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台灣進入高齡化社會,台灣的失智症(Dementia)人口逐年增加。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台灣估計有超過27萬名失智症患者,預估未來每年將增加1萬人。由於失智症患者的認知、記憶力減退,還會出現妄想、幻聽幻覺、錯認等等精神行為症狀,或是情緒不穩、情緒失控,嚴重者更可能出現肢體或言語暴力,因此照顧失智症患者和一般失能者非常不同。
對失智症的家屬來說,照顧失智者不僅要做很多功課來了解失智症這個疾病,還要花費龐大的精力,去學習如何和失智者相處,並隨時觀察失智者的狀況,適時地給予協助。加上失智症的病程非常漫長,「照顧」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
中華心理衛生協會理事長呂淑貞分享,她自己要照顧失智的母親,生活中會有很多需要注意的細節。例如,患者會重複說話、一直問相同問題,常常問到讓家人覺得很煩,這不只需要耐心,還需要一些溝通技巧。抑或,患者非常抗拒洗澡,她需要有邊安撫患者,邊有策略地幫患者洗澡。另外,她也要隨時注意患者的安全,怕患者使用瓦斯爐時忘記關火,需要改用鳴笛水壺,後來還裝上定時器、安全鎖。
呂淑貞說,照顧失智者需要1.5的人力,白天要有一個人,晚上也需要半個人。而且照顧上有很多眉角,讓照顧者的心理負擔很大。
失智症照顧者面臨的問題
呂淑貞及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劉建良分享照顧失智者會面臨的各種挑戰。整理如下:
一、經濟壓力
在家中長輩確診失智症之後,家屬常會不知所措。因為照顧失智者需要花費很多時間與精力,許多家屬第一個是擔心家中經濟壓力受到影響,例如,若是辭去工作照顧失智者,可能會失去經濟來源,或是需要請人力來照顧失智者,是一筆額外的經濟負擔。
二、調整生活的壓力
照顧家屬可能要調整工作與家庭,例如有些人原本在職場上有很好的發展,卻因為家中長輩確診失智,需要在工作與家庭間做出選擇。或是,有些人因為父母失智,選擇回到原生家庭,放棄和伴侶或子女相處的時間,這些調整都會帶來壓力。
三、和失智者溝通的壓力
失智者會出現各種狀況,例如有重複行為,一直問同一問題,或是出現錯認的狀況,一直認定已故的親人還在,這需要學習一些溝通技巧,要用對方可以了解的語言跟他溝通。
四、要隨時注意患者的狀況
失智者的認知能力、記憶力退化後,在生活上有很多細節需要注意。例如,家屬會擔心患者出了門走失、使用瓦斯爐時忘記關火等安全問題。也有患者會誤食過期、腐敗的食物,或忘記自己吃過飯而一直吃東西,家屬要注意把家中食物收好。抑或,有些患者的作息日夜顛倒,會在半夜醒來走動,讓家屬擔心患者外出時走失,或不小心跌倒。家屬不只要有精力注意患者,有時還需要幫助患者進食、洗澡、盥洗等,更需要足夠的體力。
五、情緒的壓力
有時失智者情緒不穩時會口出穢言、謾罵,讓照顧家屬感到挫折,覺得自己做不好。而且,照顧家屬長期面對同一個人,他又不斷重複一樣的狀況,難免會煩悶、疲倦。
在家中長輩確診失智症之後,許多家屬第一個是擔心家中經濟壓力受到影響。
該如何支持照顧家屬?
照顧失智者是非常大的負擔,對照顧家屬給予支持非常重要。若是身邊有親友是失智者的照顧家屬,以下四點是我們可以做的:
一、提供情緒抒發管道:讓家屬可以抒發情緒。
二、提供「喘息」機會:適時讓家屬暫離「照顧者」的角色,脫離壓力來源。
三、鼓勵家屬學習照顧技巧:休息之後提升照顧技巧,緩解照顧的負擔。
四、給予長期持續的支持:讓家屬有需要時可以找到協助的人。
呂淑貞提醒,「暫離」對照顧家屬非常重要,
劉建良指出,很多時候「經濟壓力」是家屬最基本的問題。通常他會建議家屬先解決經濟壓力,確定自己現在的工作、家庭沒有問題,可以空出時間,再來學習照顧失智者。當學會照顧技巧後,和患者有良好的互動,壓力就能大幅下降。
當然,與患者互動會有很多問題,家屬會需要個別的支持與協助,尋求照顧資源也是很重要的。因此鼓勵家屬多參加家屬支持團體,共同討論解決方案,才能走向更好的自己。
【延伸閱讀】給失智症照顧者》你瀕臨崩潰邊緣了嗎?一張表檢測壓力指數 醫師教你「這3招」釋放壓力
延伸閱讀: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