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醫師,我可以做化療嗎?」其實這些人都不適合

健康遠見

更新於 2019年05月30日08:52 • 發布於 2019年05月30日08:47 • 閱讀,對身體好!

(圖/Shutterstock Jtas;僅為情境配圖。)

化學治療的作用即在破壞細胞的成長,使細胞死亡。並非所有化學藥物對細胞生命週期皆有破壞作用,所以常需要合併使用多種化學藥物,以期能夠殺死更多的癌細胞及避免抗藥性產生。

之所以使用化學治療的目的,則是希望可以緩解病患的症狀、控制疾病,以及消除腫瘤。

目前標準的晚期頭頸癌治療模式,大多採取手術之後,搭配進行電療和化療。比如說,在手術完成之後,進行同步化療跟電療(Concurrent Chemoradiotherapy, CCRT),算是一種術後加強治療。

CCRT是在放射治療的時候,合併使用化學治療,目的是為了增加放射治療的效果,提升腫瘤局部的控制率,在加上接受合併化學及放射治療,就有機會保留原有器官(例如咽、喉等)的功能,因此很多癌症的治療都會採用這個方式。

年紀大、聽障者,不適合化學治療!

Bio-RT 指的是一種標靶藥物(Cetuximab)合併電療,這種標靶藥物使用在口咽、下咽、還有喉這三個部位,適用於局部晚期,也就是第三期、第四期的病人。

病人年紀若大於70歲、腎功能不好(Ccr<50ml/min)、聽力障礙者(聽力障礙定義為500Hz、1000Hz、2000Hz,平均聽力損失大於25分貝),或無法耐受鉑金類化學藥物治療等,不適合打化療者可以申請Cetuximab,每週使用一次,全部療程以接受八次輸注為上限。(依據健保局「藥品給付規定」修訂規定第九節抗癌瘤藥物Antineoplastics drugs)

Ccr指的是腎功能的評估(醫學中BUN也是指腎功能),Ccr小於50代表腎功能不好,正常可能在6、70以上,小於50表示它腎功能低到一個程度,可能就不適合打鉑金化療,因為化療會直接影響腎臟功能跟聽力功能。

因此,如果病人聽力有障礙,也會被評估無法耐受這種藥物,就需要使用到標靶藥物。

化療併電療,病患負荷大

每個細胞都有生命週期,不同時期有不同的成長與分化;化學治療的作用即在破壞細胞的成長(即分生),使細胞死亡。然而,並非所有化學藥物對細胞生命週期皆有破壞作用,所以常需要合併使用多種化學藥物,以期能夠殺死更多的癌細胞及避免抗藥性產生。

之所以使用化學治療的目的,則是希望可以緩解病患的症狀、控制疾病,以及消除腫瘤。

化療是使用一種鉑金的化學藥物,傳統化療處方每三個禮拜打一次,一次打100 mg/m2,有效的證據等級是一,而一是最強的,雖然有效但是副作用也比較大,而且要同時做電療,對病人本身負擔很大。這種藥物不適合年紀大的病人,因為它會有一些腎毒性、聽力毒性的副作用。

另一種低劑量鉑金藥物處方,一次打35至40 mg/m2,有效的證據等級是2B,以手術後八週,也就是兩個月的時間來看,化療是每個禮拜打一次,剛好八次;電療則是需要照射30幾次,從星期一到星期五,一週照五次,六、日休息,大概也需要七到八週,因此電療和化療是同時進行,這對病人來說是很大的負荷。

化療副作用,嘔吐這樣化解

化療分成高劑量的鉑金藥物和低劑量的鉑金藥物,低劑量的副作用就會比高劑量還要小一點,只是施打的頻率會比較高一點,必須每週都要去醫院報到。「用化學藥物治療,是不是會掉髮啊?」一名長髮及腰的女生聽到要化療,有些擔憂地問,畢竟是愛漂亮的花漾年紀,有這個顧慮是正常的,這也是許多病患想要知道的問題。

關於病人會不會掉髮的問題,其實是跟要施打的化學藥物有關係,而鉑金藥物一般是不會掉髮,至少不會全部掉光。

「醫師,我常常看到新聞說,化療的副作用會一直吐,有其他沒有副作用的方法嗎?」鉑金化學藥物是高致吐性化學藥物,會刺激大腦的嘔吐中樞而導致噁心、嘔吐的現象。通常在化療後,病患很快就會開始嘔吐,所以這也是病患在接受化療時最擔心的副作用。

