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林維信
圖片 : shutterstock
小婷因為情緒憂鬱而接受輔導。
「你覺得這個家有誰是在乎你的?」
「沒有。我爸媽他們比較愛哥哥。哥哥成績比較好。」
「你從哪裡覺得爸媽偏愛哥哥?」
「週末他們會問哥哥要不要去夜市,都不會問我。有時候還會買他喜歡吃的東西。」
「那你想去夜市嗎?」
「有時候我想去啊,可是他們沒問我,我就不想講,反正他們跟哥哥去就好。」
「你希望他們是主動來問你的,那種感覺不一樣?」
「對,不一樣。為什麼先問哥哥,而不問我呢?如果要我去講,好像是我硬要跟去,我就不想去了。」
「你想去,但不願意跟著去的時候,你就待在家嗎?待在家做什麼?」
「待在家,什麼也不能做。我覺得難過,為什麼我是一個人……」
後來,我有機會跟小婷的媽媽談話,我向媽媽確認小婷所提的夜市一事。
「我有問她啊。」媽媽有點喊冤地說。「但她常常沒有明確回答。我在樓下喊一喊,沒聽到答案,我就去問哥哥。哥哥說好,我們就去夜市了。」
「她說妳會買哥哥喜歡吃的東西,但沒有買她的?」
「我有啊,但買了,她又說她不喜歡,吃沒幾口就回房間,剩下很多,我們只好吃掉。之後我就不太敢買啊,怕買了,她又不吃……」
大人會苦惱於明明關心也沒少,也盡可能做到公平,但為什麼孩子上國中、高中後,常常悶悶不樂;問他需求或意見,他都要死不活,還抱怨父母偏心,並表現出這個世界沒有人真的懂他、愛他的樣子。
因為,對青少年而言,他們得透過種種證明的行動,來完成各種認同。
心理學家艾瑞克森(Erikson)認為,青少年最大的發展任務,就是處理自我認同。
這個時期,
▍青少年想知道自己是誰。
▍自己跟別人有什麼不同。
▍自己能成為什麼樣的人。
青少年想透過別人的重視來相信自己的價值。認同包含的層面極廣:能力認同、性別認同、社會角色認同、同儕認同、家族關係認同……
然而,人往往越想證明什麼,就越得不到證明。
他們最想證明,卻最難證明的,就是:「我是誰?」「我是不是被父母、同儕重視?」
他們比誰都還渴望獲得這兩項證明,而且要非常明確的那種。
但問題來了,多數人的日子過得平淡,你要怎麼非常明確地證明這件事情?
除非有些考驗;除非有些波瀾。有些不安的青少年,其潛意識為此可能會主動製造考驗和波瀾,去測試他周圍的人。
只有通過測試的人,才是真正懂我、真正在乎我的人。
不得不說,有些測試的方法對大人來說,可能很想翻白眼。像是粗魯沒禮貌、講話尖酸、故意嗆人、唱反調、要死不活、冷漠……
測試背後的矛盾心態,常見有三種:
一、不能輕易放棄我,但也不要死纏爛打、裝熟
一旦被他們判定為裝熟,你在他們眼中就是虛偽的人,就是不能相信的人。他們最痛恨虛偽的大人了。
你想跟他們建立關係,要避免被判定裝熟,要點就是保持開放和好奇的心態。不要對他們有價值判斷,不要不懂裝懂,不要你分享的比他們分享的還多(除非是他問你),更不要去戳破他的測試,這只會讓他們對你築起更高的防衛之牆。
二、我不想跟別人一樣,但又害怕落單
例如青少年為了證明自己是誰,而不想跟所有人有一樣的穿著、髮型。尤其像小孩一樣聽從父母的意見,那真的很遜。
三、我沒明說,但你要知道
「如果你不知道,你就不是真的懂我、在乎我的人」。
如果青少年知道自己要什麼,那還不算最困難的。麻煩的是,連他自己要什麼,他都不知道,但你在探詢他意願的過程中,你可以讓他感覺到你最重視他。否則,他可能會說你偏袒、你都沒有問他、沒有在意他的需求……(冤枉啊,因為你說「隨便」、「我不知道」,我才幫你決定、才去問其他手足的。)
大人真難為?!
讀到這裡,你可能會覺得大人真難為。
不要緊,雖然他們對你表現出失望、憤怒,但請記得:不要放棄。
他們其實是想給你機會的,只要你能越來越了解他的習性、喜好,一次的回應比一次好,越來能越貼近他的期待,他對你的信任和安全感會增加,無形之中,你也增加了他對他自己的信任和安全感。這是他邁向「獲得證明」的過程裡,最重要的關鍵。
測試+信任+學習
這是一個一邊通過測試、一邊獲得信任、一邊教他學習的過程。例如你們去挑生日蛋糕,你「幫她」挑中了她喜歡的草莓蛋糕。
她的表情和緩了,你可以說:「老實說,我剛剛是碰巧猜中的。我很希望能買到你喜歡的口味,你能快樂對我來說很重要。但我沒辦法直接讀懂你的心,就像你也無法完全猜中我的煩惱。但我很想透過你的開口分享,來更了解你。」
幫助青少年相信自己的價值
為什麼說「越想證明什麼,就越得不到證明」?因為想證明的動機越強,所需的證據就要越明確,你才會相信。
可往往證據線索擺在你眼前,你也會質疑,覺得不夠「明確」,而忽視它。
可以想見,這樣的執念會讓人永遠得不到心中所渴望的證明。心,就這樣遲遲無法安定下來,久了會覺得,看到什麼都是「假的」。
青少年變得更加自我懷疑,覺得自己沒價值,覺得沒有人是真的在乎自己。這也是青少年對生命感到無意義、對生活的一切感到無趣的主要原因之一。
而什麼樣的證明,才是最有力的證明?那就是相信自己「已經是」自己想要的樣子了。
相信,是對抗求證無間地獄的最好解方。
● ● ●
當下能停止求證,
即發現「證據」早已在自己身邊了。
點我加入幸福熟齡FB粉專,健康快樂每一天
(本文摘自《現在的青少年很難教吧?:以理解尊重支持取代嘮叨控制,資深校園心理師給父母、老師的實戰書》,寶瓶文化出版,林維信著)
留言 0