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不流行講生產力了。近來,這個概念已被染上負面色彩,令人聯想到過度干涉的管理方式、沒完沒了的工作、對工作生活平衡和心理健康的忽視。 但我仍然能夠很有把握地提出,「提高績效」依舊是重要、值得推崇的工作和生活態度,而箱型時間幫助我們辦到這點。
嘗試做出「做對的選擇」
如杜拉克 (Drucker) 所說,想要完成更多的事情,最重要的是把注意力放在對的事情上。想要把注意力放在對的事情上,就要取捨和培養這麼做的心態,不覺得疲憊、不分心,也不覺得那是苦差事。
這樣一來,我們將更專注在想要和需要完成的事。如果缺乏計畫,漫不經心地過日子,我們的注意力就會被很多不重要的事給分散。
運用「時間箱」分配每項任務
箱型時間能幫助我們完成大多數的任務,我們可以利用時間箱輕鬆辨識出哪些是需要優先處理的緊急任務。至於非緊急任務,例如學習,也可以利用時間箱指定適合的時段,這樣才不會一延再延。
我們也比較有可能在尚有精力處理的時候,正面迎戰經常被有意無意避開的困難任務。至於那些看起來小到不必規劃的單一任務,則可以集合起來,等待一個時間一起處理。最後,那些沒有用處、適得其反的任務,由於不會出現在行事曆上,我們看不到,自然沒有理由去做。
我們試著來量化那些好處。若一個任務的價值可以分成 1~10 分;假設,當你只是見招拆招,任務平均價值為 6 分;再假設,當你事先訂出該做的事,任務平均價值為 8 分,那樣價值就提高了 33%。
要是我們假設 80/20 法則適用於知識工作,那麼提升的幅度更大。 少數關鍵任務就能貢獻大部分的生產力。
所謂的「帕金森定律」
有句老話只要顛倒過來,就能提高生產力。雖然很多人愛拿帕金森定律開玩笑,但這條廣受認可的定律告訴我們 「工作會不斷膨脹,直到填滿可用的完工時間」。
如果你有 30 分鐘可以整理房間,你就會花 30 分鐘整理房間;但是如果你有 60 分鐘,你就會花 60 分鐘。帕金森定律所說的時間損失,其實和拖延有極大的關係。
而箱型時間就是把握這句話的相反面:把工作壓縮到符合排定的完工時間,用比較小的時間箱,來完成相同的工作,聽起來是否很划算。
這個概念有科學研究的支持。在一項研究中,參加實驗的大學生被要求判讀 4 組照片。其中一隊大學生在實驗開始前被告知第 4 組照片取消了,但是他們使用的時間,與維持看 4 組照片的其他隊沒兩樣。判讀 3 組照片的學生依舊用完可用的時間:「只要預期下一項任務被取消或臨時多出時間,可以在手邊工作東摸摸、西摸摸,會使人大幅降低效率,付出高昂的代價。」許多研究都觀察到相同的結果。
在另外一項實驗中,受試者隨機分配到 5 或 15 分鐘,用來完成一模一樣的任務。分配到 15 分鐘的人,依舊以長出許多的時間完成任務。 第三項研究指出,影響期末考分數的因素,有超過三分之一歸咎於拖延。
「帕金森定律」運用起來當然也有限度,你是可以規定自己要在一小時內,從零開始寫出一萬字的報告,但不可能辦到。箱型時間沒那麼神奇,前面所提的研究大多是說,你可以節省四分之一到一半時間。但也有研究指出,時間減少導致品質下降。2014 年,有一項比較近期的研究證實了這點:「有時間壓力的學生,比沒有時間壓力的學生,平均分數低了 3 分。」
不管是把截止時間定遠一點以減少壓力,還是只要做到一定程度就好,聽起來都很有道理。如果單是懂得運用帕金森定律,就能多擠出三分之一的產出,何樂而不為?
確保任務能在時限內完成
箱型時間可以把大型任務拆成方便估算和管理的小型任務,也就是說這套方法能夠幫助你看清楚龐大計畫裡的各種要素。這類大計畫包括:搬家、推出新產品、籌辦生日派對等。
它可幫助你判斷能否在可用時間內完成,還是你需要另做安排。它也幫助你確認,在時間充裕的情形下,被拆解的小任務是否都能在時限內完成。
(本文摘自《箱型時間》,三采出版)
延伸閱讀
躺平文化的反撲!安靜度假、報復性離職等職場 4 趨勢,哪個說中你的公司?
不想上班,可能是你太認真了!醫師:小心被「過勞倦怠」拖垮,累死人又找不到意義
加入《經理人》LINE好友,每天學習商管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