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理財

中華開發創投董事長劉紹樑,從音樂開發出管理與創新之道

哈佛商業評論

發布於 2021年04月28日02:00 • 張彥文

熱愛西洋音樂的劉紹樑認為,音樂生涯超過一甲子的保羅.賽門,長期經營演藝事業的祕訣,就是「創新」。而劉紹樑自己,擔任律師、進入金融界這一路走來,也深受組團等音樂經驗的滋養。

現任中華開發創業投資公司董事長的劉紹樑,跟一般印象中嚴謹刻板的「法律人」與「金融人」不太一樣。

現年63歲的劉紹樑,堪稱一直在很嚴肅的行業服務。台大法律系畢業,赴美取得法律博士,曾經是理律法律事務所合夥人,十多年前再從法律界轉行到金融圈。但他從小就熱愛音樂,尤其談起最熱愛的西洋音樂,總流露滿滿的「粉絲」之情。

即便進入中年,他一樣追星。2000年前後,美國1960年代著名的三重唱組合Peter, Paul & Mary在香港舉辦演唱會,劉紹樑跟幾個朋友一起在下午飛往香港,「吃完晚飯就去聽演唱會,再去找香港的朋友天南地北聊到清晨,再搭早上的飛機回來。」

保羅.賽門,就是一個品牌

在劉紹樑的音樂行事曆中,今年最重要的事件,則是西洋樂壇的經典歌手保羅.賽門(Paul Simon)即將引退,於今年初開始全球巡迴告別演唱,並在9月份於美國進行最後一站演出。雖然一度有著親臨現場的衝動,不過實在太遠了,這次他改用另一種方式展現偶像崇拜。

他把對音樂大師的觀察,結合企業經營的創新需求,提出了從異業學習創新與轉型的精髓。在劉紹樑的眼中,賽門就是一個企業、一個品牌;而他的營運模式,更值得其他企業學習。

「他的演藝生涯是64年,他到9月13號生日是77歲,」劉紹樑對賽門如數家珍,他說,通常很多流行樂手,因為沾染了酒癮或藥癮,很年輕就過世,甚至有所謂的搖滾樂壇27歲魔咒;其次,就算活得久也不一定能持續走紅,能夠像賽門一樣保持長青,而且歌迷橫跨祖孫三代,就特別值得關注。

劉紹樑指出,賽門的第一個創新,是他出道時的團名。那個時代的樂團多半是用藝名,像是披頭四(The Beatles),但是賽門用他和伙伴亞特.葛芬柯(Art Garfunkel)姓氏組成的Simon and Garfunkel做為團名,既乾脆又響亮,六十年後證明是一個成功的品牌策略。

Simon and Garfunkel於1970年,推出了膾炙人口的經典作品Bridge over Troubled Water(惡水上的大橋)之後,賽門做了一個震撼樂界的決定,與葛芬柯拆夥單飛,「這好比一個頂尖企業突然揚棄原有的暢銷產品,另起爐灶,危險而勇敢,」劉紹樑認為,這就相當於經濟學大師熊彼得(Joseph A. Schumpeter)所說的「創造性破壞」(creative destruction)。單飛之後的賽門,持續地將自己的音樂生涯再創高峰,不斷求變,包括融入福音曲風、雷鬼音樂、南美安地斯山脈的傳統民謠、非洲祖魯族和音等的創作,並在2007年獲得首屆由美國國會圖書館頒發的蓋西文(Gershwin)流行音樂終身成就獎。

「如果用後見之明,保羅.賽門早就看到市場的走勢,」劉紹樑強調,多元化與全球化的曲風,與上世紀末到本世紀初的潮流完全吻合。

劉紹樑認為,流行音樂想要變成經典老歌,必須寫得有點深度,又不要讓別人覺得做作矯情,非常不容易。就像企業經營,必須求新求變,尋找市場還不明顯的機會,賽門的音樂創作之路就具備這樣的特質。

