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人際

為何單方面希望「員工當責」是一種管理怠惰?

Cheers 快樂工作人

更新於 2024年11月22日04:47 • 發布於 2024年11月24日13:00 • 林弘道口述、吳佩旻撰文

你曾經要求員工「當責」嗎?如果你理所當然地這樣做,可能會讓員工感到疏遠,甚至認為你是一位「情緒勒索」的主管。

讀完這篇文章,可以學到的3件事:

  • 在台灣多數的職場,主管才是需要對結果負責的人。
  • 主觀對員工提出支持與授權,比要求當責來的到位。
  • 當責與負責的ARCI界定。

聽業界朋友說,這幾年「當責」(accountability)又再度復古登場,成為管理實務界的熱門議題。不少管理者相互諮詢熱議著「如何能夠讓員工(部屬)當責」。就像我自己剛出社會時被前輩們教導要「專業、敬業、樂業」一樣,現在聽起來雖然熟悉,卻又有一點時空錯亂的感覺。

為什麼該當責的是主管不是員工?

要求員工對自己的工作負責,聽起來沒錯,畢竟,團隊合作就是大家各司其職、做好自己的部分。但當事情不順利時,像是專案沒完成、訂單沒拿下,主管能只指責「員工沒當責」嗎?如果主管真這麼想,未免太不切實際。因為最終要為結果負責的,其實是主管,而不是員工。

以直銷業務的工作性質為例,當主管幫業務人員設定的一個業績目標,並且依據銷售漏斗理論以及過往經驗的轉化率而設定了「100個客戶拜訪」作為該銷售人員的關鍵績效指標(KPI)之後,就一味地希望業務人員能夠當責地在年末達成業績,而沒有在過程當中提供資源、指導、授權等必要協助。這樣粗暴的放任管理,恐怕很難在大多數企業中有效執行。除此之外,主管還必須在設定業務KPI之後,至少投入兩方面協助:

1.業務人員在業務拜訪、關係建立、銷售跟進、締結交易等業務行為的專業指導。

2.公司內部在產品、服務、品質、交期、財務等內部協作的支持與爭取。

當業務員努力地拜訪了100個客戶,卻沒有成功轉出有效訂單。這時問題可能出在市場策略、資源配置不對,甚至是主管KPI設錯了,然而,主管卻把成敗全壓在員工身上,這就忽略了在ARCI分工中,業務員的角色是「執行者」(Responsible),而主管才是「負責人」(Accountable)。因為主管才是那個設定目標、安排分工、承擔成敗責任的人。

「當責」的人必須對最終結果負責

在專案管理的WBS(Work Breakdown Structure,可視化分工)中,每個工作項目都會有一個「當責」(Accountable)的人,有時這個人也會是「負責」(Responsible)的人。但在較大的專案裡,可能會有其他小組成員或跨組成員被指定為「負責」的人。一句簡化的說法就是,「當責」是對結果負責的人,而「負責」是執行任務的人。

「當責」的概念來自RACI模型,主要是用來推動跨部門專案,強調責任分配和當責文化,並逐漸成為全球企業重視的管理標準。當責者(Accountable)是負最終責任的人,通常是主管;而負責者(Responsible)是實際完成任務的人(Doer),「A」決定工作分配,「R」依照「A」的指導完成工作。

但實務上,有時管理者會誤用「當責」的概念,一廂情願地期望員工或部屬能積極主動,解決問題、主動反饋,並如期如質交付成果。時不時拿「當責」這個大帽子作為PUA(Pick-Up Artist)工具來情勒員工。

如果現今的管理者都有這種偏誤的思維(主管自己不負責執行、也不承擔最後成敗責任),難怪近年來一些科技巨頭如Amazon、Meta和Google等,紛紛進行去中間化、扁平化的組織改造。

當前的員工問題是投入度低落

回到現今職場,我觀察到更基本且重要的管理問題是「員工投入度低落」。

當「安靜離職」(編按:員工在職場上態度消極,僅完成最低限度的工作,也不想爭取加薪或晉升的現象)甚至「安靜度假」(編按:外觀上會讓人誤以為正在上班,但實際上並不在工作狀態,當然也沒有正式請假。)等現象逐漸成為趨勢,管理者應該放下過去的舊思維,迎向未來。

針對普遍存在的「員工投入度低落」,我認為有四個原因(cause),引發了三種現象(syndrome),並受到三個環境增效因素(booster)影響。

4個成因包括:

  • 因過度加班、工作壓力過大,導致員工普遍的倦怠感。
  • 缺乏成長動力或長期願景,使員工缺乏內在驅動力。
  • 經營成果分配勞資不均,讓員工產生挫折和沮喪。
  • 組織壯大後,忽略對文化和管理行為的維護,讓員工對管理層不滿。

這些原因導致員工投入度低落,並表現在以下行為上:

  • 轉職另謀高就,這是最直接且低成本的選擇。
  • 出現安靜離職或安靜度假現象,不僅影響工時,還會產生文化、紀律和同儕效應等連鎖反應。
  • 員工要求工作與生活平衡,反映出對報酬與貢獻對等性的需求。

同時,台灣的經濟環境動盪不安,職場上優質白領工作機會變少,加上遠距、混合辦公及彈性工作時間的興起,這些現象都會成為管理者的挑戰。唯有針對問題根源去管理,才能走出這樣的困境,建立勞資和主管與部屬之間健康雙贏的合作關係。

更多Cheers精彩文章

👉👉 現在加入《Cheers快樂工作人》官方LINE會員,更多精選人物故事、企業報導,讓你職涯力up!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