便。

這就導致彼得原理不只適用在不適任的主管,對「適任員工」同樣也有影響。能力超出職務的員工,重視工作效率遠勝規章流程,但這容易破壞組織穩定性。因此,比起不適任的員工,更容易招致主管的反感。

對稍微不適任的員工來說,可能只是得不到升遷,卻不見得會面臨解僱。然而能力超出適任等級的員工,卻經常得到一紙解僱命令。「彼得原理」指出,能力超出適任等級,或是非常不適任的員工最容易遭到資遣。原因在於:他們的存在擾亂了組織層級。

「維持運作穩定」看似是好事,然而對身處充斥著「維護穩定」觀念工作環境的員工,將會失去獨立思考及判斷的能力。

至於從組織發展的角度,「倒置彼得」現象,將扼殺可能的創新與成長機會,組織會漸入下坡,進入衰退期。

4個提醒,打破彼得原理迴圈

若要顛覆「彼得原理」指出的層級浮濫、組織充斥不適任員工的現象,工作者有4點提醒可以牢記心頭。

提醒1:永遠承認能力不足。

只有感到不足,隨時隨地保持強烈的學習欲望,對新事物的好奇心才能永不止息,而且勇於嘗試。

最好不斷運用工作輪調和學習充實自己,避免陷入能力不適任的危機。

提醒2:即使在現職上表現優良,也不急於擠入管理職。

如果尚未準備充分,反而可能弄巧成拙,被下屬貼上「無能」的標籤。

從業務出身的主管極多,如何轉換業務思維與管理思維,是否準備好承接「帶人」而不只是「開拓業務」的任務,都是面臨升遷機會時,應該好好思考的問題。

提醒3:主管決定晉升時,需意識到不是每位員工都適任管理職。

拿破崙說:「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然而,並非每位士兵都有當將軍的野望,況且將軍注定稀少。

即使是適任主管,同樣要明白:不論如何慧眼識英雄,但看走眼的情形仍然無法避免。有些員工即使經過適當培訓,對於擔任管理職仍有障礙。

主管決定升遷人選時,別忘了提供完善的學習與訓練制度。擴大接班梯隊的人選、培養種子部隊,都是組織持續成長的關鍵。

提醒4:組織內有「向上提升」,也要有「向下沉淪」。

有晉升,就有沉降,這是組織的必然。《臥底的經濟學家》作者、英國金融時報的專欄作家提姆‧哈福(Tim Harford)認為:「當有人不再勝任他的工作時,我們不應等他們自己辭職,而應該直接叫他們滾蛋──或者更好的做法,是把他們降回原本做得好好的低階職位。」

身為主管,是否有足夠勇氣當機立斷的「換人做做看」,甚至是「降回原職」?

彼得原理,一面檢視職場環境的鏡子

社會分工愈發稠密、組織層級愈發精細,「彼得原理」點出了職場上人人心有戚戚焉的現狀:公司內無能的人遠比想像多。

然而,每位員工都是一步步從「不適任」走到「適任」。「彼得原理」的隱含意義是:升遷太快未必是好事。它就好比一面清晰的鏡子,每位工作者想要埋怨無能主管時,不妨先檢視自身,有沒有保持「即使不會、我可以學」的謙虛心態。有朝一日,才能從「適任員工」獲得升遷時,也能是「適任主管」,為所在企業發揮更大貢獻。

〉〉真正人緣好的人都懂「人際美感」:不攀關係,才能贏得更好的關係

★ 一鍵加入Cheers【LINE@】好友:職場最新資訊完整掌握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27

  • ৡৢৢ͜͡💕前男友💕ৡৢৢ͜͡
    學會官場八字箴言「逢迎、巴結、栽贓、嫁禍」什麼都不會做,還是一樣升遷!!
    2021年04月16日11:46
  • 向緯(Mireco)
    幹話無誤! 老闆說你行,你不行都能行, 老闆說你不行,你再行都不行。
    2021年04月17日00:30
  • Abe Tsai
    不是人人想升遷。但是我遇到的主管,多半貪圖權力,不尊重部屬的專業與經驗,對基層的建議嗤之以鼻,等到真出了事,又要推給部屬承擔。換了位置有時不只換了腦袋,連別人的一口飯都不讓人吃。
    2021年04月17日00:28
  • 這也能出書....幹話連篇
    2021年04月17日00:42
  • 劉思章
    專家:未必好事? 那代表另一部分就是好事! 誰不知道! 還要專家說...
    2021年04月17日00:51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