組團經驗,教會他面對群眾

劉紹樑與音樂結緣,要回溯到1968年的國中年代。他開始聽古典音樂、學吉他,也與很多人一樣透過ICRT接觸西洋流行音樂。

在封閉的年代,這是一個體制外自我學習的重要管道,透過這些歌詞或表演,了解另一個世界的文化,他的英文能力也因此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在英文能力的提升之外,接觸音樂第二個好處是擴展人脈。

劉紹樑在建中時進入了樂隊,上了大學開始組樂團,在台北的艾迪亞西餐廳登台演唱。當時西餐廳最大股東是現在的法藍瓷總裁陳立恆,後來艾迪亞結束營業,陳立恆甚至在十多年前又開了一家餐廳讓老朋友們繼續唱,不過後來也收掉了,「所以我們一共唱倒過兩家西餐廳,」劉紹樑說,大家談到這段都會一起大笑。

當年的艾迪亞出了很多名人,著名音樂人王治平、李宗盛、導演鄧安寧、賴聲川、影星胡因夢、藝人黃仲崑等,都曾經駐唱。

玩音樂的第三個好處,是讓劉紹樑克服怯場。律師要面對客戶、出庭;跟社會大眾解釋案件;而客戶經常躲在後面,律師卻得站在台前應付。

包括後來他在台大和東吳兼課,以及擔任行政院經建會亞太營運協調服務中心主任期間,樂團演唱的經驗,都讓他面對群眾時更沉穩。

在進入中華開發後,劉紹樑有更深的體驗,律師與金融業的差別很大。「在理律,R&D(研發)是你,業務也是你,售後服務也是你,」也就是說,律師這一行不太分工,但是金融業前台、後台各做各的,也非常在意利益衝突。

樂隊經驗可以用到金融業,有時候是伴奏或伴唱,有時候要幫忙看音響麥克風……「我會聯想到,這跟以前樂團分工是一樣的,哪些部分應該是別人發揮的,就會自我提醒一下。」

文創產業化,產業文創化

研究音樂又親身玩音樂,劉紹樑主導中華開發創投後,也從五年前開始募集基金,投資文創產業。

這檔基金的投資標的相當廣泛,不限影視音,任何消費品牌,像是數位內容、創意觀光、表演藝術等都包含其中,像華研唱片、霹靂布袋戲、寬宏藝術、阿榮影業、歐萊德洗髮精等。

至於投資策略,則是「文創產業化,產業文創化」。所謂文創產業化,是本身內涵已是文創,經由投入更多資本,導入企業管理的精神及做法,協助文創業者尋求適合市場生存的方向。

文創產業當中,很多是源自於民俗,所以一開始發展都是中小企業,甚至微型企業,例如一個小戲班、那卡西都是。他們懂得表演,有文化底蘊,但大部分可能沒有賽門的生意頭腦和創新精神,就需要外在的力量扶植。

至於產業文創化,就是這個產業的東西加了一些文創的因素,讓別人覺得具備人文的氣息、比較溫暖,或者更具有所謂的體驗經濟學,因此可以包裝,利潤也比較高。

「二十多年前我寫過一篇文章,說星巴克賣的是咖啡香,不是咖啡,」劉紹樑說。

星巴克賣的是一種喝咖啡的氛圍,把環境弄得很清爽優雅,「你拿一杯大杯的有Logo的星巴克,很騷包,感覺就是Yuppie(雅痞)。」

誠品則可算是台灣的產業文創化範例。跟星巴克類似,誠品賣的是「書香」,顛覆了書店傳統,之後更走向複合式經營。它的氛圍更形成了一種誠品特有的文化,甚至是觀光客來台灣想要到訪的景點。

即使身兼中華開發旗下多家公司的管理職,劉紹樑還是沒有放棄最愛的音樂。在陳立恆召集下,他將與許多前後期歌手,包括王治平、鄧安寧、前美商艾默生電子集團亞太區業務總裁雷壬鯤、世紀民生董事長湯宇方等人,10月初登台演出,音樂與他的故事,仍是進行式。

音樂,除了給劉紹樑生命熱情,也教會了他管理與創新的大小事。

加入哈佛商業評論LINE好友,隨時接收管理新知

延伸閱讀: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