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大腸癌、結腸癌、直腸癌一樣嗎?醫師帶你一次搞懂腸癌

早安健康

更新於 2018年09月28日14:20 • 發布於 2018年10月01日06:00 • 魏柏立(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一般外科主任

【早安健康/魏柏立(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一般外科主任)】 大腸癌、結腸癌、直腸癌都一樣嗎?

在醫學上,一般民眾所說的大腸癌即泛指「結腸癌」。很多人都認為大腸、結腸、直腸都是腸道,只要長了腫瘤,治療上應該都一樣。其實,大腸與直腸因構造與生理功能不同,所以治療方式不完全相同。

人體消化系統從口腔開始,由上到下依序為食道→胃→小腸→大腸→直腸→肛門。在醫學上,大腸、直腸、肛門,即為所謂的下消化道,屬於消化道最後一段相連的管子,是糞便經過或儲存的地方。

大腸指的是ㄇ字型結腸

一般民眾所說的大腸,在醫學上指的就是結腸,所謂的大腸癌就是結腸癌。結腸位處於腹腔,從右下腹的迴盲瓣以下開始連接盲腸,往上延伸後稱為升結腸;接著再向左邊橫跨整個腹部稱為橫結腸;然後向左下腹下降稱為降結腸;再連接乙狀結腸,最後才是直腸段、肛門口。

這一大段腸道就是「結腸」(自盲腸至乙狀結腸),總長度約一百二十至一百四十公分,它以ㄇ字型占據了腹部的四周(見圖1),主要作用是吸收經人體利用後剩下的食物殘渣、水分、電解質等,然後慢慢形成糞便。

大腸、結腸、直腸位置
大腸、結腸、直腸位置

大腸癌就是結腸癌

當結腸的任一個部位長了惡性腫瘤,就稱為結腸癌。若再加以細分生長位置,就會以該位置作為腫瘤名稱,例如:腫瘤長在升結腸處,就稱為「升結腸癌」;長在乙狀結腸處,就稱為「乙狀結腸癌」。

知識便利貼

結腸、直腸同屬下消化系統,結腸(大腸)在腹腔內,呈現ㄇ字型,是吸收不被身體吸收的殘渣水分、電解質,慢慢形成糞便。直腸則是消化道的最尾端,連結肛門括約肌,主要作用是貯存糞便。

備註:為求內容統一,本書結腸癌用詞全部統稱為大腸癌。

直腸癌是生長在直腸處的癌症

直腸則是連接於乙狀結腸和肛門間的一小段腸道,長度約十二至十五公分(如圖1),最主要的作用是貯存糞便,若是腫瘤生長位置在直腸處,則稱為「直腸癌」。

雖然在醫學上直腸、肛門也隸屬於下消化道。但因為直腸的生理構造與大腸不同,所以這個部位長了腫瘤時,即使經過完整治療,它在局部復發的機率比結腸癌高,所以治療時除了要顧及肛門功能的保留,更要兼顧降低局部復發的機率。因此每次當醫生在跟患者強調大腸癌或是直腸癌時,不是醫生吹毛求疵或咬文嚼字,而是這兩種癌治療方式很不同。

直腸癌治療和大腸癌有何不同?下一頁醫師詳解

直腸癌的治療方式和大腸癌有何不同?

直腸是腸道的最末端,長度只有十二至十五公分,離肛門很近,主要作用是貯存糞便。但因為其生理構造與大腸不同,腫瘤局部復發的機率高,所以治療時要兼顧肛門功能的保留及降低局部復發的機率,因此直腸癌的治療複雜許多。

案例分享:林小姐

直腸癌的治療比大腸癌複雜

一位被診斷為大腸癌第三期的林小姐,經過手術後也接受了完整的化學治療療程,之後她都定期回診,過程中所有的檢查也都平安。但在治療完追蹤滿五年後,她覺得排便習慣改變、肛門出血約一個月,她懷疑自己大腸癌復發了,所以趕快再回醫院檢查。

經安排大腸鏡檢查,確實發現在非常靠近肛門附近的直腸有一顆腫瘤,不是之前大腸癌手術部位,屬於另一顆新的腫瘤—直腸癌。當醫療團隊與她溝通病情及說明直腸癌的治療方式時,有討論到可能做人工肛門的問題,她愈聽愈覺得複雜,一臉疑惑地說:「上一次大腸癌時,檢查完就直接開刀切掉,後面再做幾次化學治療就好,這次的直腸癌治療為什麼這麼複雜?而且還可能要做人工肛門?」

直腸和大腸的生理結構不同,直腸的腸壁比大腸少了一層叫做漿膜層的構造,相對的就少了一層保護,因此直腸腫瘤要轉移出去時的阻隔就變少了,這也是直腸癌具有較高的局部復發率的原因。此外,大腸的腸道幾乎所有的部位都在腹腔,直腸則位處於骨盆腔最深且狹窄的地方,因此外科醫師在施行手術時,直腸癌手術的困難度比大腸癌增加許多。

新穎治療模式大幅提高肛門保留機率

在以往的年代,如果直腸腫瘤生長的位置在距離肛門口七公分以內,就可能要進行肛門切除手術,並做永久性人工肛門,這不僅造成民眾巨大的身心衝擊及恐慌,更讓患者的生活品質降低,而在接受了這麼具破壞性的治療後,卻仍無法提高直腸癌復發及轉移的控制率,也是讓患者逃避治療的主因。

近年來國內外的癌症治療專家對直腸癌的研究及治療方式愈來愈多,也愈來愈深入。除了希望提高癌症的治癒率,降低局部復發及轉移的機率外,更希望以外科手術切除直腸腫瘤時,能盡量保留住肛門及直腸,希望當疾病控制住後,病患仍能保有良好的生活品質,將直腸及肛門的破壞性降到最低。

更多直腸癌治療詳細說明,請看下一頁!

現階段針對這種距離肛門口很近的腫瘤,確診後除了做電腦斷層檢查看有無肝臟轉移外,同時建議要做骨盆腔核子造影,判定直腸腫瘤侵犯腸壁的深度、腫瘤與周圍組織界限及局部淋巴結的大小、數量等,當這些影像學檢查完成後,便可初步判定其癌症期別。

如果直腸癌臨床分期為第二期及第三期,依據《美國國家癌症治療指引》(NCC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in Oncology)應接受手術前放射治療合併化學治療(或稱前導性放射治療合併化學治療),在療程結束後,放射治療效果仍會持續作用一段時間再慢慢消退,通常手術的時機為放射治療療程結束後六至十二週,在手術前會再重新進行檢查,評估放射治療合併化學治療後腫瘤治療成效。檢查項目括:大腸鏡檢查、胸部X光攝影或電腦斷層檢查、腹部電腦斷層檢查、骨盆腔核子造影。

在腫瘤切除後,切下來的組織會送至病理科做完整的顯微分析,然後會有最終的病理報告。無論病理報告判定為任一何期別,都必須再施以手術後輔助性化學治療。

在手術前安排放射治療再搭配化學治療一段時間,目的是縮小腫瘤範圍,待腫瘤縮小後再予以手術切除,可增加腫瘤廓清及切除後的安全距離,除了提高直腸癌患者成功保留肛門的機率,更大幅降低局部腫瘤再犯或轉移的風險。

本文摘自《大腸直腸癌關鍵50問》/魏柏立(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一般外科主任、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外科學副教授)/文經社
>>立即加入早安健康LINE好友,週週抽​【健康好禮一份​!】
延伸閱讀: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