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人際

職場上沒人敢說真話?專訪Thinkers50管理大師:少了心理安全感,誰要冒險

Cheers 快樂工作人

更新於 2023年04月25日07:04 • 發布於 2023年04月22日13:00 • 張紹敏

多數管理者都渴望聽見來自團隊的建設性回饋,是什麼阻止了這件事?全球Thinkers50名列第一的管理大師艾美.艾德蒙森越洋接受《Cheers》專訪,精準回應管理者的痛點。

猜猜看,一個彼此尊重、樂意合作的團隊,相較於自掃門前雪、工作滿意度低的團隊,誰在日常中「犯錯」的次數比較多?

這是哈佛商學院教授艾德蒙森(Amy C. Edmondson)在1996年的提問。當時在醫院參與研究的她,打算探討團隊合作程度與醫療缺失的關聯性,經過半年調查,竟意外發現:

愈強大的團隊,錯誤率愈高。

這個違反直覺的結果,激起了她的好奇心,馬上展開進一步的訪談。她發現,優秀的團隊實際上並沒有犯更多錯,但他們更願意回報錯誤。經過數年研究,她把這種得以公開談論失敗、敢於求助、經常思考如何發現與預防新錯誤的組織氛圍,稱為「心理安全感」(Psychological safety)。

接下來20年,以艾德蒙森為首,愈來愈多學者與企業開始留意心理安全感與組織創造力、企業獲利率、員工投入度等不同面向的關聯性。

2016年,Google團隊發布了一項為期多年的「亞里斯多德計畫」,在分析180個內部團隊後,發現團隊績效與員工教育背景、愛好、性格皆無直接關聯,決定性的因素,正是鼓勵團隊成員「敢言」的心理安全感。

自此,心理安全感成為當代管理學的新焦點。艾德蒙森不斷以實證資料發掘團隊合作如何影響績效,2021年更獲選Thinkers50全球管理思想家排行榜的第一名。

為什麼領導者非打造心理安全感不可?以下是艾德蒙森接受《Cheers》專訪的精華:

Q:成功的企業,一定要建立心理安全感嗎?

不一定。如果你的業務不涉及問題解決、創新或團隊合作,所有工作都是個人能獨立完成的例行公事,大可不必。

但這樣的工作,很可能正在被程式取代,你也很難想像現在有任何一家公司,完全不需要員工彼此交流想法、貢獻新點子。

許多管理者依然認為,「恐懼」是很有效的驅動力。

當員工害怕沒有把工作做好、害怕失敗的後果,他們會更努力工作。

這種思考在管理上有兩個盲點。第一,恐懼的狀態會限制人的心智能力,降低解決問題的水準。第二,管理者很容易產生「一切都好」的幻覺,當團隊感到害怕時,不會誠實回報進度,也不會開口求助⋯⋯,直到全都來不及時,你才會聽到壞消息。

很多人的管理模式已經過時了,他們對於何謂「優秀經理人」的認知已不適用於當前的知識工作時代(Knowledge Intensive Era)。只有轉變管理的觀念和技能,創新才會發生,企業才能在多變的經濟情勢中持續成長。

Q:打造心理安全感需要諸多條件,管理者第一步要優先做什麼?

我過去不夠強調一件事,但我認為非常重要:能否創造心理安全感,跟你的個性、價值觀、魅力都無關,心理安全感不會自然產生,想聽到員工真實的聲音,你需要學習新的管理技能,而且每個人都學得會。

我認為最值得管理者學習的第一件事是——如何問「好問題」。

我在課堂上經常請學生閱讀會議的逐字稿,請他們觀察其中的提問。你常常會發現,人們的問題不多、或總是出現引導式的問題。

例如:「這個專案會準時上線吧?」接下來只聽到另一個人回應:「會。」但你該問的是:「這個專案目前收到哪些回饋?」「你觀察到哪些潛在的挑戰?」「有什麼我能幫上忙的?」⋯⋯。

