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是刀割、針刺的疼痛感從右臉頰,蔓延到右眼下緣,只要一痛就受不了,痛到連路都沒辦法走!」65歲的的林先生,4年來深受三叉神經痛的困擾,一開始誤以為是牙痛,因此拔了一顆牙,沒想到疼痛持續,求診才發現是「三叉神經痛」,需要進行藥物搭配熱療來緩解疼痛。
三叉神經痛好發於50歲以上族群,其中女性多於男性。根據台灣頭痛學會統計資料,三叉神經痛的發生率約每10萬人中有4至5人。花蓮慈濟醫院向麻醉部疼痛科主任王柏凱表示,三叉神經痛是一種出現在臉上的陣發性疼痛,由於這種疼痛相當厲害,有些患者因而茶飯不思,也有些患者把它誤以為是牙痛,作了一大堆牙科治療,卻仍不見改善。
如果不是單點疼痛 就可能是三叉神經痛
「三叉神經是我們頭部的大神經之一,之所以叫『三叉』就是因為它有三條大的分支,這三條分支從上而下約略分布在前額、面頰及下巴,」王柏凱分析,因此三叉神經痛常發生於上、下顎,民眾難以區分這跟牙痛的區別,往往拔了牙齒又抽了神經,才發現不是牙痛問題。
王柏凱提醒,若是疼痛範圍不只單點,而是臉頰如電擊、刀割般反覆陣痛,且範圍超過上下顎延伸到鼻翼、下眼周等,使用止痛藥也無法緩解疼痛的話,就要懷疑可能是三叉神經痛,建議民眾及早就醫治療,讓疼痛獲得改善。
三叉神經痛最常見的5因素
王柏凱指出,引起三叉神經痛原因有很多種,如血管壓迫、腦部腫瘤、神經發炎(多發性硬化症)、帶狀皰疹與其他不明原因,像是外傷等等。根據統計,最多是因為三叉神經的根部被彎曲的血管壓迫所引起的。
三叉神經痛的治療方式
王柏凱表示,目前有手術、藥物及介入性治療等。民眾可以依照年齡、疼痛程度以及願意承擔之風險做選擇。
藥物治療
癲痛 (Tegretal) 70%有效,但需長期服用且有副作用,如暈眩、昏睡、嘔心,較嚴重的有皮膚病、高血壓及永久性白血球減少,且長期服用也有抗藥性。但如果患者對藥物治療效果良好,又不想開刀時,或年紀太大,或有其他疾病不適合手術時,藥物治療為第一選擇。若有明顯的影響,則需暫停服藥。
介入療法
1.注射療法:主要是注射各種不同的藥物,如局部麻醉劑、酚液、甘油,注射於三叉神經節來達到止痛的效果,但不易達到長期緩解之效。
2.放射線照射三叉神經:屬於非侵入性的治療,風險較低,但止痛效果非立即性,副作用是臉部麻木。
*外科手術 *
1.三叉神經根微血管解壓顯微手術: 手術為一治本之方法,目的就是隔開壓迫三叉神經跟部的血管,並以一種人工材料隔開血管與神經,去除神經短路。根治率超過70~90%,復發率低,但需要承擔手術與麻醉風險。
2.高頻熱凝療法:風險低、無藥物副作用、傷口小、療程時間短,一次約半小時,治療一次後,止痛效果明顯。原理是用高能量電擊針尖產生熱能,調節神經痛,止痛的效果能持續半年,治療的藥物也能減少許多,讓病人生活品質提升,半年後若是疼痛感加劇,病人可以再次進行高頻熱凝療法治療。
眼神閱讀:
文/林以璿 圖/何宜庭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