因此,止吐劑在化療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其實目前的止吐藥物都進步很多,可以控制嘔吐的症狀,另外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採取以下10點,來降低嘔吐的副作用:

一、化療前後兩小時內,減少食物或液體之攝入,降低腸胃的刺激。

二、採少量多餐的方式,維持適當的營養及水分。

三、 避免太甜或太油膩及辛辣刺激的食物,可以食用脫脂奶、瘦肉及果凍等食物。

四、盡量攝取水分,如喝湯、果汁等,以避免脫水現象。

五、盡量清淡飲食。

六、避免難聞的氣味,減少噁心感的產生。

七、記錄攝入及排出的劑量以及體重,避免水分流失。

八、 轉移注意力去減低噁心感,如冥想、打坐、看書報、聽音樂等,可以使病患放鬆的事物。

九、充分的休息。

十、必要時轉介營養師。

癌症治好了,命卻沒了?

在化療過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項,是先檢測病人有沒有B型肝炎或C型肝炎,舉例來說,如果病患有B型肝炎帶原,在做化療時,免疫力會下降,此時B肝病毒就會活躍起來。因此,如果原本已有B肝帶原,就會同步給病人服用一些對抗B肝病毒的藥物,目前這些藥物健保都有給付。

之前有些案例是腫瘤治療得很好,結果卻出現猛爆性肝炎,病人反而回天乏術。以前B肝的用藥,健保規定只有腸胃科可以開立處方,如今癌症病人進行腫瘤治療的時候,也能同步開藥了。

一般來說,B、C肝都是經由血液傳染,C肝帶原比較惡性,惡性指的是比較容易產生肝癌、肝硬化等,腸胃科醫師研究指出,C肝帶原者20年內,幾乎肯定會得到肝硬化,甚至還有肝癌;B肝帶原者,大概30年或40年才會產生肝癌、肝硬化。

根據目前醫療方式,C肝已經有處方藥物,治癒的成功率相當高,但是B肝還沒有辦法痊癒,因此病患在接受化學治療之前,需要先檢閱病人過往病歷及抽血檢查,確認是否有B、C肝帶原的問題。

化療需注意:白血球、腎功能

EBV病毒與鼻咽癌正相關,治療過程中,會將它當作腫瘤指數來看,評估病毒量有沒有下降,進一步確認有沒有控制住腫瘤,只是目前檢測EBV病毒量仍須自費監測。

WBC(White Blood Count)指的是白血球的數量,不管是做化療或電療都一樣,通常會先抽血,確認白血球的數量。進行電療或化療時,造成身體的壓抑或骨髓的壓抑,都會造成白血球數量下降。目前有一個白血球的生成素G-CSF,可以改善白血球的數量下降,使骨髓內快成熟的白血球,釋放到周邊血液,但當營養不夠時,或骨髓內無快成熟的白血球,則它不一定會造成白血球的數量上升,因此一般正常白血球的數量應該要有3000以上,這是打化學治療的標準。

白血球會區分成嗜中性(Absolute neutrophil count, ANC)、嗜酸性、嗜鹼性、單核球及淋巴球。而嗜中性白血球就是一般常說「可以打仗的白血球」,具有防衛能力,它的指數需要在1500以上。

進行抽血檢測時,白血球的總量通常要達到3000,其中嗜中性球佔了50%。因此,只要大於1500顆嗜中性白血球,就可以開始化療,不夠的話,可以透過施打白血球生成素,或是讓病人休息一段時間,等到白血球達到標準數量時,再進行治療。

如何讓白血球上升,其實主要還是補充營養,儘管有的病人施打白血球生成素打了之後,也不見得會上升,因為它主要是使骨髓裡面快成熟的白血球,釋放到周邊血液,但如果治療期間,營養沒有提升,或是裡面根本沒有快成熟的白血球,打了也出不來。

假使白血球真的不足的話,化療、電療都要全面暫停,避免因免疫力不足,造成感染的生命危險。

(本文作者為三軍總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原圖文刊載於陳佳宏《戰勝頭頸癌》/博思智庫​)

成為健康遠見Line好友,讓健康更貼近你的生活!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