好的提問會聚焦在重要的人事物上,不是是非題、也不是引導式的問題。最重要的是,這些問題表露了你真正關心、並且重視對方的想法,讓對方有回應的空間。如果你仔細觀察日常的會議,會發現這樣的問題很稀有。

在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成功要仰賴「高品質的賭注」。

我們無法確定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不管是雇用新人、還是推出新產品,全都是賭注。

高品質的賭注怎麼來?我的答案是——高品質的對話,而這些對話發生的關鍵就是好的提問,讓人敢於說出疑慮、提出觀點,也讓所有人從中學到新事物。

最美妙的是,你不必是主管,也能透過好的提問來激發團隊。當任何人都能問「好問題」,任何人都能成為改變的一份子。

Q:組織裡可能有「過多」的心理安全感嗎?

對我而言,心理安全感是鼓勵直率、開放、透明與實驗。你不可能會嫌這些事情太多。

人們對心理安全感的質疑在於,組織可能會「紀律不足」或「缺乏目標」,但事實上,心理安全感不等於工作保障,也不代表團隊可以放鬆、不必在乎別人的想法,而是:「我在乎這個專案的成敗,多過於別人怎麼看我。」

心理安全感其實並不鼓勵團隊處於舒適,更多時候是鼓勵不舒適的。很有趣吧?

人類的本能傾向避免失敗(Play not to lose),我們必須了解「冒險」和「保守」所得到的回饋感並不對稱。如果我們勇敢發言、採取冒險,未必會有好結果,即便有好結果,回饋感也是延遲的;相比之下,謹慎的行動和發言,可以立即得到確定的回報,好比像是「被同事喜歡」。

所以,如果沒有足夠的心理安全感,沒有人會願意冒險,最後危害的反而是公司和組織。

當一家公司表示他們想建立心理安全感,並不是要滿足員工所有需求、甚至終身雇用員工,背後的意涵是:「我們希望你在這裡工作的期間,能具備學習心、誠實與勇氣。若你擁有這些特質,我們很可能會想要留住你。」

Q:落實心理安全感的難度,在東西方的文化中有差異嗎?

我們可以觀察到文化的落差,但文化只是其中一個因子。

我舉兩個我曾經合作過的國際企業當作例子。其中一間是製藥公司,我觀察他們在全球各地的據點,確實,在比較強調階級與權力距離的文化中,心理安全感的水平比較低。

但是,在另一間同樣是佈局全球的能源公司,東西方的據點卻沒有任何差異。我判斷,因為這間公司屬於高風險的行業,特別在乎員工「生理上的安全」,因此也做了許多鼓勵發言的事,比如說,要求員工即時回饋、提供獎勵給發現問題的人⋯⋯,他們很清楚,好的團隊成效源自於保持開放。

我們可以從中學到什麼?在某些國家,創建一個開放的、學習導向的、坦率直言的環境,可能會更具挑戰性,但若你真正相信心理安全感是重要的、可行的,當這個挑戰愈大,你得到的效益也會愈大。因為你比其他公司更願意投資在你的領導力上,這就是你的優勢。

Q:在疫後、AI崛起的職場,你對於管理者有什麼提醒?

我覺得最重要的是,你必須「更刻意」。不要期待團隊合作、高品質的對話會自然發生。在混合工作的世界裡,我們隔著一塊螢幕,你必須更有意識地尋求員工的想法,連結每個人各自的觀點,更用力地促成對話發生。

我的另一個建議是,不要預設你已經知道事情的答案。很多人會說,「混合工作就是這麼一回事」、「ChatGPT會這樣改變世界」⋯⋯,我不認為我們已經掌握了所有答案。

我想邀請管理者,把自己當成科學家,把所有意見與心聲都當成資料搜集(Data collection),那我們就會開始以這樣的心態與團隊溝通:「這件事很有趣,它是怎麼運作的?為什麼成功?又為什麼失敗?我可能漏看了什麼,我需要你的聲音!」

加入Cheers LINE好友,即可獲得2023職場最強懶人包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